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12月23日報導稱,22日晚間,中俄兩國轟炸機在西太平洋地區組織第二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本次巡航中方派出24架轟-6K型轟炸機,俄羅斯則派出2架圖-95型戰略轟炸機,同時俄軍還派出了蘇-35戰鬥機為中俄轟炸機編隊護航。這是自2019年以來,中俄第二次進行聯合戰略巡航,對穩定整個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政治、軍事局勢有著重大意義。同時,中俄聯合戰略巡航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為解放軍未來獨立"環日"飛行打前站。
(御用攝影師拍攝的轟-6K)
中國和俄羅斯都是世界大國,同時兩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都有重大的戰略利益。自從冷戰時代開始,俄羅斯和美日、中國和美日之間就是潛在對手,雙方的對峙即使在所謂的"中美蜜月期"也沒有終止。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和俄羅斯雖然也是世界大國,但是由於國力上的差距,兩國都無力單獨對抗美國的戰略壓力。所以中俄兩國採用"背靠背"的合作方式,並逐漸建立了完善持久的合作互信機制,這樣中俄兩國的合作,是兩國能夠對抗美國壓力,並獨立自主發展自己的重要條件。
(日本防衛廳公布的近日中俄轟炸機的飛行軌跡)
轟炸機聯合巡航是一種高度互信的表現。目前全球只有2.5個國家擁有戰略轟炸機,其中的2個分別是美國和俄羅斯,而那0.5個則是我國。我國的轟-6K型轟炸機經過全新設計,雖然最大載彈量達到了15噸且航程達到了8000公裡,勉強夠得上"戰略轟炸機"的門檻兒,但是和B-52、圖-95這樣航程超過一萬二千公裡,載彈量三十幾噸的大傢伙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只能算是半個戰略轟炸機擁有國。
(雖然身輕體柔,但是轟-6K擁有8000公裡的航程和15噸載荷,勉強算"準"戰略轟炸機)
俄羅斯總統普京說過一句名言:"外交部抗議百次,不如轟炸機翅膀扇動一次。"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世界大國之間的關係本質:實力。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你的轟炸機在別人的家門口轉悠,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忽視這種強大的威懾能力。也正因為如此,儘管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其綜合國力一落千丈,但是俄羅斯的轟炸機隔三差五繞著日本,做一做"環日"飛行,這種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威懾確實遠比外交部的抗議文書更有"說服力"。
(帶有加油管的轟-6N轟炸機)
中俄本次聯合巡航已經是兩國戰略空軍之間的第二次聯合巡航,其意義重大,不過對於我國而言,是否是為了轟-6K轟炸機"環日"飛行打的前站呢?而且如此推想也是有充分的技術根據:
首先,解放軍的轟-6K轟炸機經過全面升級改造後,其最大航程已經達到了8000公裡,而且轟-6K型轟炸機數年前已經進行環繞臺灣島的"環島"飛行,並且已經成為一種飛行常態,這標誌著解放軍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具備遠程飛行的必要技術準備和經驗。特別是轟-6K轟炸機已經有8000公裡的最大航程,而環日飛行所需的航程大約為一萬二千公裡,所以要麼轟-6K要接受一次空中加油,要麼就需要在中途找個地方稍微"歇歇腳"。
(轟-6K如果進行"環日"飛行,可能使用的航線)
如今帶有加油管的轟-6N型轟炸機在去年建國70周年閱兵上已經公開亮相,通過一次空中加油,轟-6N將具備"環日"的基本能力;沒有安裝加油管的老版本轟-6K型轟炸機則完全可以考慮在俄羅斯控制的"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上降落加油,然後完成"環日"飛行。而且國產"北鬥"導航系統也可以確保轟-6K轟炸機絕不會偏航。
(六爺距離日本本土就是這麼近,感覺不到200公裡)
其次,實際上解放軍轟炸機已經多次進行過"半程"環日飛行,包括日本海附近和東京灣附近,解放軍的轟炸機都曾經光顧。根據日本方面的報導稱,解放軍的轟-6K型轟炸機距離東京的距離最近時只有大約200公裡左右,基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遠方的城市。在這種情況下,掛著"長劍-20"巡航飛彈的轟-6K帶給日本人的精神震撼將會是前所未有的。
(日本防衛省公布的以往中國轟-6K轟炸機靠近日本的航線)
最後,使用轟-6K進行"環日"飛行是一個絕好的計劃,這是因為雖然解放軍一直在開發研製自己的大型隱身轟炸機,而即使是新一代大型隱身轟炸機——轟-20研製成功並量產服役,也不可能派轟-20去"環日"飛行展示實力。為什麼?作為一款隱身轟炸機,"隱身"是其最大的戰術意義。而一旦用轟-20去"環日"飛行,這意味著我們自己把最先進的隱身轟炸機送到日本眼皮子底下,讓日本人進行觀測確認、收集雷達及通訊信號。這無疑會洩露諸多的技術細節,所以筆者認為,使用轟-6K的好處是:這款飛機確實很老舊,也沒有太多的情報價值,不用擔心"洩密"的問題。
(如果能和俄羅斯一樣,派出戰鬥機為轟炸機護航,那真是錦上添花)
所以單純從本次中俄兩國轟炸機聯合巡航而言,其最重要的是展示中俄維護西太平洋地區和平的決心。同時通過多次的"磨合"準備,也許轟-6K真的可以飛往南千島群島經停和加油,然後順勢完成"環日"飛行——畢竟轟-20那樣的"國之利器"不太方便拋頭露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