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見習記者 王海宣 似乎每年夏天,電影圈都會流行一陣懷舊風。日本動漫大師宮崎在18年前創作的神劇《千與千尋的神隱》,在今年夏天又出現在了各大影院的大螢屏上。儘管國內不少觀眾對這個講述一位少女冒險的故事已經足夠熟悉,但這部經過現代科技優化而畫面變得更加精緻的影片,還是只用了14天就斬獲了4億票房,這是一部經典電影的勝利。
而在這部18年前的動畫電影當中,還隱藏著一個關於汽車的情節。影片開頭,剛搬入新家沒多久的千尋一家人就迷了路。面對眼前崎嶇的山路,千尋問:「爸爸,車子爬得動吧?」「沒問題,這輛車是四輪驅動的。」她的父親答道。緊接著鏡頭給了這部車子足夠多的特寫。從畫面上並不難辨認,這是一輛基於大眾B5平臺開發的第一代奧迪A4。
喜歡這部電影的人都對電影背後的隱喻進行過各種各樣的解讀,而關於千尋的爸爸為什麼駕駛的是一輛奧迪,也有過諸多猜測。有猜測這是為顯示千尋家境優裕的,有猜測宮崎駿本人就是奧迪粉絲的,還有更直接的猜測,說這就是奧迪當時在影片中的廣告植入。《千與千尋》中出現奧迪車輛,或許就是宮崎駿的一個無心之舉。但巧合的是,自此之後,汽車在熱門影視劇中的植入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千尋家的奧迪車
電影中,千尋父親駕駛的是一輛灰色的奧迪車型,車子為進口的左舵車。結合電影的時代背景,一個日本家庭在當時能夠擁有這樣一輛豪華中級車,可以反襯出千尋的家境還不錯。按照電影上映的時間推算,千尋大約是在1991年出生,而1991年正好是日本經濟的一個轉折點。從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日本經歷了史上最大的泡沫經濟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但這次經濟浪潮中存在大量的投機活動,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在當時的日本汽車市場,可供選擇的豪華車十分有限。儘管在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豐田、本田、日產分別推出了旗下高端品牌雷克薩斯、謳歌、英菲尼迪這幾大日系豪華品牌,但這三個品牌當時都是針對美國市場打造的,並沒有供應給日本本土。直到2005年,雷克薩斯才進入日本本土市場。所以當時日本消費者要選擇豪華車,就只能從奔馳、寶馬、奧迪這些外來進口豪華車中選。
而影片中的奧迪A4車型從1994年開始生產,並於2001年停產。在此之前,這一系列車型一直被稱為奧迪80。相比於前一代車型,這一代A4線條流暢且犀利,側面輪廓更加苗條,使整車看起來更動感。在當時,這款車獲得了聯邦德國產品設計獎和美國雅典娜建築博物館設計兩項大獎。
當年《千與千尋的神隱》在日本上映後,票房達到300.6億日元(約合24億元人民幣),至今仍是日本電影票房冠軍,海外累計票房2.5億美元(約17億元人民幣)。隨著電影在全球各地的熱映,片中的奧迪A4也搭著順風車被更多人熟知。18年後,這款車再次出現在中國各地電影院的大屏幕上,又引起了一波討論。
關於當時奧迪車在日本的銷量,已很難找到具體數據。但可以看到的是,十幾年後,奧迪在日本的市場表現並不起眼。日本汽車經銷商協會(JADA)數據顯示,2018年奧迪的總銷量居於奔馳、雷克薩斯、寶馬之後,在豪華品牌中排名第四。排在榜首的奔馳去年售出了6.8萬輛新車,寶馬為5.1萬輛,而奧迪為2.6萬輛。
不過在中國市場,奧迪則一直是豪華車市場的銷量冠軍。在2018年,奧迪在華共售出66.1萬輛,其中奧迪A4L售出16.8萬輛,成為銷量最高的豪華中級車。這一年,豪華車德系三強(奔馳、寶馬、奧迪)三家的總銷量佔據中國汽車總銷量的7%。相比之下,日本人更喜歡本土品牌的汽車,而對於進口豪華車的需求有限,四家主要豪華品牌的銷量僅佔據總汽車銷量的3.7%。
經典的汽車影視植入
不管是宮崎駿的無心之舉,還是奧迪的有意為之,奧迪A4在《千與千尋》影片中出現都已經促成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奧迪給億萬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就在7月9日,奧迪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則名為「看完《帶著爸爸去留學》,結局是最不值得關心的事」的推送。這條推送用時下熱播劇《帶著爸爸去留學》中主角的性格,襯託他們所駕駛的奧迪車型。早在之前,就有網友吐槽,這部劇大概是被奧迪贊助了。在劇中,從父親老黃駕駛的奧迪Q5L,到林楓駕駛的奧迪A5,再到黃小棟駕駛的黃綠色奧迪R8,一家人的座駕被奧迪包圍了。在這條推送下,有人對劇中角色駕駛的更多奧迪車型做了補充。也有人評論說,「結局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什麼時候能提R8」。不可否認,奧迪用這樣的方式,又賺足了一波眼球。
歷史上公認的最早進行商業化運作的植入式廣告,是1929年的美國卡通片《大力水手》。這部影片由一家生產菠菜罐頭的企業贊助拍攝,由於愛吃菠菜的大力水手的形象深受人們喜愛,在當時引發了「菠菜效應」,上世紀30年代美國菠菜銷量增加了33%。對於企業來說,在電影、電視劇中出境是絕佳的宣傳機會,而向來不差錢的汽車廠商自然更加捨得在這上面下工夫。
如今汽車的廣告植入範圍已經不限於電影,而是進入到電視劇、綜藝節目、真人秀節目等各個場合。幾年前的電視劇《歡樂頌》中,就通過捷豹XJ、沃爾沃XC60、大眾Polo等車型來襯託不同的人物性格。更早之前,在2013年10月份,隨著《爸爸去哪兒》的熱播,其贊助商英菲尼迪迅速被中國消費者熟知,這被認為是該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最成功的一次商業贊助」。
但終究這樣的植入只能算是初級玩法,「tooyoungtoosimple」。有不少汽車廠商,在影視植入的高度和深度上已經玩出了天際,給知名IP打上了自家品牌深深的烙印,沒了它,似乎電影就不完整。賽車題材電影《速度與激情》中,一款1970道奇Charger貫穿整個系列,作為男主角最愛的座駕,其出場率不低。除此之外,片中還出現了不少經典車型,如日產GT-R,豐田Supra,三菱EVO,馬自達RX-7......不同於簡單的廣告植入,影片中對車輛性能的展示,令人過目不忘。另外,因《變形金剛》被稱作「大黃蜂」的雪佛蘭科邁羅,《碟中諜》系列中的寶馬,《007》系列中的阿斯頓馬丁,《復仇者聯盟》中的奧迪,也都成為影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經典影片產生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汽車企業可以由此進行多樣化的宣傳。在道奇挑戰者SRT惡魔上市時,《速度與激情》男主角扮演者範·迪塞爾參與了亮相儀式並發表演講;奧迪則在2015年發布了204輛復仇者聯盟版本的TT車型......所以,對更多的汽車品牌來說,如果你想讓一款車被人記住,那就把他放到電影中去吧。在消費者越來越重視汽車品牌背後的文化含義時,通過經典影視劇的內容與潛在消費者之間達成精神共鳴,不失為一個便捷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