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蘇聯率先突破「抗宇宙輻射」的航天生命難題,率先將太空人加加林送入太空。據檔案解密,加加林當年「抗宇宙輻射」的神秘食品,竟是沙棘!前不久,《印度經濟時報》網站刊登一篇文章,報導了印軍為在中印邊境度過嚴冬,食物儲備方面首選種植「超級食物」,竟是沙棘
沙棘因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享有「天然維生素寶庫」的美譽,堪稱「世界植物之奇」。那麼,這種神奇植物到底對人體有哪些益處呢?讓我們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沙棘——「VC之王」
沙棘中含有14大類428種營養活性物質,科學測定,沙棘是生物活性物質的寶庫,被稱為植物黃金,目前已被世界科學界譽為第三代水果。
沙棘所含天然維生素數量遠超其他水果的14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含量極高,經大量研究表明,沙棘維C的含量為300~1600mg/100g,金奇異果則為 100~470mg/100g,是後者的三倍多!以100g鮮果中所含維生素C的毫克數計,柑橘、獼猴桃和棗是兩位數,沙棘則是三位數,是名副其實的「VC之王」。
益於人體健康的神奇植物
早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沙棘就出現在藏醫學著作《四部醫典》當中,而且記載沙棘的處方高達33種之多。清朝時代的《晶珠本草》,上面更是記載了沙棘作為醫藥用品的用途,且與蟲草、藏紅花、藏雪蓮並稱四大藏醫名貴藥用植物。在今天,沙棘已被國際醫藥學家和營養學家譽為「人類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營養保健醫藥植物」,是維護人類健康的神奇植物。
01
保護肝臟
沙棘果中含有的蘋果酸、草酸等有機酸,具有緩解抗生素和其它藥物的毒性作用,從而保護肝臟。沙棘中含有的原花青素、各類磷脂化合物和大量VC,可提高肝臟解毒功能,促進細胞代謝改善肝功能,減少酒精對肝臟的損傷。
02
改善消化系統
沙棘中含有大量的胺基酸、酚類化合物,能夠刺激胃液分泌,故沙棘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對於消化不良、腹脹痛、慢性便秘等均有很好的療效[1]。《月王藥膳》中記載了沙棘「醫治培根、增強體陽、開胃舒胸、飲食爽口、容易消化」的功效和特點。《四部醫典》:與芫荽子、藏木香、餘甘子等同用。可用於脾氣虛弱或脾胃氣陰兩傷,食少納差,消化不良,脘腹脹痛,體倦乏力者。因此,沙棘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有消食化滯、健脾養胃的作用。
03
改善呼吸系統
沙棘早在《飲膳正要》中就被記載具有止咳治嗽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沙棘總黃酮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能夠用於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2]。《青海省用藥標準》五味沙棘散:可配伍餘甘子、白葡萄、甘草等配伍能止咳祛痰。因此,沙棘對慢性咽炎、支氣管炎、咽喉腫痛、哮喘、咳嗽多痰等呼吸道系統疾病均有很好的作用。
04
防治心血管和血液系統
來源於沙棘果實和葉子中的總不飽和脂肪酸和總黃酮能夠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總膽固醇,因而具有降血脂、增強血管彈性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等功能,被稱為血管疾病的「剋星」[3]。沙棘黃酮還可調節心肌細胞中關鍵蛋白因子的平衡,保護心肌損傷,改善心肌供血,從而增進心臟功能。沙棘總黃酮在動物實驗中被證明還能夠治療心絞痛和心律失常。
05
抗腫瘤和增強免疫力
沙棘總黃酮中含有的槲皮素、蘆丁、香豆素、多酚等活性成分能夠通過清除體內自由基、抑制癌細胞DNA合成、對抗促癌因子等3種作用達到綜合抗腫瘤的目的[4]。在協同抗腫瘤方面,總黃酮和原花青素等能夠增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對紅細胞系統、粒細胞系統及血小板系統均有促進造血活性的作用,從而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5]。沙棘臨床對多種免疫系統疾病如免疫功能低下等均有很好的作用。
看似平庸的沙棘,其實身體裡隱藏著巨大的能量,營養超群又全面,利於健康又天然,因此沙棘能夠成為加加林當年「抗宇宙輻射」的秘密武器。沙棘雖小,但渾身是寶,沙棘的健康功效已經被國內外研究所證實,是當之無愧的人類「健康衛士」。
參考文獻:
[1] 李旻輝,劉勇,廉永善,等.沙棘[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86- 87.
[2] 曹竑,陳廣仁,王愛國.沙棘黃酮類化合物及其生理功能探究[J].飲料工業,2003,6(6):5- 9.
[3] Beata Olas.The beneficial health aspects of sea buckthorn(Elaeagnus rhamnoides(L.)A.Nelson) oil [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8,213(1):183- 190.
[4] Geetha Suryakumar,Asheesh Gupta.Medicinal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Sea buckthorn(Hippophae rhamnoidesL.)[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1,138(2):268- 278.
[5] 張吉科,林美珍.沙棘藥用研發的回顧與展望[J].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2004,2(2):35-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