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每當孫悟空與唐僧對妖精的「真實性」發生爭論時,唐僧往往會罵孫悟空是一隻潑猴,沒有文化,沒有人文關懷,沒有憐憫之心。悟空到底是不是一個沒有文化、沒有受到過正規教育的粗野漢子呢?可以看看它的學歷。
當年,悟空在「西牛賀洲」須菩提祖師那裡老老實實地學習了十年。十年中的前七年,他像禪宗的第六代祖師爺慧能一樣,總在做一些「尋柴燃火、挑水運漿」的粗活。
直至七年之後,在祖師的暗示下,開始學習「七十二般變化」和「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並終成正果,交了一份相當不錯的畢業論文。與六祖慧能一樣,孫悟空也屬於「頓悟」這一路數,突然之間開竅,把那些原本功課遙遙領先於他的學長學姐全部超越。
頓悟與「漸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大命題,也是古代認知論的一大課題。須菩提祖師本是佛教人士,在西遊中卻以道士的形象出現,或曰「半佛半道」的,可宗教問題是相通的,他對孫悟空這類能夠「頓悟」的人才,自然也青睞有加。不過,頓悟並非就是平常完全不去學習,也不思考,就「一剎那」明白了別人永遠無法領悟的大道理。
就拿孫悟空來說,它也不是一來到「西牛貨洲」,就鶴立雞群,而是苦苦蹉跎了七年之後,才得以「靈光一現」,獲得祖師爺的真傳。但是,不管是宗教,還是其他「專業」,在古代都講究一個所謂的「慧根」與「悟性」。沒有這兩樣東西,甭說你熬七年,就算是苦練個七十年,亦未必能弄出個大名堂出來。
所以,即便孫悟空是接受了七年的「專業教育」之後,才偶有大的「心得」,也不能否認他是一個有悟性的猴子。悟性這種東西,大抵是中國古代最飄忽閃爍的一個概念,不說則已,說了更不明白。反正你成功了,那就是有悟性;沒有成功,那就是悟性太差;差點成功,但最終還是失敗,那就是悟性還缺那麼一點點火候。可見這個「悟」字多麼重要,唐僧的三個徒弟——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不都帶著一個「悟」嗎?
孫悟空在西牛賀洲留學十年,如果按我們現在本科、碩士和博士總共大約十年的學制,那麼悟空也相當於在學校裡上了個「本、碩、博」連讀,算是學歷較高了。唯一遺憾的是,他提交了論文,最後卻沒有獲得一個學位。他因賣弄技藝,被祖師趕走,好比在即將獲得學位之前,被學校開除了。以這種方式來結束學業,想必是孫悟空最好的結局,也符合悟空「不走尋常路」的人生軌跡。
須菩提祖師在西遊中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人物,雖是神仙,但又似乎從來就不與玉帝、如來、觀音等人打交道。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一個游離於體制之外的人。他辦的學校,就像孔子辦學一樣,基本上就是一個「民辦大學」。不過,他這個民辦大學能夠培養出孫悟空這樣的人物,可見其師資力量毫不亞於公辦大學,可以說是西遊中的「哈佛大學」。
可見,孫悟空乃名校「肄業」,雖未取得學位,但專業能力是建校以來排名第一的高材生。
八戒總是經常不服悟空,認為他來自於小小的花果山,乃草根出身。其實,僅從悟空的學歷看來,他也不是沒有一點「根紅苗正」的味道。
綜觀八戒在西天路上的所作所為——諸如好色與懶惰——都讓人覺得他似乎是一個好高騖遠、不願吃苦的高幹子弟。想來,當初的天蓬元帥,肯定家世非常不錯,即便不是天潢貴胄,也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新一代高幹。但是,在「學歷」這個問題上,相對於悟空,八戒應該並無特別的優勢。但八戒不會這麼想。在高家莊,猴與豬初次會晤之時,八戒第一反應是,猴子不是別人,乃當年讓人笑掉大牙的弼馬溫。
不過,也不能怪八戒「有眼不識泰山」。有關悟空的師傳與「學歷」,祖師曾嚴厲告誡他,切不可告人,否則後果自負。在取經路上,悟空的確也對此三緘其口。
可是,即便八戒知道了悟空的學歷,他也會認為悟空讀的是民辦大學,甚至是野雞大學。在八戒看來,悟空跑到一個叫做什麼「西牛賀洲」的邊緣之地,跟著一個來路不明的老師,沒有接受「正統」的教育,只學會了一些野路子功夫。
再者,八戒的「天庭戶籍」與根紅苗正的出身,使他根本就不把悟空所謂的學歷放在眼裡。八戒的優越感如貴族一般,雖是盲目的,但卻是根深蒂固的,可以完全把悟空視為鄉下來的暴發戶。不僅八戒如此,就連唐僧、沙僧,還有天庭諸路大員,基本都認為悟空基本上就是一個暴發戶。
畢竟,隋唐以來,士大夫的根基,除了科舉的學曆本身之外,還有同年、同鄉、同宗、同族、家世等各類社會關係網。而這些,除了學歷存疑之外,八戒似乎都比悟空強。總之,不管悟空的學歷如何,或許直至取經成功,他給整個天庭官場所留下的暴發戶印象,依舊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