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什麼稀奇古怪的問題都有,這不,今年世界上掀起了一股探測火星的熱潮,先後有是四個國家或機構宣稱要發射探測器前往火星,中國的「天問一號」已經於7月23日成功發射出去了,美國、歐空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發射任務也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由此,人們把今年航天稱為「火星年」。於是關於火星的話題層出不窮,有人想到了孫悟空,提出問題:以孫悟空的速度需要多久能夠抵達火星呢?這個問題雖然毫無科學根據,但也可以從科學角度來談談,還是蠻有意思的。下面就來海闊天空的侃一侃。
孫悟空的筋鬥雲超過六分之一光速。
孫悟空是西遊記的主角,是一隻石猴子,本來只能用「它」來指代,但在小說中又是擬人化的一隻猴子,且屬於神話人物,而且是咱5000年文明古國的英雄偶像,所以只能用「他」了。
傳說此猴最大的本事就是筋鬥雲,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筋鬥在詞典裡是跟鬥的意思,就是用頭抵地,身體顛倒翻過去。這種翻跟鬥的時間沒有一個準確計量,大概1秒鐘左右吧。為了便於計算,這裡就採用1秒鐘1個筋鬥的計量。
十萬八千裡就是5.4萬千米,1秒鐘5.4萬千米的速度已經很快了,但還沒有光速快。光速每秒鐘約30萬千米,5.4萬千米只是光速的18%,約1/5.6。即便如此,這個速度已經比現在人類發射的太空飛行器要快多了。
前些年流傳著火星一張照片,上面有一個猴子樣的黑影子(見上圖),是不是孫悟空早就去到火星了?調侃一下,請勿當真。
人類發射太空飛行器要遵循三個宇宙速度。
這是為了與地球引力和太陽引力抗衡需要達到的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叫環繞速度,每秒為7.9千米,達到了這個速度,飛行器才能夠飛出大氣層,進行繞地飛行,既不被地球引力拉扯下來,也無法脫離地球引力,人造衛星和國際空間站發射需要達到這個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叫脫離速度,每秒為11.2千米,達到這個速度就可以脫離地球引力,飛往火星等其他行星;第三宇宙速度叫逃逸速度,每秒為16.7千米,達到了這個速度就可以從地球飛出,逃離太陽引力。
人類的太空飛行器現在飛行最快的是帕克號太陽探測器,已經達到每秒100多千米,將來還要達到每秒200千米。它達到了這種速度並不是依靠攜帶的燃料通過加速度取得的,而是通過金星和太陽的引力彈弓效應得到的。
這種速度在孫悟空的筋鬥雲面前,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僅有其速度的數百分之一。
火星與地球的距離變化。
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除了金星,在距離上它排在老二。如果把圍繞著太陽系的行星公轉環形軌道排序的話,從最靠近太陽算起,水星為一環,金星為二環,地球為三環,火星為四環,木星為五環,土星為六環,天王星為七環,海王星為八環。
可見地球夾在金星和火星中間,金星和火星是地球左右姊妹星球。金星距離地球最近時約4100萬千米,最遠時約2.4億千米;火星距地最近時約5500千米,最遠時約4億千米。
一般來說,當地球與火星都在太陽同一邊的時候,距離就更短,叫地火相衝;地球和火星隔著太陽分別在另一面時,距離最長,叫地火相合。
計算行星相衝周期的公式表述為:1/S=1/E-1/T。
式中,E是地球的公轉周期,T是行星軌道周期,S是地球與這顆行星的會合周期。代入地球和火星公轉周期:E(地球)=365.25天,T(火星)=686.98天,可求出S=779.93天。
因此每隔779.93天,地球會與火星在軌道上相衝一次,也就是地球與火星在一個周期距離最近的時候。這種相衝有大衝和小衝,大衝要16年左右才有一次,比小衝還要近。
2018年是火星大衝年,7月28日大衝時刻,火星距離地球只有5759萬千米;而今年是火星小衝年,火星與地球在10月14日最近,為6300萬千米。人類發射到火星的探測器一般選定在地火相衝的年份。
人類發射探測器到火星需要多久?
發射行星探測器至少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11.2千米,也就是時速40320千米。按照這個速度,在地火相衝年,選擇最近距離即便有7000萬千米,直線飛過去,也只需要1736個小時,72天多的時間。
但實際上遠沒有這麼簡單,從人類上世紀開始探測火星以來,已經發射了四五十艘探測器,成功的也有20艘左右了。用時最短的是NASA1969年發射的水手7號,用了128天;用時最長的是NASA1975年發射的維京1號,花了304天。而2018年火星大衝年,NASA發射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飛了206天,才到達火星;就在7月23日,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發射成功,報導,要到明年2月份才能到達火星,用時也是7個月左右,200多天。
為什麼需要這麼久呢?
事實上,人類發射行星探測器並不是走直線到達目標,由於火箭脫離地球引力需要巨大的能源消耗,這就註定了飛船或探測器無法攜帶更多的備用燃料,必須採用最節省燃料的飛行方式和路線。
這種飛行方式有3種,最短距離也最費燃料的是衝點航行,其次是快速合點航行,最省燃料的是霍曼轉移軌道。因為火星和地球都一直在運行,而且速度很快,地球公轉線速度為每秒29.8千米,火星公轉線速度為每秒24.13千米,因此不管採用哪種航程方式,都不是直線衝到火星。
現在比較常用的是採取節約燃料的霍曼轉移方式,2018年NASA發射的洞察號和我國發送的天問一號都是這種方式,因此飛行時間需要7個月左右的時間。這種方式整個行程要超過4億千米路程。
這種航行速度達到了多少?
據有關資料介紹,洞察號206天總行程達到4.85億千米,這樣的話,其航行速度就遠遠超過了第二宇宙速度。我們簡單計算:485000000/206/24=98098km/h
其平均時速達到了9.8萬千米,秒速達到了27千米。由此其加速和減速過程就需要較長時間。一般來說,發射要從地球軌道切線出去,達到脫離地球引力速度,並通過利用地球的引力彈弓效應,飛船繞地球若干圈,獲得加速度後,再啟動自帶燃料加速變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
經過漫長時間追趕,到達火星後,需要被火星引力所捕獲,並利用火星引力減速,環繞火星若干圈後,切入火星環繞軌道,降到目標速度後,才能夠適時啟動降落程序。
有些探測器為了取得加速度,還需要通過金星引力彈弓效應加速,如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就是通過多次繞金星獲得引力彈弓效應加速後「彈向」木星的;而帕克號太陽探測器,則是通過多次繞行金星和太陽之間的橢圓形軌道,獲得秒速100千米乃至200千米速度的。
現在來說說孫悟空怎麼飛火星。
根據前面描述,地球飛往其他行星並不像到鄰居家串門那麼簡單,需要經過脫離地球引力,獲得引力彈弓效應提速,到達目標星球,被目標星球引力所捕獲,最終才減速到達。
當然如果按照孫悟空的筋鬥雲速度,到火星還是要快多了。即便像洞察號採用霍曼轉移軌道方式行程4.85億千米,也只需要約9000秒時間,2.5小時就到了。或許孫悟空動力強勁,且不需要燃料,根本無需霍曼轉移方式,就更快了。
但有一點不能忽略,就是不知道孫悟空的剎車功能如何。
在西遊記裡孫悟空被鐵扇公主用芭蕉扇扇了一下,就飛出了5萬4千裡,好在他機靈地攀住了一個山尖尖才停了下來。在太空沒有可拉扯攀附物體,且孫悟空要翻9000個筋鬥才能夠到火星,這樣他會不會暈頭轉向,還能停下來嗎?
孫悟空具備太空反作用力的噴氣功能嗎?
在太空中停下來的唯一自主辦法就是利用反作用力,就是朝反方向噴氣,需要消耗很大能量,不知道孫悟空有沒有這個本事。孫悟空的筋鬥雲那麼快,每秒5萬多千米,靠吹幾口氣停下來似乎不太可能,那咋辦呢?
只有依靠天體引力給自己減速,當什麼樣的天體才能夠拉住每秒5萬千米的速度呢?太陽恐怕是沒這個本事的,只有中子星和黑洞了。中子星逃逸速度達到光速1半,孫悟空的速度才光速1/6多點,這樣中子星對付孫悟空就綽綽有餘了。問題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中子星也在250光年以外,這樣孫悟空去中子星減速來來回就要幾千年。而且即便在中子星減了速,又用什麼速度飛回來呢?
等他回來,我們蝸牛般的探測器早已經完成任務,被火星沙塵暴掩埋長眠許久了。
還需要補充一句,所謂筋鬥雲還是要有雲,說明孫悟空的飛行還是在地球空氣中,沒有空氣哪有騰雲駕霧一說?太空處於真空狀態,孫悟空會憋死嗎?又哪來雲霧給他騰和駕?
所以看來,孫悟空的筋鬥雲速度對於探測火星毛用都沒有。
這樣說當然只是調侃,但時空通訊這個意思是告訴大家,神話可以隨便臆造,自然規律就要講科學了,既然要按照科學道理來講,孫悟空就也要遵循規律,而不能破壞或無視規律。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