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
《川菜雜談》
《四川烹飪》創刊號。
烏魚片。
豆豉蔥燒魚。
麻婆豆腐。
涼拌肺片。
/人物簡介/
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於重慶酉陽。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1987年直至現在,先後在重慶、成都和北京創立文化餐飲品牌「川東老家」和「天下鹽」。著有《碗裡江山》《媽媽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國吃家》等美食著作。
《四川烹飪》雜誌創刊於1983年11月。儘管晚於《中國烹飪》三年創辦,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影響仍然很大,這主要也得益於四川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本創刊號題詞由著名書法家李半黎題寫,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書法家協會主席。發刊詞和寄言則來自著名作家馬識途。在《<四川烹飪>寄言》裡,馬識途盛讚川菜,「川菜的確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做的人是在進行藝術創作,吃的人是在進行藝術欣賞,這的確是高級的文明享受,絕不是我這個四川人的偏愛。」著名學者、文學家王利器也以《研究烹飪振興川菜》為題寫了文章。
「小雅」經典菜 厚皮菜燒豬蹄
這期的一篇文章《李劼人先生與「小雅」》中,作者謝揚青記錄了李劼人先生的小雅飯館。李劼人不僅是著名的作家、翻譯家,在當時還被譽為「第一美食家」。有「飲食菩薩」之稱的車輻曾在《川菜雜談》一書中寫道:「李劼人之吃,不僅在於會吃、會做,難得是——精到,而且又能行之於文,將其精到處用文字記載下來,作為總結性的論述,比之於前人,這一點他的貢獻是很大的。」
李劼人先生生前共寫過30餘萬關於美食的文字,佔到其作品的二十分之一。他系統地闡述了川菜的歷史沿革、製作工藝、特徵以及各派菜系風格的比較等等,對川菜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0年夏,李劼人從大學辭教,在成都指揮街72號開了一家菜館。店號「小雅」,其典故來自《詩經》。他的夫人楊叔捃也是烹飪高手,掌勺就由他和夫人親自操作。謝揚青寫道,「劼老研究烹調藝術,不僅貫通古今,融匯中外,而且從理論到實踐都有新的創見和發展,還特別推崇民間的大眾食品。」
「小雅」的面點和菜餚每周都要變換品種。點心有金鉤包子;麵食有燉雞面和番茄撕耳面;菜餚有蟹羹、酒煮鹽雞、粉蒸苕菜、肚絲炒綠豆芽、幹燒牛肉、黃花豬肝湯、厚皮菜燒豬蹄;還有外國的冷食,比如番茄土豆沙拉,奶油莎士菜花等等。拿到今天這些也算是川菜中的稀奇菜。
李劼人先生的菜品很值得研究,這些菜的創意是對川菜的一種補充。比如肚絲炒綠豆芽就很有特色,把豬肚先煮熟,切絲再炒,只放鹽和胡椒粉。黃花豬肝湯是將豬肝切做小方墩,與黃花一同久煮,使黃花出油,豬肝舒松。厚皮菜燒豬腳的菜只用幫子,用沸水氽過,去水待用,加胡椒下鍋同燒。
曾亞光在日本 表演幹燒魚翅
這期的「四名覽勝」專題裡,還專門介紹了特級廚師曾亞光。曾亞光當時在重慶小洞天飯店,是重慶屈指可數的幾位川菜大師之一。他從十四歲開始學廚,精於紅案,通曉白案,特別擅長燒烤及海鮮品的發制。新中國成立後曾為朱德、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外事宴會做菜,還編纂了一本《素食菜譜》。
這篇文章介紹,1982年,他受日本《主婦之友》社邀請,專程赴日表演講學。他在日本表演的幹燒魚翅,中國傳統使用的是生鐵鍋,傳熱慢而均勻,但日本使用的是熟鐵鍋,傳熱快,而且按照日本的衛生習慣,鍋洗得錚亮,菜容易糊鍋。「幹燒魚翅是一道色澤紅亮,文火收汁的高檔名菜,如果使用日本鍋,按傳統的方法烹製,能否取得滿意的效果呢?」最終,表演準備了三口鍋,當第一口快糊鍋時,立即換上第二口,然後第三口。到起鍋裝盤的時候,湯汁紅亮清澈,贏得了日本食客的高度讚揚。
曾亞光的貢獻還在於,二十餘年帶徒傳藝,有許多成就很高的學生。他在傳授烹飪技藝時,特別注意研究和創新。他的學生也因此勇於創作,常有好的作品。比如傳統的「金錢海參」,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增加海參用量,改進金錢造型,這道菜被收錄進了中日合編的《中國名菜集錦》。
李劼人美食寶典牛肺片
黃瀾生一凝神,才發覺自己的大腿正撞在一口相當大的烏黑瓦盆上。要不是兩隻大手把瓦盆緊緊掌住,它準會從一條板凳上打碎在地。光是瓦盆打碎倒在其次,說他賠不起,是指盛在盆內、堆尖冒簷、約莫上千片的牛腦殼皮。這種用五香滷水煮好,又用熟油辣子和調料拌得紅彤彤的牛腦殼皮,每片有半個巴掌大,薄得像明角燈片;吃在口裡,又辣、又麻、又香、又有味,不用說了,而且咬得脆砰砰地極有趣。這是成都皇城壩回民特製的一種有名小吃,正經名稱叫盆盆肉,諢名叫兩頭望,後世稱為牛肺片的便是。
——李劼人《大波》
陳麻婆豆腐
舊時的萬福橋是成都的北郊……這裡有家「陳興盛飯鋪」,店主陳春富的妻子煮得一手好菜。某一回,一位吃客忽然動了念頭,想奢華一下,要求在豆腐裡加些菜油,同時又想辣一辣,使胃口更好。於是老闆娘便發明了做法,將一勺菜油在鍋裡煎熟,抓些辣椒麵放在滾油裡,再下豆腐塊。盛進碗時,臨吃時再放一把花椒麵。舌尖初次觸碰,新鮮的麻辣感帶來令人驚豔的興奮;滑入喉嚨,豆腐溫熱鮮嫩,吞咽後餘韻不絕,深受食客喜愛,於是大家將它稱作「陳麻婆豆腐」。
——李劼人《大波》
豆豉蔥燒魚
李劼人夫人楊叔捃說:「開小雅沒有啥子菜譜,菜譜在肚子頭。」
「都是我們商量到做菜,當時最受歡迎的是:豆豉蔥燒魚。我們用的口同嗜的豆豉,比潼川豆豉、永川豆豉顆子大,味厚味好又香,澆上去出色好看。我們都是用生豬油煎魚。味道分外香好吃。幹燒牛肉,用的眉州洪宜號的黃酒作料酒幹燒,加姜塊子,決不用茴香、八角,李先生做菜忌用,說用太俗氣了,那是一種草藥味,顯不出家常燒的功夫來。」楊叔捃說。
——車輻《川菜雜談》
烏魚片
李劼人先生到南堂館子吃烏魚片,是從法國引進的吃法。他要求將烏棒魚切成剃鬍刀那樣薄,兩個指頭寬,兩個指頭長,用清水衝洗,一直衝到烏魚片捲起才吃。對於這種生魚片的吃法,略蘸醬油和紫菜,是日本吃法。劼人先生一般愛用此法,但也有他別出心裁的吃法,以魚片和果子醬,然後在醬油碟裡拖一下進嘴,取其甜鹹相兼,還可加蓮花白絲子與果醬同吃,惟這種魚片不能用辣椒,它不等於上火鍋之生魚片。
劼人先生認為當時吃烏魚片在成都,只有去枕江樓,因為樓下臨江,魚簍子就放在流水中,要吃就去拿,同這裡的醉蝦一樣,吃個新鮮。
——車輻《川菜雜談》
(口述 二毛 整理 薛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