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我國在文昌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探測器進入太空後,核心目標之一是穩定飛在工作軌道。在逃離地球表面、進入工作軌道之前,需要進行軌道轉移過程。大家經常聽到的名詞,如初始軌道、停泊軌道、轉移軌道等,都與此相關。軌道轉移的方式,也有多種理論和工程應用,例如霍曼轉移、雙橢圓轉移、超同步轉移等。
對於大部分火星探測,尤其是帶有環繞器/軌道器任務,最終的工作軌道是環繞火星的橢圓軌道。從地球到火星至關重要,需要一條高效率高成功率的轉移軌道。
一、地火轉移軌道應該採取什麼邏輯?
人類運載火箭技術經過60餘年發展,最核心的推進方式依然是通過化學推進劑燃燒釋放化學能轉化為火箭的動能,但依然太「弱」了。由於推進劑燃燒後的噴氣速度和能量密度限制,一枚運載火箭運輸有效載荷到近地軌道的能力僅為總重的1-5%,隨著距離提升效率會進一步降低。例如,好奇號火星車和它用來降落火星的組合體總重約3.8噸,但推送它們的是重達531噸的宇宙神5-541火箭,地火運輸效率僅為0.7%。
宇宙神5-541火箭©️NASA+中文注釋
對於有環繞器的任務,抵達火星制動後所剩推進劑也成為影響工作壽命的重要因素。且對於動輒數億千米的火星探測之旅,期間也要盡力減少推進系統工作次數,提高整個任務安全性和成功率。
最終,地火轉移軌道最重要的設計邏輯就是:最大限度節省推進劑,最大限度減少操作。
二、為什麼選擇霍曼轉移?
1925年,德國航天工程師瓦爾特·霍曼博士出版了圖書《Die Erreichbarkeit der Himmelskörper》,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霍曼轉移軌道。
瓦爾特·霍曼博士(1880-1945)©️NASA
太陽佔據了太陽系超過99%的重量,因而太陽系內部天體運行和探測器轉移軌道的引力源是太陽,本文的描述均以太陽為參考點。地球和火星每隔2年2個月才有一次會合機會,在這個時間到來前幾個月,探測器已經從地球出發,瞄準的是幾億千米外、幾個月後火星會抵達的位置。假設地球和火星均是純圓軌道,在出發時,探測器需要達到32.7千米/秒的速度,超過了地球本身的速度(29.8千米/秒)。在抵達時,探測器速度為21.5千米/秒,低於火星運動速度(24.1千米/秒)。整體上是半個橢圓,連結了地球軌道和火星軌道。
火星探測霍曼轉移軌跡示意圖
因此,整個方案理論上僅需要兩次加速:第一次加速,切入霍曼轉移軌道,逃離地球;第二次加速,切出霍曼轉移軌道,趕上火星。由於火星引力加速和大部分任務目標是環繞火星等原因,最後一次實際上是制動工作。飛行過程中,為應對外力可能造成的軌道偏移,也僅需推進系統短暫工作微調,絕大部分時間自由飛行。整體上,方案非常簡單,對推進系統工作能力要求很低,使用的推進劑也很少,完美符合上述要求。
當然,霍曼轉移也有代價:距離和時間。一條標準的軌道可以長達6億千米,需要飛行7個月左右時間。實際情況下可能更長更久,例如曼加裡安號飛了近8億千米,耗時10個多月。但這屬於可以接受的「不足」,例如奧德賽號抵達火星時有足夠推進劑剩餘,它已經工作了19年,還在正常工作,霍曼轉移的代價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奧德賽號的霍曼軌道轉移方案用時6個月17天,總任務時長已超過19年©️NASA
更重要的是,即便採取其他方案也無法真正解決探測火星的距離和耗時問題,霍曼轉移依然是總體最優。目前,幾乎所有的最終目標為火星探測任務都使用了霍曼轉移,或者由它改進而來的方案。
三、霍曼轉移之外
採用標準霍曼轉移軌道時,探測器離開地球的速度和方向都是確定的。如果火箭能力較強,尤其是最後一級或上面級能強力工作,同時有些探測器本身攜帶很多推進劑、且不在乎抵達火星後的剩餘,例如不切入環繞火星軌道、抵達後立即降落的好奇號、洞察號等任務,則可以採取改進的快速轉移軌道設計方案,盡力縮小飛行距離和時間。
還有一些推進技術可以應用。隨著深空探測中離子電推進技術的逐漸成熟,它能夠長期穩定工作,推力雖小,但能通過聚沙成塔的效果優化軌道。冷戰時期,蘇美也研發了幾型核動力發動機,有潛力用在火星探測上,但最終並沒有使用。
希望號在努力飛行5年後,引力助推方案不幸落敗©️NASA
最後,還有可以藉助其他天體引力的轉移軌道。探測器第一站並不是火星,它可以藉助月球、地球、金星等引力源加速,曲線前往火星。亦有藉助先奔金星而去的借力方案,衝點航線。它們都有各自的優勢,不過都會導致整體控制導航更為複雜,增加了一定的失敗風險。例如,日本在1998年發射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多次採用地球和月球引力助推,但5年後很不幸失敗了。
目前來看,霍曼轉移依然是將長期伴隨人類火星之旅的最優方案。
(本文已首發國家航天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