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裡總不乏「是XX就轉」的消息,因為內容似乎都是涉及到了民眾生活,這不,銀川人的微信朋友圈最近就出現了「是鼻炎的人就轉吧」!
「整個寧夏地區的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而且越來越低齡化,成為地方性疾病,其罪魁禍首就是蒿屬類植物,希望引起政府有關部門重視,採取措施進行幹預……」
就是這條消息↑ ↑ ↑ 你朋友圈裡有嗎?
9月8日,銀川市林業局就此事做出回應,強調這條信息系謠言。
朋友圈截圖
實際上,類似的信息在陝西榆林、內蒙古等地區都被當地網友熱傳過,各地的版本基本一致,都強調當地鼻炎患者越來越多,是艾蒿造成的,只是換了地點。
但無論哪個版本,這條信息都能得到當地網友的強烈共鳴。
微博部分截圖
在中國,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約為38%,這個比例非常大,意味著每10個人當中,有將近4個人患有過敏性鼻炎。這說明過敏性鼻炎並不是一種地方病。
但不管是鼻炎還是哮喘,究其原因,都跟過敏有關係。
由於個體差異,每個人的過敏源不一樣,花粉、灰塵、冷空氣是比較常見的過敏源,蒿屬類植物的花粉只是誘發過敏性鼻炎的因素之一。
據粗略統計(非流行病學調查統計),銀川地區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約為13.2%,由於氣候乾燥,颳風天氣多,銀川地區在臨床上最多見的過敏原是塵蟎。
而到了7、8、9月,季節性過敏比較多發,大多由植物引起,實際上,任何植物的花粉都可能導致一部分人群過敏。
據銀川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沙蒿是大自然中最適宜自繁生長的草本植物,主要是林木伴生種,常作為牛羊等的飼料,具備很好的固沙效果。
在北方地區,只要有風、有黃河水灌溉的農田,隨著風、隨著水種子都可以飄散並自身繁衍,不用林業部門專門引種。
隨著沙丘的固定,在自然環境中最先出現的植物便是沙蒿,同時也是最多出現在人類的生活環境中的植物。
蒿類植物屬於菊科植物,常見的包含紫苑、蒲公英、野菊、菊花、向日葵、萵苣、茼蒿等,在西部地區自然分布就百種以上。
在城市中,隨著人類的耕作 ,我們環境中存在的野生蒿子品種越來越少,城市綠化引種的花卉品種和各類喬灌木將逐步豐富城市景觀。
如果要杜絕菊科蒿類植物,那麼我們就要與茼蒿,萵筍,苦菊,葵花籽,葵花油等說「再見」了。
「我們也會向上級部門建議,由衛生、疾控等部門牽頭,對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進行調查研究,尋找出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法。同時也建議市民加強體育鍛鍊,提高自身免疫力。」該負責人說。
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有特定的發作時間,不少患者認為是小毛病,扛一扛,過了這個季節就好了。
其實不然,如果鼻炎總是反覆發作,鼻黏膜總是受刺激充血水腫,時間長了,局部的黏膜和組織會增厚,出現結構上的改變。
「鼻甲肥厚是不可逆的,長期發展下去就是哮喘。」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有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70%的鼻炎病人最後發展成哮喘,50%-70%的哮喘病人同時合併有鼻炎。
出現過敏性鼻炎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對症治療,雖然目前不能根治,但能有效控制和緩解病情,防止繼續惡化。
總的來講,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有六個方向,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遠離過敏源,在容易過敏的季節減少外出,避免接觸過敏源。
其次是抗過敏治療,常用的藥有氯雷他定、息斯敏等。
三是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治療,目前比較有效的一種鼻噴霧劑叫做輔舒良, 主要成分是布地奈德,抗敏效果比較好,門診患者使用較多。
四是白三烯拮抗劑,代表性藥物是順爾寧。
還有一種重要的治療方式是脫敏治療,前提是明確自己的過敏源,通過小劑量的過敏源刺激,讓身體逐漸適應過敏源,不再出現過敏反應。
除此之外,通過中醫藥調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也是應對過敏性疾病的重要方法,體質好也能降低過敏的機率。
也就是說,蒿屬植物的花粉的確屬於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過敏源之一。
但看清楚,是花粉!!!
來源:銀川新聞網
分享,發到朋友圈,讓大家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