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力量: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什麼中國最有希望?

2020-08-06 觀察者網

各位好,我是冬曉。7月28日,世界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法國開始組裝,35個國家領導人遠程視頻、參加慶典。該反應堆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託卡馬克,也被叫做「人造太陽」,由中國、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聯合建造。工程建設中,中國提供了核心設備。今天的視頻我們就講一下人造太陽的那些事。

科工力量: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什麼中國最有希望?

核聚變,兩個原子核碰撞結合,釋放能量。氫彈將這一理論變為現實,瞬間爆炸,產生巨大的能量。但這樣的方式不可控,做武器還行,用來發電就純屬異想天開。太陽內部核聚變為什麼能持續? 因為它質量大,產生的強大引力指向內部,抵消了聚變產生的向外壓力,構成平衡。有了這種平衡,物質不會炸散開來,聚變能持續進行。

氫的同位素,氘、氚,是常用的聚變原料,它們的混合氣體,必須在超過1億度高溫環境下,才能產生大規模反應。這樣高的溫度,原子中的電子和原子核分開,獨立運動,形成等離子體。可控核聚變,需要將這團氣體約束在高溫環境中,太陽靠引力約束,那麼人類呢?用容器裝嗎?問題是,這樣的容器該用什麼材料製造?1億度的高溫,任何材料也無法承受。

早期的科學家嘗試了很多方案,仿星器,箍縮機、磁鏡等。很遺憾,這些裝置工作不穩定,實驗效果不理想。為了約束高溫等離子體,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錢,建造更精密的設備。50年代,美國投入巨額資金,啟動「舍伍德工程」,希望成為聚變研究的領頭羊,但這被英國搶了先,他們的ZETA聚變裝置取得重大突破。ZETA的投資比「舍伍德工程」少得多,這下美國人臉上掛不住了,不讓英國發布實驗成功的消息。兩國媒體相互拱火,英國《觀察家報》說:這是羨慕嫉妒恨。《紐約時報》說:不對,我們不可能比你差。後來,美國迫於外界壓力,允許英國人發表相關數據,結果,專家驗證後發現,這次實驗並沒有成功。這期間,各國實驗都沒什麼進展,政府不願意再多投錢,研究經費減少。1958年,科學家們在日內瓦開了個會,大家合計合計,看看有什麼更好的核聚變方案。蘇聯科學家薩哈羅夫提出的「託卡馬克」概念,走進大眾視野。

科工力量: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什麼中國最有希望?

「託卡馬克」,俄語意思「環狀磁容器」,這個裝置類似汽車輪胎,中空的,尺寸比輪胎大得多。在強磁場作用下,高溫等離子體懸浮起來,被約束在環狀腔體內,不接觸設備內壁。

蘇聯人剛拿出該裝置時,西方國家覺得這是騙人的玩意兒,就憑他們那點技術,能實現可控核聚變? 1969年,英國科學家跑到莫斯科查看,結果發現,這個方案是真的有效的。歐美各國知道消息後,一哄而上,紛紛建造起託卡馬克。1982年,美國搞出了TFTR,1983年,歐洲弄出了JET,1985年,日本研製出JT-60。三套設備中,聚變產生的能量已經接近外界輸入的能量,好比做生意,收入等於支出,不賺不虧。要是聚變能量再大點,就能支持發電了。怎麼做才能實現呢?建造更大的託卡馬克。更大意味著更多的投資,單個國家無法承擔,於是就有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1985年,項目啟動,當時僅有四個國家參與,分別是:美國、蘇聯、歐共體、日本。新組織獨立於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所謂的「國際」項目,實際上是排他的,只有強國才能玩得起。其他國家要想加入也行,只能以這某個成員國的「小夥伴」身份加入。加拿大是以歐共體小夥伴身份參加的。當時,中國經濟、技術落後,沒人肯帶我們。

科工力量: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什麼中國最有希望?

項目討論了近十年,到1996年預算才出來了,至少一百億美元。美國一看,立馬退出。在這上面燒這麼多錢,肯定影響國內聚變研究。而且國會要照顧石油利益集團,不會輕易撥款支持新能源。俄羅斯也有難處,經濟出現問題,靠賣石油續命,對合作計劃不上心。日本股市、房市泡沫破裂,出這麼多錢,心疼。只剩下歐盟自己吆喝了,項目一直沒有實質進展。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自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就開始研究託卡馬克裝置了。只是當時受技術和資金制約,建造規模很小,沒有實力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後來,蘇聯解體,莫斯科庫爾恰託夫研究所寫信給中國,願意贈送超導託克馬克裝置T-7。庫爾恰託夫研究所前身,蘇聯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核電站,在這裡設計的。1979年,該所建造了T-7,剛建好不久,蘇聯又搞出了一個更大的T-15,所以T-7一直閒置著吃灰了。俄國人為什麼送給我們?往大了說,可控核聚變涉及全人類利益,各國都會有合作,贈送舊設備很正常。往事實際上說,蘇聯剛解體,俄羅斯沒有多餘的錢修理維護。當然我們也沒白拿,以物易物,據說回贈了他們兩車皮羽絨服。

科工力量: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什麼中國最有希望?

隨後T-7被拆解運往中國。整套設備非常舊,跟垃圾堆裡撿的一樣。經過重新設計、改造,1994年,建成HT-7超導託卡馬克,也被叫作「合肥超環」。中國掌握了超導託卡馬克技術,成為第四個擁有此類裝置的國家,前面三個分別是俄羅斯、日本、法國。在新設備上,中國科學家做了很多實驗,讓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200萬度,並維持到400秒,打破法國人的記錄。HT-7平臺,培養了一批工程師,為後來建造「東方超環(EAST)」奠定基礎。

「合肥超環」上很多零件從俄羅斯進口,壞了,還得請俄羅斯專家修理,核心技術並沒有百分百國產化。後來,我們在這方面下了苦功夫,做了很多關鍵技術。等到了「東方超環」的時候,絕大部分部件都實現了國產。中國的聚變研究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也了中國身影。2002年,歐盟、日本、俄羅斯經過協商,歡迎中國參加。之後,美國宣布重新加入,韓國、印度也被拉進來。

科工力量: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什麼中國最有希望?

實驗堆建造任務怎麼劃分的呢?歐盟承擔46%,剩下的6家,各自承擔9%。計劃的挺好,結果實行起來,又出問題了。法日兩國圍繞選址的問題爭執不下 。

法國人提議,地址選在馬賽附近的卡達拉舍,那裡氣候條件好,有現成的研究設施。日本人認為,青森縣六所村最合適,靠近港口,離美軍基地近,他們還表示願意承擔項目30%的費用。美國政府表面上態度中立,都是盟友,不能拉偏架。俄羅斯希望和歐洲搞好關係,支持法國。此時,中國的態度就很關鍵了。日本代表團私下承諾,如果中國科學家支持日本,項目建成後,日本出讓10%的高層職位。中國專家拒絕了,理由是:青森縣地震頻發,美軍基地發生過誤射飛彈的事情。後來,日本政府做出了讓步,同意場址選在法國,但提出了幾個條件:歐盟承擔一半建設費用,卡達拉舍總部的20%工作崗位提供給日方,工程建造合同儘量給日本公司。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原計劃持續35年,前10年建設反應堆,中間20年操作實驗,最後5年拆除反應堆。從2006年七個成員共同籤署協議算起,已經過去了14年,工程還沒完工,為什麼?項目太龐大,困難超出了最初預期,導致工期一拖再拖。參與的國家多,各有利益訴求,相互扯皮。雖然中國按照進度,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可其他幾家不給力。

最後法國急了,再拖延下去,黃花菜都涼了。於是2019年,由中核集團牽頭,成立中法聯合體,和原來的項目組織方籤訂協議,實驗堆核心部件的生產與安裝交給中國。之後,工程建設速度立馬加快。今年5月,中方完成杜瓦底座安裝。這個1200噸的大傢伙就相當於樓房的地基,託卡馬克裝置所有重要設備都要放在上面。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進步,也引發了某些國家的擔心。ITER項目中,其他6個參與方,甚至一度討論把中國踢出去。可惜,如今沒有中國的支持,ITER工程無法繼續。以前,歐美禁運聚變實驗設備,現在,「中國製造」卻成了主力。2007年,中科院的「東方超環」建成後,各國科學家紛紛要求參與試驗。這幾年,每次試驗,都有100多個外國專家前來觀摩。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沒有推卸國際責任,努力讓ITER項目趕上日程,計劃2025年完工。這也要其他成員共同協作,如果再扯皮,估計又要往後拖。不過,我們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2017年,中國決定建造自己的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體積與「國際熱核反應堆」相當,借鑑了前者的很多技術,計劃2035年建成,並進行大規模科學實驗。一切順利的話,到2050年,中國將建設聚變商業示範堆,製造人類終極能源。

目前,全球技術最先進的託卡馬克包括: 法國的Tore-Supra、俄羅斯的T-15、日本的JT-60U、中國的EAST,但這僅是實驗裝置,主要用作研究,而「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是將研究推向實用化。可以理解為,前者是模型火車,後者是高鐵。未來,如果有一盞燈能被聚變點亮,這盞燈一定是在中國。

好了,如果你喜歡我的節目,請給我個一鍵三連,或者是輕輕點個讚。我們的微博、微信、頭條號、B站都叫「科工力量」,歡迎大家關注,那裡會有更多的科技工業資訊和觀點分享,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什麼中國最有希望?
    俄國人為什麼送給我們?往大了說,可控核聚變涉及全人類利益,各國都會有合作,贈送舊設備很正常。往事實際上說,蘇聯剛解體,俄羅斯沒有多餘的錢修理維護。當然我們也沒白拿,以物易物,據說回贈了他們兩車皮羽絨服。
  • 為什麼說中國最有希望建造人類終極能源——人工太陽?
    人類的終極能源是什麼?答案就是人類自從誕生之初到現在頭頂上的那盞人類的希望之光——太陽。而我們都知道太陽是靠內部的可持續核聚變形成的。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掌握可持續的核聚變,並且最終建造「人工太陽」。 一個文明有多先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文明對能源的利用效率。 遠古時期對火的使用,使得我們脫離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蒸汽機、內燃機的大規模的使用,則使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成為現實,推開了工業社會的大門。 下一階段的人類屬於什麼文明我不清楚。
  • 為什麼說中國最有希望建造人類終極能源——人工太陽?
    人類的終極能源是什麼? 答案就是人類自從誕生之初到現在頭頂上的那盞人類的希望之光——太陽。而我們都知道太陽是靠內部的可持續核聚變形成的。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掌握可持續的核聚變,並且最終建造「人工太陽」。
  • 人類終極能源:從一窮二白到「希望之子」中國改變了什麼?
    人類對於能源的需求是無止境的。而在當下,如果要談終極能源,不會是地下的黑金石油,而是微觀中的核能反應。人類目前已知的最大能源,是我們必不可缺的太陽,按照如今學術界的說法,它其實就是一個超大型的核聚變裝置。太陽內部的原子核不斷相撞結合,最終釋放出巨大的高溫和能量。
  • 國家能源集團與中國煤炭科工集團聯合成立煤礦智能化協同創新中心
    近日,國家能源集團與中國煤炭科工集團聯合組建的煤礦智能化協同創新中心在北京成立。  據了解,國家能源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公司,是煤礦智能化建設的排頭兵;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是我國煤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是引領煤礦智能化發展的主力軍。
  • 製造終極能源,人造太陽這事能成嗎?
    終極能源是什麼,終極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類只需要花費很少的原料投入,就能得到巨大的能源產出。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
  • 人類能製造出能源永動機,生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嗎?
    終極能源是什麼,終極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類只需要花費很少的原料投入,就能得到巨大的能源產出。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
  • 中國航天科工與海南省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航天科工與海南省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11-22 2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人類無法造出一粒米?原來它可能蘊含著宇宙的終極奧秘
    最近和一些愛好探索世界奧秘的的朋友聊天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有趣且深奧的科學話題又成為了討論的熱點,這個話題就是,人類可以製造氫彈,可以製造火箭飛出地球,可為什麼無法製造出一粒米?可能有人說,我們現在吃的米不是製造出來的,其實這完全是兩個概念,我們現在吃的米是通過種子種植出來的,即使有一些人造米也是在原有米的基礎上培育出來的。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集合各國之力,以及人類頂尖科學家們的智慧,研究了數十年,卻只能略知皮毛,你就知道核聚變的研究有多難了。看到這,有人也許會有疑問,既然是冷戰最激烈的時期,蘇聯為什麼會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給英國?其實不是分享給英國,而是分享給全世界。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集合各國之力,以及人類頂尖科學家們的智慧,研究了數十年,卻只能略知皮毛,你就知道核聚變的研究有多難了。看到這,有人也許會有疑問,既然是冷戰最激烈的時期,蘇聯為什麼會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給英國?其實不是分享給英國,而是分享給全世界。
  • 照亮人類終極能源夢想「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啟運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9月12日,經濟觀察網記者從中核集團獲悉,由中國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已經於9月11日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作為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其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
  • 李河君:薄膜發電引領終極能源革命(組圖)
    他認為,太陽能薄膜發電技術將帶來一場不亞於網際網路的、終極的人類能源利用的革命,它徹底顛覆了人類傳統利用能源的方式,從而使人類工業化流程再造。在長達幾百萬年的人類發展歷史長河中,都是通過燃燒取得能量,我們通過燒薪柴、煤、石油等等材料獲取能源,能源的獲取效率極低,同時還有大量二氧化碳和有毒氣體的排放。而太陽能薄膜發電使人類直接利用陽光,這是人類利用能源的終極方式,把光芒通過薄膜直接變為電了!薄膜發電徹底顛覆了能源的利用方式,從而將逐漸影響到現行的工業化流程,推動其升級再造。
  • 科工力量: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高?看歷史累積才有意義
    【文/科工力量  柳葉刀】 當地時間12月11日,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該雜誌2019年的「年度風雲人物」,16歲瑞典「環保少女」格雷塔·通貝裡被選中,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人均歷史積累碳排放」與「人均碳排放」  誰能理清各國減排責任 自18世紀後半葉以來,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工業時代。特別是自1850年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的規模迅速增加,化石燃料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等)急劇增加。
  • 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人造太陽」,它還遙遠嗎?
    人類對能源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過。從古代人利用木材、柴薪作燃料燒烤食物和燒制陶器,到17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興起,開始使用煤炭,再到19世紀的石油時代。可以總結為:人類能源工業的發展經過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氣的轉變。目前,已經開始由油氣為主走向可再生能源時代的轉變。
  • 科工力量:中國獲得稀土冶煉提純能力,是付出了代價的
    【文/科工力量 柳葉刀】上期我們聊到,美國政府正在試圖建立自己的稀土供應鏈,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但中方的冶煉提純技術,目前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這期視頻,我們聊聊國內的稀土全產業鏈能力,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 中國航天科工與通用技術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暨航天醫科合作協議
    袁潔表示,航天科工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中堅力量,是航天強國和國防武器裝備建設的主力軍,是中國工業信息化發展的領軍企業。袁潔表示,航天科工所屬的醫療機構,與我國航天事業一起建立、一起發展,是航天事業重要的保障力量。多年來,相關醫療機構積極保障集團科研生產任務和廣大幹部職工醫療健康服務,許多醫療隊與型號科研人員一起,長期駐守在型號任務最前沿,為國家航天工程任務的順利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 終極能源「人造太陽」到底是什麼?
    「如果將來有一盞燈會被聚變能點亮, 相信這盞燈一定、也必須是在中國! 」4月22日,#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第二站來到中核集團。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人造太陽」裝置首次對科幻、科普作家開放。據介紹,這個裝置的最大意義在於 提供核聚變研究平臺,助力開發人類的終極能源。為什麼這麼說?一起聽聽科普作家的介紹。
  • 中國頁巖氣發展遇兩大瓶頸 「終極能源」開發難
    中國頁巖氣發展遇兩大瓶頸 「終極能源」開發難   核心提示:相對於有80年頁巖氣開採歷史的美國,中國頁巖氣開發還只是一個「新兵」。
  •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英國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