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知識丨霍曼轉移軌道與發射窗口

2020-07-21 LCspace



7月17日,用於發射我國第一枚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已經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底至8月初執行發射任務。與此同時,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和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也在緊張地準備著,他們同樣瞄準的是7月底到8月初這個時間段,這...難道是巧合嗎?

航天知識丨霍曼轉移軌道與發射窗口

霍曼轉移軌道

航天知識丨霍曼轉移軌道與發射窗口

這張圖上標註著2014年到2027年間地球與火星距離最近的幾個時間節點。小夥伴們可以看到,離我們當前時刻最近的是位於圖片上方的2020年10月6日,那麼可能有的小夥伴就有疑問了:去火星怎麼不挑離火星最近的時候去,怎麼提前了兩三個月呢?圖中標註的距離確實是地球離火星最近的距離,但其實火星探測器要走的卻是「最遠的距離」。

霍曼轉移軌道是一種改變太空飛行器軌道的方法,途中只需兩次引擎推進,相對地節省燃料。這種方法由德國物理學家瓦爾特·霍曼於1925年提出。

航天知識丨霍曼轉移軌道與發射窗口

上圖黃色軌道就是太空飛行器從低軌道(1)送往較高軌道(3)的霍曼轉移軌道。太空飛行器在原先軌道(1,可以看作地球公轉軌道)上加速,速度增加Δv,進入一個橢圓的轉移軌道(2,即霍曼轉移軌道)。當太空飛行器沿霍曼軌道抵達離中心天體(太陽)最遠處時,再次加速,速度增加Δv』,進入另一個圓軌道(3,可以看作是火星公轉軌道),此即為目標軌道。至此,軌道轉移完成,太空飛行器軌道從低軌道(1)轉到了高軌道(3)。

實際的火星探測任務過程中,太空飛行器並不會進行第二次加速,而是在本應第二次加速的位置與火星相遇並進行減速,被火星「捕獲」,進入環繞火星軌道。

雖然霍曼轉移具有消耗能量少的優勢,但它是以犧牲時間和距離為代價的。以我國此次將要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為例,需要飛行200餘天才能到達遙遠的火星。

航天知識丨霍曼轉移軌道與發射窗口

簡而言之,世界各國在這個時間段採用霍曼軌道來使太空飛行器抵達火星,是受到當前人類火箭運載能力的限制,為了能把更多的科學儀器設備送到火星,就必須付出時間和距離的代價。倘若有一天人類火箭的運載能力有了質的飛越,不用再考慮燃料、太空飛行器質量和成本的限制,而更加注重時間,那麼就可以不再採用霍曼轉移軌道。倘若能使太空飛行器速度達到光速,那2020年10月6日在地球火星距離最近點發射火箭就是最優的選擇,這樣可以最快到達火星。

那麼,為什麼是七月底到八月初這個時間段呢?

發射窗口

在上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太空飛行器要在霍曼轉移軌道離中心天體(太陽)最遠處時與火星相遇,這就要求火箭發射時地球和火星有著嚴格的相對位置關係。我們知道,火星公轉軌道位於地球公轉軌道的外側,所以火星的公轉速度要比地球公轉速度慢一些。地球公轉周期為365天,火星公轉周期為687天。而霍曼轉移軌道同樣位於火星公轉軌道的內側,運行於霍曼轉移軌道上的太空飛行器速度同樣要比火星速度快一點。所以,要想讓太空飛行器在霍曼轉移軌道的最遠點與火星相遇,在火箭發射時就得讓火星更「靠前一點」,一段時間之後,太空飛行器就會「追上」火星,與火星相遇。類似於四百米跑步起跑時,選手的前後位置會拉開一段距離,讓外圈的選手更「靠前一點」。此時離地球火星到達位置最近點還需要再過一段時間,這就是要比10月6日提前兩三個月的原因。

航天知識丨霍曼轉移軌道與發射窗口

那麼具體的地球火星相對位置就像下圖這樣,當地球和火星的相對位置像下圖這樣時,就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窗口期。由於地球和火星的公轉軌道並不是嚴格的正圓,所以火星「靠前」的角度在每次窗口期會略有不同。

航天知識丨霍曼轉移軌道與發射窗口

地球的公轉周期要快於火星,所以下一個窗口期就是地球在下一圈快要「追上」火星並且讓火星「靠前」一定角度時的時間。相鄰兩次窗口期之間的時間間隔約等於地球上的26個月,故每26個月才有一次火星窗口期。

其實發射窗口期並不是火星探測器所獨有,發射任何太空飛行器都有窗口期。廣義的窗口期指的是最適合火箭發射的一段時間,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要考慮光照條件的衛星受到太陽位置的約束、探月衛星受到月球位置的約束、還有氣象條件、觀測條件的約束等等。窗口期的時長也因為任務的不同而不同,執行對接任務的太空飛行器窗口期更是要達到「零窗口」,即分秒不差。

相關焦點

  • 利用太陽引力的霍曼轉移軌道,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修正
    人類的探測器進入太空後,發射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有沒有運行在預定的工作軌道上,如果升空後沒有進入預定軌道並且無法通過控制調整達到目標的,就意味著計劃遭遇失敗。發射成功的探測器在奔赴目的地的路上,需要進行軌道的轉移,看新聞經常會聽到的名詞,初始軌道、停泊軌道、轉移軌道等,都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
  • 什麼是飛往火星經常使用的霍曼轉移?
    軌道轉移的方式,也有多種理論和工程應用,例如霍曼轉移、雙橢圓轉移、超同步轉移等。對於大部分火星探測,尤其是帶有環繞器/軌道器任務,最終的工作軌道是環繞火星的橢圓軌道。從地球到火星至關重要,需要一條高效率高成功率的轉移軌道。
  • 行星探測器的旅程:霍曼軌道與引力彈弓
    顯而易見的是,探測器要想脫離地球的引力圈,併到達目標天體,肯定是燃料越多越好,不過,由於技術的原因,發射升空的探測器其大小和重量都是有限制的,而燃料無疑就會佔據大量的體積與重量,所以我們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消耗的燃料越少越好,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科學家就要藉助「霍曼轉移軌道」了。
  • 天問一號,「大鵬展翅」飛奔火星,一文讀懂霍曼轉移軌道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在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島北海岸文昌發射場搭載「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成功發射,約36分鐘後進入預定的「地火」軌道,邁出了探測火星的第一步。這個軌道就是「霍曼軌道」,又稱為「霍曼轉移軌道」,是由德國物理學家瓦爾特·霍曼在1925年提出。是通過兩次調整探測器軌道,加速後的探測器就會模擬小行星軌道的慣性力,達到飛向目標星球的目的,大大地節省了能耗。
  • 一文講清火星發射窗口
    火星發射窗口與火星、地球、太陽的相對位置有關。要掌握出這些天體的「謎之走位」,我們才能找到一條省時又省油的最佳路線。火星探測器並非直線撲向火星,在地球引力和發射動力的雙重影響下,它以一道曲線進入太空,點火進入一個軌道,隨後熄火進入慣性滑行,等待火星來到之後,再點火推進。這中間的路線設計可以有多條,但最省燃料的一種就是「霍曼轉移軌道」。
  • 霍曼轉移軌道怎麼保證寂寞旅途不出軌
    如今,我國也在積極發展太空領域的探索,除過發射衛星火箭外,近日已經將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往火星,經歷七個月的漫長路途之後,天問一號將到達火星表明,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那麼「天問一號」到底如何運行到達火星的呢?
  • 火箭擇機發射,到底擇的什麼「機」?
    隨著天體運動,每隔大約779天,地球會位於火星和太陽中間,此時地球距離火星最近,也就是說,每兩年零兩個月才有一次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窗口。  除了考慮時間,節約燃料也是科學家們要考慮的因素,因此火星探測並不是直線飛行火星,而是還要設計節省燃料的路線,例如最省燃料的 「霍曼轉移軌道」,以曲線進入太空,經過兩次加速進入高軌道,通過這種方式,探測器慣性滑行的距離最長。
  • 美國毅力號成功發射,為何它能比中國天問一號提前3個月登陸火星
    ,而火星探測器一般都採用霍曼轉移軌道(或譯為郝曼轉移軌道,Hohmann transfer orbit)到達火星,這是一種變換太空船軌道的方法,它以太陽為其中一個焦點的橢圓軌道,與低軌道(地球軌道)和高軌道(火星軌道)都相交。
  • 美國毅力號成功發射,為何它能比中國天問一號提前3個月登陸火星
    ,因為火星和地球都圍繞太陽旋轉,周期不同,之間的位置和距離不斷變化,而火星探測器一般都採用霍曼轉移軌道(或譯為郝曼轉移軌道,Hohmann transfer orbit)到達火星,這是一種變換太空船軌道的方法,它以太陽為其中一個焦點的橢圓軌道,與低軌道(地球軌道)和高軌道
  • 何時發射火星探測器?
    被譽為航天之父的蘇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曾寫過一句激勵人類探訪其他星球的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總生活在搖籃裡。」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它標誌著人類進入太空時代。
  • 什麼是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軌道?什麼是星際探測器的能量最省航線...
    人造地球衛星由運載火箭發射入軌。從發射點到入軌點的飛行軌跡叫發射軌道。發射軌道包括垂直起飛段、程序轉彎段和入軌段。垂直起飛段和程序轉彎段都大同小異,但入軌段根據軌道高度的不同有直接入軌、滑行入軌和過渡轉移入軌之分。  低軌道衛星一般直接入軌,即火箭連續工作,當最後一級火箭發動機關機時,衛星就可進入預定軌道。
  • 嫦娥攬月|發射成功!長徵五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月工程第三步正式拉開序幕。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
  • 一款需要學習霍曼轉移的硬核太空遊戲《坎巴拉太空計劃》
    它讓你感受到的是宇宙的浩瀚和無窮,同時也能讓人感受到人類對未知世界無窮的求知慾和知識的強大。這裡沒有什麼怪物,也沒有魔法,只是一群綠色的坎星人為了探索太空而不斷奮鬥。但如果你認為這樣一款遊戲沒有絲毫難度,那你就錯了,這款遊戲裡可能沒有能讓你眼花繚亂的按鈕,也不可能有挑戰人類手速極限的連招,但在這款遊戲裡運用到的知識卻是最多的。
  • 50分鐘窗口、5條軌道設計: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完成2020年最具「分量...
    11月24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六次發射,也是2020年第三次執行發射任務。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大推力低溫液體運載火箭,全長近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
  • ...發射窗口 專列 氦質譜檢漏 液壓試驗 氣密試驗 低溫液體 低溫...
    嫦娥四號乘坐的這輛「專列」真了不起  12月8日,長徵三號乙遙三十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呼嘯而起,成功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從嫦娥一號衛星至今,這已是長三甲系列火箭第五次執行探月工程任務,並全部取得成功。由於見證了探月工程的每一步,它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嫦娥專列」。
  • 多國為何扎堆發射火星探測器?原因在於這些宇宙知識
    扎堆發射火星探測器,只為搶時間2020年7-8月,中國、美國、阿聯三國將發射火星探測器。7月20日,阿聯的&34;已率先出發。7月23日,中國的&34;也成功發射向火星出發。美國的&34;也將在隨後發射。多國&34;發射火星探測器,並非攀比或所謂的星際競爭。
  • 『備考資料』2020廣東事業單位公基知識:火星探測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