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機器人同行————怎樣走到機器的前方

2020-09-15 小丸子非標機械


往往在影視或者文學作品中,人類和機器人的爭鬥都是以一方毀滅為結尾的,是不可化解的矛盾。雖然人類總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但是在路上我們會失去很多擁有的東西,或許是生活,或許是家庭,令人痛惜。關於這些作品,許多人只是將它們當作科幻來進行令自己愉悅的觀賞,可是從來沒想過現在的社會是否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我個人認為這種關乎生存的現象已經出現了。



是的,我認為這種機器和人類互相鬥爭的現象已經出現,並且已經出現了很久了。


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進步,科幻作品中的幻想逐步的走出影視、書籍成為現實裡的一部分。我覺得,這裡的重點並不是我們逐漸發達的科技,而是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我們要如何存在,或是為了自己,或是為了家庭繼續生活。


而在這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到的是,怎樣讓自己趕在機器人的前方,或者說是怎樣能在自動化的工作中,不成為被自動化的人。


尋找方向

在世界經濟論壇報告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駭人聽聞的數據,比如自動化和智能科技的發展將取代7500萬份工作,雖然到2022年可能會因為公司的重新規劃而多出5000萬份工作,但是這些工作都是因為自動化和人類的分工引起的一些工作,相對來說可能技術性會高一點。

說個題外話吧,相比大家對電銷都是抱著深惡痛絕的想法,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今年接到的電話許多都是從有感情的人類變成了沒有感情的機器人,這就是智能科技取代人類的一種方式。我之前的老闆跟我說過,我們還需要電銷這個技術,但是相對來說人類的工作效率並不如智能的工作效率高,並且這種工作效率在生產行業來說更為明顯,可能一個機器在不討論損耗的情況下會比一個正常人類的半年產出還多。



說是題外話,其實我覺得還是和我們說的這個自動化的趨勢有關係,只是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太過的遙遠。不過世界發展的非常迅速,可能在以後小作坊還會繼續用著人工的模式,但是大部分的大企業應用到的設備絕對會比用人要多。

所以我覺得不論是剛工作的學生或者是工作了幾年的勞動者都要有相應的方向。因為一些工作就算可以被自動化取代,但是會不會被取代是取決於你和你的老闆的。

所以儘管自動化是未來的趨勢,但是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定下自己的方向,可以是一些自動化無法取代的方向,也可以是開發和部署自動化設備需要的方向。必須保持自己的暢銷性,找到屬於自己的賣點。

注重培訓

上面說了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在近五年內,可能大部分的簡單但是費時間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這樣可能員工在工作有限的時間內出現了少量的空餘時間,你完全可以用這個時間來學習,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式。



一個優秀的人是不會停止學習的,你可以在偶然停頓的時間內有效的思考一下自己,自己有哪些方面的優點,自己在哪些工作中能提供意見、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如果你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可以去學習,去培訓。記住了,在未來包括軟實力的一切都是你自己應該學會去辨析的東西,注重關於自我的培訓,才是對抗未來發展的最有效辦法。

相關焦點

  • 機器倫理學:機器人道德規範的困境
    參與專家組討論的德國西門子工程師卡爾-約瑟夫·庫恩說,研究人員怎樣設計一臺機器人,才能讓它在面對「兩難之選」時作出正確的反應?  按目前的發展速度,這些難題將很快影響到健康護理機器人、軍用無人機及其他有能力作決策的自主設備,而它們所作的決策可能會幫助或傷害人類。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相信,社會能否接納這些機器,取決於能否通過編程讓它們的行動達到安全最大化,符合社會規範並增進信任。
  • 粒子機器人,能否敲開機器意識覺醒之門?
    從奠定了「機器人三定律」的阿西莫夫小說,到與人類纏鬥不休的《終結者》系列,亦或是充滿哲學浪漫色彩的《愛死亡機器人》,關於機器的善惡二元論,為科幻世界貢獻了無數經典,也成了智能科技領域中最接地氣、人人都能討論兩句的主題之一。機器人真的會擁有自主意識嗎?又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 《機器紀元》當機器人毀滅人類!
    機器紀元 Autómata (2014)又名: 機器軍團 / 機械軍團類型: 科幻 / 驚悚製片國家/地區: 西班牙 / 保加利亞機器紀元的劇情簡介  ·  ·  ·  ·  ·  ·  21世紀中葉,地球環境遭到巨大的破壞,人類文明和信仰不可遏止地崩塌。
  • 由「機器人」到「人機器」人工智慧發展史
    ,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所,是一門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今天我們就來著重聊聊它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人工智慧機器人。:智能機器「能夠創建周圍環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從抽象模型中尋找解決方法」。
  • 工業機器人對機器視覺技術的依賴有多大
    作為工業機器人的「大腦中樞神經」,人工智慧在過去的幾年裡一直處於持續的高速發展階段,很多工業機器人也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智能化特點,但是還遠遠達不到人類所設想的智能化程度,羅馬非一日所能建成,機器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變得非常智能化。
  • 《超級機器人大戰T》第三十一話不安與恐懼的前方通關攻略分享
    《超級機器人大戰T》有兩個第三十一話可以進入,很多玩家進入的是不安與恐懼的前方章節,但又不清楚應該怎麼通關,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やなぎ しゅう」分享的第三十一話不安與恐懼的前方通關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若機器人建立國家,會形成怎樣的管理模式?
    隨著對機器人的研究愈加深入,人們的擔憂也越來越多。機器人安全嗎?機器人會不會擁有自己的感情?機器人會攻擊人類嗎?如果到了那一天,人類該如何面對?今天我們討論的問題是:如果有一天機器人擁有了獨立的情感,脫離了人類控制並建立國家,它們將形成怎樣的管理模式?
  • 服貿會上的機器狗、機器昆蟲:國產足式機器人發展到哪一步
    這些四足機器人雖然不能搖頭擺尾賣萌,但一溜煙小跑的姿態神似真狗,時而跳躍、後空翻、跨越障礙,甚至在被工作人員一腳踹倒之後翻身爬起。與波士頓動力的明星產品Spot機器狗相比,這些國產機器狗在極限運動挑戰上要遜色一籌。它們的研發製造思路從一開始就更接地氣,直奔現實落地、服務人類而去。
  • 掃地機器人工作原理是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掃地機器人工作原理是什麼呢? 掃地機器人工作原理是什麼1.吸塵器部分 吸塵器部分具有起塵、吸塵和濾塵三段式清潔功能。在機身底部中區有一個旋轉滾刷用來捲起地面較大的碎屑髒汙;底部前方左右兩側裝有兩個相對旋轉的邊刷,用來提高每次清掃地面的有效面積,並將牆邊角與家俱底下的灰塵垃圾掃入吸塵器內。
  • 在陪伴機器人到來以前,先為機器立心
    其中,「機器伴侶」作為未來智慧機器人發展最廣闊的領域,已經越來越多地介入人們的生活,扮演助手、朋友、伴侶甚至家人的角色。當人們不可避免要進入人機共處的時代,不可避免地要與機器人「比鄰而居」時,一個不可避免的全新的問題隨之誕生——我們如何與機器人相處?
  • 人類製造機器,終究會被機器毀滅,七部機器人毀滅人類電影
    現在科學家都在研究人工智慧,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就會像人類一樣,但是讓機器人擁有智慧究竟是利是弊呢?人類製造機器人,終究會被機器人毀滅,下面盤點幾部機器人毀滅人類的電影!,而由於機器人「三大法則」的限制,人類對機器人充滿信任,很多機器人甚至已經成為家庭成員。
  • 視頻|機器人博覽會「新物種」:「網紅」機器仿生狗原來這麼萌!
    科技賦能,未來生活、生產的模樣是怎樣的?在今(3)日拉開帷幕的佛山國際智慧機器人博覽會上,你可以找到「答案」。 記者探營獲悉,不僅有機器人「佛山板塊」的驚豔亮相,還有來自國內各城市機器人「頭部企業」攜技術領先的產品在博覽會上展示。
  • 生物機器還是機器生物?活的機器人出現,現在的難題以後都不算事
    提起機器人,我們可能想到的一是冷冰冰的機械以及各種零件,二就是電視電影中非常高智能的物種,不過最近英國有媒體報導稱,科學家們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機器生物,暫且稱之為生物吧,就是一種「活的機器人」:是由活的細胞創造出來的全新的生命形式,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迷糊,有點難理解
  • 掃地機器人「眼睛」進化史
    十年前,掃地機器人開始逐漸進入中國家庭,第一批進入家庭中的掃地機器人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靠隨機碰撞學習如何「走路」;五年前,雷射雷達、路徑規划算法的引入,全局規劃取代隨機碰撞,讓掃地機器人市場開始爆發。
  • 機器人比賽「太空探測器」頻出錯(圖)
    昨日,市八中,學生在這裡進行機器人比賽。本報記者何熠攝  第七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重慶賽區)昨日在八中開鑼  本報訊(記者史永慶)「加油、加油……」一臺貌似太空探測器的機器人緩緩向前方彩球靠近,數十名青少年在旁邊為它鼓勁。昨天,第七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重慶賽區)在八中開鑼,來自全市13個區縣、6個直屬中小學的1000多名參賽選手和教練員參賽。
  • Festo研發可奔跑機器袋鼠
    就科技發展而言,大自然就是開發機器人的靈感源泉。但對於很多人如果說到要模擬某種動物,似乎大部分人是否能第一時間想起袋鼠?不過近日從一家德國公司Festo了解到,該公司竟然開發出一款仿生袋鼠機器——BionicKangaroo產品。而在其可愛的外表背後,實際上有著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
  • 松果體機器人:從感知到操控,挖掘機器觸覺多層面的商業價值
    而當今的機器人就處於這樣的狀況。就目前來說,機器觸覺或許是機器感官中最難實現的一種。機器視覺、聽覺等系統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並有了相當規模的市場應用,但相較於處於第一梯隊感知通道的視覺、聽覺,第二梯隊感知通道的觸覺成為了近年來科技公司重點突破的領域。
  • 優必選研究院副院長程駿:機器視覺在服務機器人中的應用 | 直播預告
    服務機器人是機器人家族中的一個年輕成員,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不同國家對服務機器人的認識不同。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經過幾年的搜集整理,給了服務機器人一個初步的定義:服務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人,它能完成有益於人類健康的服務工作。服務機器人被廣泛應用於醫院、家庭、工地、辦公室和體育娛樂場館等領域,直接與人類共處,為人類排憂解難。
  • 醫療機器人:如何利用高科技機器遏制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圖註:總部位於洛杉磯的迪默公司(Dimer)已經向機場捐贈了一臺「德國獵鷹」機器,為來自中國的入境飛機消毒。這臺遠程醫療設備看起來像是一個帶輪子的平板電腦,醫生可以用它與病人交談,並執行基本的診斷功能,比如測量病人的體溫,它是少數幾臺高科技機器之一,醫生、機場工作人員都可以使用它,自去年12月底在中國武漢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與患者親密接觸一直在幫助控制疫情的蔓延。
  • 機器愛好者利用家中電器自製5個機器人
    在他家裡有許多機器寵物、僕人,包括機器腳凳。對於史蒂夫來說,製作一個機器人並不是將能夠用到的各個零件隨意組裝。史蒂夫表示,在製造機器人之前必須清楚地知道,究竟要用它來做什麼。根據這樣的設計理念,史蒂夫構想出機器人如何移動、它們需要何種類型的傳感器與外界取得聯繫以及需要遵循何種行為指令。他還遵照這種有條不紊的方法來選定製作的材料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