不少人把《易經》當成一本算命的書籍,這實際上是對《易經》最大的誤解。
孔子學《易》時「韋編三絕」,乃至感慨:「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敬鬼神而遠之」的孔子會有此感,絕不是因為易經中那些佔卜算卦的象數,更多是在於其中博大精深的義理。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易經》中真的存在某種神秘的力量——或者可以解讀為某種建立在統計學基礎上的原理——那也絕不在那幾枚小小的錢幣上面,而是在其深厚的道理之內。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研究《易經》的學者,觸及義理後往往不會對卦象有太大興趣,一方面因為義理就足夠一個人皓首窮經,另一方面還在於兩者可能存在的本末之別。
易有三解,所謂「變易、簡易、不易」,大概也是在暗示六十四卦象不過窠臼,真正懂易的人是不需要卦象的。
那麼我們今天由《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開始,一起簡單學習下《易經》中的哲學。
上圖卦中的六道橫線稱為爻,實線的意思是陽,實線斷開就是陰。六爻順序由下而上,下面三爻叫主卦,代表主方,上面三爻叫客卦,代表客方
講這一卦先要了解「乾」的含義,乾也就是天,「天者,陽之宗,物莫先焉,物莫大焉,故畫一以象之。」如果放到一個人身上,代表的就是一種純陽至健的品德,所以才會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評:元亨利貞(元始、亨通、有利、正貞持久),也正是對這一美德的莫大讚揚。
此卦六爻鹹陽(六道橫線全是實線),萬中無一,不正像這一美德,小到做事做人,大到國家社會,要保持「純陽至健」的本心都是最為難得的。
六爻自下而上,即能代表主客,也可以理解為不同的時間階段。
意思是說,像龍那樣隱居的人,不會在乎世俗名利,不會隱退而悶悶不樂。主張被世人接受就入世行道,不被接受就出世隱遁,信念堅定絕不動搖,這就是潛龍。
所以潛龍勿用說的並不只初涉職場時的低調,更是在教人們善於順應時局。就好像六十歲的司馬懿,發現時局不利選擇稱病回家,一待就是十年。孔子擔任大司寇時認為居上者失德,便果斷離開了魯國。當無法在逆境中力挽狂瀾,最好的選擇就是保存實力,隱忍下來。龍潛於淵即是修行,又是對自己的保護。
上九:亢龍有悔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乾卦所以大吉,飛龍所以升天,都是因為君子具有剛毅進取的性格。然而月滿則虧,剛進過度終會招致衰微。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份不可以過於顯貴。地位太高了別人就不敢接近,就會失去群眾支持,讓自己身邊沒有人才,那時候再去做什麼都會招致悔恨。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雄才大略的帝王、將相或者領袖,到了晚年常會犯下各種低級錯誤。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開始脫離群眾,「高而無民」的聖人缺乏一個智囊團隊幫助也會成為蠢材。
唐朝開國名將李靖年少時銳意進取,「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但真的富貴加身卻能急流勇退。所以貞觀八年,當了四年宰相的李靖就以足疾辭官。獲得了李世民大肆褒獎的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更多的可能。所以半年之後,唐朝準備對吐谷渾發動大規模反擊戰時,李靖便又成了首選的統帥。
陽極生陰,勢在變化。所以龍騰到極限,就會有所追悔。
九五,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龍經過前面四道「潛」「現」「惕」「躍」終於一飛沖天。九五居於上卦正中,在君位,所以最吉。正像人的一生,壯年之後尚未衰朽,而德業臻於巔峰,便會達到一個人最輝煌的時刻。然而一生「純陽至健」的又有幾人?
此時「剛健中正」指人們經歷了,始為士,經君子,到達了臻於聖賢的境界。經過長久的努力,終於有了足夠的德業,對世界有了充分的認識,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了。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說的是龍已經初具實力,這時候進騰躍於空或退隱於淵都不會有害處。
九三說的是君子雖未建立功業,但只要不忘初心兢兢業業,就算有禍患也能安然度過。九四說的則是,一個人閱歷漸豐,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已漸明朗。那進退的主動權便能抓在自己手中。任何做法都不會帶來禍患。
「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人生上下進退都屬於正常,所以更要在德業上緊下功夫。
為什麼要朝夕警惕的進德修業,因為這樣才能使心明淨,才能更清楚的認清時局,該做的事努力去做,該退的時候也急流勇退,無論進退都讓自己處在主動的地位,這才能有下一步的蛻變。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已經得時,就會每天兢兢業業的工作,哪怕晚上也小心謹慎,這樣就算出現了來自外部的危險也會因為沒有過錯而安然度過。
乾卦六爻中,其他五爻都稱「龍」,只有此爻稱「君子」,因為此爻處在不上不下的位置,這時事業尚未成功,變數很多。胸懷大志的人在這時更要不忘初心,兢兢業業。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即便再兢兢業業,也難保沒有一點披露。「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這時候就要榮辱不驚,在上不驕,在下不憂,因為謹慎而無大過,就算有危機也終能度過。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龍積蓄力量,發現時機來臨在大地上出現,利於出現大人。此時龍雖然還不能飛升(離成功還很遠),但陽氣萌發到地面(已經具備了成功的必要素質),預示聖人即將出現。
孔子說:「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在孔子看來,天下人都樂於見到有「德」之人出現,那麼當你成為了這樣一個有「德」者自然也就具備了成功的條件。而怎樣成為一個有「德」者呢?做一個積極進取又懂得時勢的人自然就能成為一個有「德」者。因為孔子的「德」包含很多,比如能力(所以才會稱讚不知「禮」的管仲仁德),比如好學(所以才對好學早逝的顏回倍加讚譽),自然也包括了基本的品德修養。
初九: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龍隱於淵,待時而興。所以要隱,是因為陽氣初生力量不足,不宜有所作為。淺顯的理解就是:做事之前要做充足的準備,或者說少年時沒有什麼本事就要夾著尾巴做人。
不過孔子是這樣解釋的: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出現群龍,卻都不以首領自居,吉祥。
孔子說: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又說「用九,乃見天則」(天則就是四季周而復始的法則)。似乎在暗示乾坤二卦的相互關係。國家往往因為一群剛毅進取的人興盛,但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又應該做到剛柔結合。至陽終會發展為至陰,至陰也會發展為至陽。一群銳意進取的君子聚在一起,卻不會爭權奪勢,強求領導的地位。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共治狀態下,天下才能大治吧!
《易經》在中國的地位實在是特殊,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易經》。
包括到後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易經更是六經之首,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
而人們常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讀真經一部」,就是說的《易經》。
但是讀原文的周易實在是過於深奧晦澀難懂,所以我讀的是這種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文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面全都是大白話。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所以擔心上文的口訣看不懂的夥伴們可以選擇看看這本書,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理解了,對於易經感興趣的夥伴真的可以試試。
而且這本書才45元,現在45還能幹點啥?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