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工力量專欄作者 陳辰】
2001年底,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俞慈聲,幹了一件轟動國內IT圈的大事:在北京市政府採購中,全部採購紅旗Linux作業系統、方舟1號晶片等國產軟體,把微軟整個踢出局。
俞慈聲
事出有因,除信息安全問題外,微軟還在協商中強硬表態:必須網上激活Windows XP;要捆綁購買Office;不能降價。這讓俞慈聲實在無法接受。另外,北京市科委也想扶植國內軟體。
東方平地一聲「驚雷」。微軟第三號人物克瑞格·蒙迪迅速趕到北京四處遊說,試圖緩解局面;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也寫信給北京市長劉淇,為微軟辯護,同時施壓處置俞慈聲。
當時,正值北京冬天最大的一次雪,十餘位院士聯名上書朱鎔基總理,為俞慈聲說情。其中,中國計算機事業奠基人、兩院院士張效祥中將第一個籤字,倪光南院士也籤了名。
據說朱總理看到十多位院士的聯名,一時動容。遙想十五年前,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掀起全球軍事科技競賽時,也僅僅只有4位院士聯名上書啟動863計劃。
但接著,微軟撤掉中國區總裁高群耀,宣布唐駿「臨危受命」;然後基辛格訪華,與國家領導人握手。在中美《上海公報》籤訂30周年之際,他們的斡旋點不在北京市政府,而在更上一層。
史蒂夫•鮑爾默
最終,第二年6月,時任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來到中國,在唐駿的遊說下,他與國家計委籤下62億元的合作大單。唐駿一時風頭無倆,媒體宣稱他「再造微軟中國」。
而第一個吃螃蟹的北京市政府,並不好受,Linux使用問題接踵而至。於是俞慈聲又分別啟動「揚帆計劃」、「起航計劃」,來改善軟體的適配、移植和Office不兼容等問題。
在這場博弈中,儘管微軟在三年後「翻盤」,但俞慈聲代表首都政府的「掛帥」,以及兩項補救措施,構成了對微軟中國影響深遠的有力一擊,也鼓勵了國產作業系統和軟體的發展。
實際上,新中國成立以來,除了這起「北京市政府採購事件」,在國內計算機事業開闢和發展的道路上,還有很多激情抗爭、艱苦卓絕和嘔心瀝血的故事。
計算機事業奠基
01
冷戰初期,在西方國家政治、軍事、科技重重封鎖下,新中國「一五計劃」,以及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打下了重工業基礎。但是,科學技術還沒有獲得足夠重視和發展。
於是,1956年1月,周恩來總理結合「三錢(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等中科院和蘇聯專家意見,開始主持編制《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並推動「向科學進軍」成為全國行動口號。
然而,兩個月後,周總理接見受邀來華的16位蘇聯專家時發現,名單中有6人是從事新技術領域研究的,包括微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和通信等。這引起了他的思考。
在讓了解情況的兩位部長作了一份報告後,周總理得知,美國、蘇聯等國已將電子計算機,當做打造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裝備,而且在大力開發和應用這項技術。
當時,除了美國、蘇聯和英國已經試爆原子彈外,美國更將電子計算機運用在彈道飛行、飛機設計、電報密碼和經濟分析等多個軍民領域。而中國的計算機事業還是一片空白。
強烈的緊迫感來襲,周總理下定決心大力追趕。他指出「十二年規劃」仍偏重傳統產業的問題,同時選定計算機、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四項,作為科學規劃的「緊急措施」。
1956年,周恩來在中南海和著名教授馬大猷(右一)、梁思成(右二)、孟昭英(右三)討論科學規劃。
不過在內容修訂過程中,電子計算機項目一度因前景不明,引發爭議。當聽到有人說中國還做不了這項技術時,周總理斬釘截鐵的回覆:集中全國力量,難道還做不出來嗎?
自此,中國計算機事業宣告啟動。但四項「緊急措施」的內容最初並沒有公開,直到1999年中科院「兩彈一星」工程相關資料陸續公布時,沉澱50多年的「秘密」才逐漸被人們知曉。
02
根據四項「緊急措施」的要求,1957年2月,中科院計算所派出了20人赴蘇進修隊,張效祥任隊長,主要學習蘇聯M-20計算機的技術資料以及製造技術,時間是一年。
當年底,中國科學代表團到訪莫斯科,洽談研製第一臺國產大型計算機。期間,中方認為要讓中國有能研製計算機的環境,於是拒絕了在蘇聯生產的提議,堅持在中國製造。
1958 年10 月19 日,張效祥(左)和吳幾康( 右)陪同參與研製104計算機的蘇聯專家米裡尼柯夫遊覽頤和園。
蘇聯最終同意,且允許進修隊延長學習半年。1958年8月,進修隊一返回北京,就立即投入了國產104計算機的研製。項目以蘇聯BESM-2計算機為藍本,由張效祥主持整體工作,蘇聯方面也派出專家輔助。
然而,接下來的兩大難題是:104機在國內加工、調試的工作量估算是7萬個工時,比在蘇聯要多3萬工時;原蘇聯的磁鼓、磁帶機和光電機等外圍設備圖紙,存在較多錯誤。
既要改動、重新設計,又要趕上時間進度,張效祥和許多同事,吃喝睡都在工作房裡,每天三班倒。他經常晚上一點多睡覺,第二天早上5點半就起床上崗,然後就一直都沒停下休息。
在張效祥主持下,項目在計算所等10多個單位協同下進行。歷經約一年艱苦攻堅,104機宣告研製成功,並作為建國十周年獻禮。這臺計算機平均每秒運算1萬次,接近當時英國、日本計算機的先進指標。
104計算機
通過104計算機的研製,中國具備了自主開發計算機的初步條件和配套隊伍。後來,許多重大科學課題紛紛上機運算,國內第一顆原子彈的相關科學計算,就是由104機實現的。
由於意義非常重大,104機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張效祥後來也被稱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拓荒人」。而五十多年過去,他依然記得,那七八十位國內科研人員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