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機器還是機器生物?活的機器人出現,現在的難題以後都不算事

2020-12-05 向前看的科技愛好者

提起機器人,我們可能想到的一是冷冰冰的機械以及各種零件,二就是電視電影中非常高智能的物種,不過最近英國有媒體報導稱,科學家們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機器生物,暫且稱之為生物吧,就是一種「活的機器人」:是由活的細胞創造出來的全新的生命形式,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迷糊,有點難理解,那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英國《衛報》社交網站「推特」帳號截圖

據英國相關報導,英國的一個研究小組從青蛙胚胎中提取出若干細胞,經過處理之後,可以把它們變成一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編程工作的機器,簡單地講就是造出了一個可以按照程序工作的細胞單位。這項發現背後的團隊在一篇新論文中寫道,這是人類首次能夠製造出「完全徹底的生物機器」,是一項偉大的突破。

而用於研究用的這兩種細胞都是研究人員從爪蛙胚胎幹細胞中分化得到的,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這個偉大的生物機器究竟是怎麼出現的吧。

首先呢,研究人員先將胚胎細胞切開,這在很多和胚胎有關的技術中都是第一步,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步不做好的話,後邊的工作都是沒有辦法進行的,所以這一步非常的關鍵。

然後研究人員會對將細胞被切開的兩個部分分開,並且單獨進行培養,這一步的目的呢,是為了第三步做準備,我們繼續來看第三步。

第三步,研究人員將二者慢慢進行重建,合併成一個整體,然後按照超級計算機模擬出來的設計,用鑷子和電極對這個重塑的細胞進行「雕琢」,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說之前的工作都是常規且關鍵的話,那這一步就是突破性地創造了,對於後續機器生物的誕生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所重塑的細胞形狀各異,有的是楔形,有的是拱形,基本上是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細胞的,這也是生物的神奇之處吧。在下圖中,頂部的綠色部分是被動細胞,而底部紅、綠交替的部分便是主動細胞,綠色為表皮細胞,紅色為心臟細胞,各個的分工不完全相同。

那這個「生物」是如何生存或者說如何發揮作用的呢?它可以通過自己心臟細胞產生的收縮,產生相應的動力,從而能在水性介質中移動,具備一定的運動,不單單能直線行進,也能轉圈圈,是不是很神奇的樣子。有了這項研究成果,將使醫生得以派遣這種微型「異型機器人」將藥物運送到患者身體各處或清除海洋裡的汙染,可以用於各種不同的目的,意義重大,同時科學家說,如果受損,它們還可以自我修復,簡直逆天了。

佛蒙特大學專家、這項新研究的負責人之一喬舒亞·邦加德說:「這些是新的活的機器」。他說:「它們既不是傳統機器人,也不是已知的動物物種,它是一類新的人工製品:活的、可編程的生物」。專家們給這種新物種的定義也是生物,這種新生物可以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設計,然後由生物學家製造。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些活的機器人可以完成其他機器不能完成的許多任務,比如搜尋有害化合物或放射性汙染,在海洋中收集微塑料,在動脈中移動並敲除斑塊。」目前很多難以完成的任務,有了這種機器人,全都變成了小菜一碟。

你對這種生物感到期待嗎?

我是專注於網際網路科技的小白,歡迎和我一起嗅到未來!

相關焦點

  • 機器倫理學:機器人道德規範的困境
    目前有幾個項目都面臨這一挑戰,包括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和英國政府的工程基金理事會資助的創新項目。他們必須解決棘手的科學問題,比如要作出一個合乎道德的決策,需要哪種類型的智能,要達到多高的智能程度,以及這種智能如何轉化成機器指令?計算機科學家、機器人專家、倫理學家和哲學家們都在共同努力。
  • 粒子機器人,能否敲開機器意識覺醒之門?
    自從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劇本《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第一次使用robot這個詞,描繪了被機器人統治的世界以後,全球的劇作家們就開始各种放飛想像。
  • 科學家用青蛙活細胞製成微型生物機器人
    如果實驗室原型能夠充分發揮其潛力,那這種基於活細胞的微型機器人或很快在體內找到全新的應用場景。據悉,研究人員從青蛙胚胎中收穫了幹細胞,然後培養出成熟的細胞,將之切割並加入其中,以創建超算「繪製」的生物學模型。(圖自:Douglas Blackiston,via Cnet )最終產生的,就是一組成群的青蛙細胞。
  • 科學家解讀人工智慧:當機器有了意識 我們是謹慎接納還是拒絕
    這樣的局面讓人感到不安:人工智慧,或者說智慧機器人,應該以什麼樣的身份出現在人類生活中;當它們失控,做壞事,傷害到人類時,我們該如何解決?「如果有一個人瘋了,我們可以治好他,或者至少可以控制他;但如果一臺人工智慧的機器瘋了,我們將無計可施。」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挪威科學家梅-布莉特·莫索爾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表示。
  • 人類製造機器,終究會被機器毀滅,七部機器人毀滅人類電影
    現在科學家都在研究人工智慧,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就會像人類一樣,但是讓機器人擁有智慧究竟是利是弊呢?人類製造機器人,終究會被機器人毀滅,下面盤點幾部機器人毀滅人類的電影!機器人想完全佔有這個世界,把人類趕盡殺絕,然而卻遇到了頑強抵抗的人類精英康納。於是,終結者機器人T-800受命回到1984年,殺害康納母親莎拉,目的是滅掉康納的出生。 康納得知後,火速派戰士雷斯前往救援。雷斯來到1984年的洛杉磯,及時搭救了被機器人追殺的莎拉——她當時還是一個大學生。然而,人們把雷斯當成瘋子,不相信未來機器人統治世界。 直到莎拉又一次遭到機器人追擊,她才相信了這一切。
  • 由「機器人」到「人機器」人工智慧發展史
    這個定義影響到以後30年智慧機器人的研究方向。    ◆50年代早期人們才注意到人類智能與機器之間的聯繫    人工智慧學科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由於計算機的產生與發展,人們開始了具有真正意義的人工智慧的研究。
  • 機器智能將是人類意識進化的巔峰?
    利維坦按:如果銀河系乃至宇宙存在大量先進的地外文明,那麼為什麼連飛船或者探測器之類的證據都看不到——按照費米悖論,這應該是一個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這些對未來反反覆覆的猜想或能解釋長期以來備受爭議的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即儘管看起來我們身邊的生活中沒有出現比人類更進化的高智商物種,但實際上是可能已經出現了,只是我們沒有發覺而已。
  • 在陪伴機器人到來以前,先為機器立心
    對於各種陪伴機器人,不論是無形的智能軟體或智能音箱,還是將來可能出現的外形上能以假亂真的人形機器人,都是在功能上可以與人交互的智能體或者行動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機器人」成為人們可能聯想到的某種與人的「形象」有關的對象或實體。它們是可以與人產生交互關係的對象,而不僅僅是某種純粹的工具或機器。
  • 劉復興|教育與機器的關係
    「在後人類看來,身體性存在與計算機仿真之間、人機關係結構與生物組織之間、機器人科技與人類目標之間,並沒有本質的不同或者絕對的界限。」生物人與智能機器以及人機結合體共存、共生與合作成為一種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的常態。 其次,智能機器成為人與社會的一部分,已經在不斷深化自身的社會實踐。一方面,機器越來越像人。
  • 與機器人同行————怎樣走到機器的前方
    往往在影視或者文學作品中,人類和機器人的爭鬥都是以一方毀滅為結尾的,是不可化解的矛盾。雖然人類總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但是在路上我們會失去很多擁有的東西,或許是生活,或許是家庭,令人痛惜。關於這些作品,許多人只是將它們當作科幻來進行令自己愉悅的觀賞,可是從來沒想過現在的社會是否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我個人認為這種關乎生存的現象已經出現了。
  • 「生物黑客運動」半人類半機器不是怪物
    這聽起來是一項瘋狂的身體改造項目,但在上個星期日舉行的,由 Zoltan Istvan 發起的 「生物黑客」(Biohacking)大會中的其他人相比,我這個就不算什麼了。其他人有的將磁鐵放進指甲、內耳道中,移植過程將造成開放性的傷口。與他們相比,我的這點小傷真的不值一提。
  • 女媧:人體是超高級宇宙生物能機器,是史前基因工程最偉大的傑作
    不知你有沒有可能這樣思考過,人類可能也是機器人,只不過是更高級的生物能機器人,而史前文明流傳下來的「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可能就是《人體使用說明書》。他們認為,人體其實是超高級宇宙生物能機器(量子生物機器人),是史前文明基因工程最偉大的傑作。達爾文說的我們是由猿猴進化成的也沒說錯,只是這種進化過程中有高級生命(神話中的創世神/高維生命/外星人)幫了忙。
  • 女媧:人體是超高級宇宙生物能機器,是史前基因工程最偉大的傑作
    不知你有沒有可能這樣思考過,人類可能也是機器人,只不過是更高級的生物能機器人,而史前文明流傳下來的「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可能就是《人體使用說明書》。關於人類起源,現在流行著一種很怪誕的說法,就是「外星人基因改造論」。
  • 《機器紀元》當機器人毀滅人類!
    機器紀元 Autómata (2014)又名: 機器軍團 / 機械軍團類型: 科幻 / 驚悚製片國家/地區: 西班牙 / 保加利亞在一片亂象的關頭,名為ROC的科技公司憑藉他們研發的「朝聖者 7000」智慧機器人迅速崛起。朝聖者深入民間每一個角落,幫助人們從生到死處理身邊的一切事務。在兩條根本原則的約束下,機器人們任勞任怨,不辭辛苦,與此同時也遭遇種種殘酷無情的對待。
  • 「分子機器」的啟示:機器人醫生和模擬生命前景可期
    諾貝爾化學獎今年曝出「冷門」——頒給了屬於「純化學」範疇的「分子機器」。此前歷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都授予了交叉學科,比如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等等。「吞下」一個外科醫生「分子機器」又稱生物納米機器,構件主要是蛋白質等生物分子,具有小尺寸、多樣性、自適應、僅依靠化學能或者熱能驅動、分子調劑等其它人造機器難以比擬的性能,對促進生物學的發現以及仿生學具有重要意義。「分子機器」是在1959年作為納米技術的概念被提出的。
  • 人造感覺神經: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實現「機器觸覺...
    打開APP 人造感覺神經: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實現「機器觸覺」的一大進步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6-29 07:17:00
  • 人類與機器的未來會是哪一種?
    無論是春晚上表演舞蹈的機器人,還是火鍋店裡滑行送菜的機器人,都在告訴我們:機器人真的越來越常見了。然而,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的發展,人類會不會有一天被機器人控制?未來的人類與機器人會發展成怎樣的關係呢?雖然目前的機器作戰部隊都由人類遙控,但如果這些機器軍團變得更加智能,會不會不加選擇地攻擊所有人類呢?
  • 《機器人9號》人類被機器人消滅,拯救世界的竟然還是機器人
    電影的故事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人類製造的機器向人類展開了進攻。建築被毀、社會也分崩離析。最終,機器將人類屠殺殆盡。另一小隊人馬卻開始了與機器的戰爭,保護著人類最後的文明。電影主要講述:機器人9號(伊利亞伍德 Elijah Wood 飾)突然醒來,發現身邊的世界充滿危機,四處殘敗,一片末世景象。
  • 世界首批生物機器人誕生!大小只有毫米級,會自愈,可降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正點財經》)提到機器人,人們通常想到的都是由金屬、塑料等材質製成的機器。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以活的生物細胞為材料,製造出世界上首批生物機器人。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生物機器人是此前從未出現過的。它既不是機械裝置,也不是已知的生物物種,而是一種由人類設計、由活細胞組成的生物機器人。顯微鏡下,這個大小只有毫米級的「肉團」狀物質,就是科學家們製造出的生物機器人。它是由非洲爪蟾的心臟細胞和表皮細胞結合而成。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先在一臺超級計算機上模擬出這種機器人的設計方案,也就是細胞的最佳排布方案。
  • 文武哲學思辨之二十三:人類是機器
    物理主義的觀點認為世間萬物的本質都是物質,其他包括思維及超自然在內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世界萬物都是物質的,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但物理主義認為思維是不存在,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我認為思維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不能脫離物質而單獨存在。人的肉體是「硬體」,思維是「軟體」,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讓人擁有高智慧。思維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之所以成為高智慧生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