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事業領軍人物 —— 張效祥院士為《電子工程世界》題寫...

2020-11-23 中國製造業信息化門戶

  電子工程世界網報導 近日,電子工程世界總編時偉專程拜會了中國計算機領域著名的科學家、我國計算機事業的開創者——張效祥院士,並聆聽了老一輩科學家對發展我國高科技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諄諄教誨。

  張效詳院士是中國第一臺仿蘇電子計算機製造的主持人,中國自行設計的電子管、電晶體和大規模集成電路各代大型計算機研製的組織者和直接參與者,在中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和發展中起了無以替代的作用。70年代,張院士率先領導在中國開展多處理器並行計算機系統國家項目的探索與研製工作,於1985年完成中國第一臺億次巨型並行計算機系統,獲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張效詳院士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有關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第四、五、六屆理事長等職,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

  已89歲高齡的張效詳院士依然精神矍鑠,十分關心中國高科技領域發展。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未來、集成電路的發展等核心技術領域,更是侃侃而談。在談到自主創新時,張院士呼籲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要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真正聯合起來,確實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特別是在計算機領域、軟體領域以及電子技術領域,一定要有自主創新的意識。「真正好的東西買不來」,「只有自己掌握核心高技術,才能保證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安全發展」。

  張院士還對電子工程世界網的發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他對時偉總編說,傳媒是一個產業的重要環節,對於推動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希望你們利用網際網路等新型傳媒技術,將國內外電子領域的新產品、新技術快速傳播,推動中國電子產業的發展和電子技術的應用。在具體前沿技術方面,張效詳院士特別提到要多關注納電子技術的進展,微電子技術已經改變了世界,納電子技術在未來的10年中一定會有跨越式的革命性發展。

  最後,張院士又欣然提筆,為《電子工程世界》提寫了刊名。時偉總編再一次感謝張院士的教導和鼓勵,表示一定不辜負老一輩科學家的期望,努力做好電子工程世界網站的內容建設,為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和電子技術的應用推廣作出貢獻。

相關焦點

  • 先看看中國計算機先驅「革命」的十個故事
    微軟第三號人物克瑞格·蒙迪迅速趕到北京四處遊說,試圖緩解局面;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也寫信給北京市長劉淇,為微軟辯護,同時施壓處置俞慈聲。 當時,正值北京冬天最大的一次雪,十餘位院士聯名上書朱鎔基總理,為俞慈聲說情。其中,中國計算機事業奠基人、兩院院士張效祥中將第一個籤字,倪光南院士也籤了名。 據說朱總理看到十多位院士的聯名,一時動容。
  • 中國首個計算機刊物創刊50周年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效祥介紹,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提議和直接領導下,我國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遠景規劃將「發展計算技術」定為當時的4個緊急措施之一。為此,很多大學開始建立計算機專業,一些單位倉促上馬搞計算機,調集的人員中絕大多數人是從相關專業轉行過來的,從來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對國外計算機的研發和應用也鮮有了解。
  • 又有9位AI領軍人物入圍,這份名單院士雲集
    2020年度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會士增選公示期已結束,今年又有9位人工智慧領軍人物當選為會士。截至目前,學會會士人數已達到83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佔比超過了1/3。成功當選的會士中,既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得主,還有IEEE、ACM、AAAI的會員。在這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的國家級學會中,有近80%的會士來自中國高校,當選者累計有66位。
  • 中國計算機晶片30年的歷史,它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師從蘇聯,從模仿到自主設計建國伊始,因軍事和科研上的需要,國家非常重視計算機技術研發,在這個時期,主要依靠從蘇聯獲得的技術圖紙和蘇聯在156工程中援建的電子管工廠設計、生產自己的計算機。1956年,國家制定了發展我國科學的12年遠景規劃,把開創我國的計算技術事業等項目列為四大緊急措施之一,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將人才集中到該研究所。同年,夏培肅院士完成了第一天電子計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並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 北京大學新晉院士張錦:納米碳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來自寧夏!
    這位從寧夏鄉村走出來的院士,已經是我國納米碳材料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研究碳材料,就是要潛心把這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讓我國在納米碳材料核心技術上掌握『卡脖子』技術,這是我身為科研人員的使命。」張錦從未後悔過回國的決定,他說自己從出國的第一天起就決心要回國開闢自己的事業。之所以選擇北大,張錦認為她是中國的「第一」與「唯一」,也是距離實現夢想最近的地方。「北大有著百年的文化和積澱,有著獨一無二的優良學風。身為北大人要胸懷祖國,身為科研人員更要傳承北大一批批優秀科學家秉承匠心、潛心科研事業的精神,我希望自己能伴隨北大不斷成長、進步。」張錦感慨道。
  • 美國計算機科學領軍人物肯·湯普森:不走尋常路
    肯·湯普森   現年75歲的肯·湯普森,無論是在編程界這個圈子裡,還是在計算機這個大行業內,都稱得上是「祖師爺」級別的人物。作為美國計算機科學的領軍人物,肯·湯普森經常不走尋常路,出奇制勝。   湯普森1943年出生在美國紐奧良。1960年開始就讀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主修電氣工程,僅僅過了一年,湯普森就拿到了他的電子工程碩士學位。當時他的導師是美國著名的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埃爾溫·伯利坎普。當被問到為什麼學編程時,湯普森說:「因為我從小喜歡邏輯學。」
  •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高伯龍院士因病離世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國防科技大學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去世,享年89歲 記者昨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原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於12月6日逝世,享年89歲。
  • IT英雄錄——「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院士
    上次我們介紹了胡偉武與龍芯,這次我們來了解一下胡偉武的導師「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院士。說起夏培肅院士,她是我國中國科學院院士,華羅庚是她的伯樂。夏培肅於1960年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臺自行研製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中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
    而在此之前,中國晶片業經歷了諸多波折:五六十年代大批半導體學者從海外學成回國奠定了中國半導體事業的基礎,與美國並駕齊驅;七八十年代因受技術封鎖及計劃體制因素影響而導致產業全面落後;九十年代初期「908」「909」項目啟動,在當時落後美日20年的困境中奮力追趕;在世紀之交,中國的自主晶片開始落地生根,孕育出一批日後成長為中國晶片業中堅力量的引領者,開啟中國晶片產業高歌猛進的20年。
  • 加拿大工程院2020年新增院士名單公布 新增16位華人院士
    也是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CCF Fellow),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會士(CAAI Fellow),國際計算機學會會士( ACM Fellow) , 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學會會士( IEEE Fellow ),國際模式識別學會士(IAPR Fellow),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 (SPIE Fellow) 以及 歐洲科學院 (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 世界頂級科學家姚期智,為報效祖國,甘願放棄美國國籍
    錢學森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為了發展中國科技,錢學森在國外求學,之後為了報效祖國,學業有成後再次投入祖國的懷抱我國像這樣的人物還是非常多的,接下來要說到的就是世界頂級科學家姚期智。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他主要研究計算理論及其在密碼學和量子計算中的應用。
  • 入列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五位 濰坊有他!
    近日,從人民網傳來消息,中國科學家龍騰、王立軍、張丹、莊巍、李永勝當選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在該機構官方網站最新公布的外籍院士人員名單中,上述5位中國科學家入列。其中,李永勝為我市企業山東天瑞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長。
  • 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鄧中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77校友。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兼首席科學家。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鄧中翰博士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我國微電子學、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專家,帶領"星光中國芯工程"團隊研發的"星光"系列數字多媒體晶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國內外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於計算機、手機等領域。李飛飛,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為建立大型機器學習和視覺理解知識庫做出了貢獻。
  • 不幸消息,又一位中科院院士逝世,曾是中子散射技術研究領軍人物
    噩耗傳來,中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章綜,於27日這一天,在北京因病醫治無效溘然長逝,享年90歲,生前是我國第一代從事中子散射技術和應用研究的領軍人物,並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培育一大批後進的物理學人才。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龍騰校友當選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人民網莫斯科11月27日電,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官方網站公布了新當選外籍院士人員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龍騰(8406)校友當選「信息系統、計算與電子工程、通信與電信」學部外籍院士。1989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學位,1995年在北京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1995年3月參加工作,2008年12月任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院長,2016年6月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助理,2018年1月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 從「帳房先生」到「中國計算機之父」
    」心裡想著如何把計算機技術學到手,應用到軍隊建設上,直接為提高我軍戰鬥力服務。  1961年9月,慈雲桂隨中國計算機代表團出訪英國,這是他第二次去英國。參觀訪問過程中,慈雲桂驚訝地發現,英國的計算機已全面電晶體化,曾風靡一時的電子管計算機迅速退出歷史舞臺。他敏銳地預感到,這將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主流方向,世界計算機技術已跨人電晶體時代。
  • 慈雲桂: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慈雲桂是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的總設計師,他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奠定了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基石,被稱為「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1917年慈雲桂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今銅陵市樅陽縣)。
  • 中科院院士、圖靈獎唯一華裔得主姚期智:為中國創建一流計算機學科
    今天的《家國棟梁》系列報導,我們來認識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姚期智是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是圖靈獎創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亞裔學者,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唯一華裔計算機科學家,也是世界現代密碼學基礎的奠基人之一。13年前,他毅然放棄了美國名校的終身教職,回到祖國,傾注所有精力,為中國創建世界一流計算機學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 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彭韻佳、徐海波)近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分析了我國在移動信息網絡、信息安全技術、智能化發展等領域的發展趨勢。「我們要及時把握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 盤點中國十大生命科學領軍人物
    蒲慕明所長堅持科學研究的原創性、本土性,注重有利於科研發展、有利於人才培養、有利於體制改革的科研創新文化建設,1999年開始擔任上海神經所長,為提高中國的科研水平做出了傑出的工獻。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0年5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2007年8月起任同濟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