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蘇聯進行洲際飛彈發射試驗,為什麼自己的總司令被炸死

2020-12-06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60 年10月26 日,蘇聯軍方發表了一個官方消息:蘇聯英雄、戰略火箭軍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米特羅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在執行公務時,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

1995年10月,在涅傑林逝世35周年之際,俄羅斯一家電視臺對這位蘇聯元帥當年犧牲的細節進行了披露,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涅傑林並非死於飛機失事,而是殉職於一次洲際飛彈的發射事故之中。

那麼,當年的飛彈發射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連總司令涅傑林這樣的軍方高層都未能倖免於難?

(網絡配圖)

讓我們回到1960年的10月,走進那場鮮為人知的最慘烈的飛彈爆炸現場。

上世紀50年代初,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愈演愈烈,雙方在軍事上的爭奪已趨白熱化,展開了一場慘烈的軍備競賽。

到了50年代末,蘇聯雖然已經裝備了一系列飛彈,形成了一定的軍事優勢,但克林姆林宮的領導人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們的飛彈根本打不到美國本土。

相反,美國部署在英國、義大利、土耳其境內的飛彈卻能輕鬆覆蓋蘇聯在歐洲的國土。而且,據克格勃提供的可靠情報分析,美國已經實現了40枚洲際飛彈戰鬥值班的規模。

蘇聯人當然不甘落後,他們為了抗衡美國,下令國內軍工企業加快洲際飛彈的研製步伐。儘快研製出能摧毀美國重要軍事設施的戰略飛彈,並把這款飛彈命名為P-16。

586特種設計局承擔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因為之前他們已成功研製出兩款中程彈道飛彈,分別是P-12和P-14。1958年,不負眾望的586特種設計局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功設計出了P-16。

1960年9月26日,P-16從586特種設計局被拉到了拜科努爾試驗場,開始了發射前各項複雜的實驗,一直持續到了10月20日。

戰略火箭軍總司令涅傑林被任命為P-16試射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揚格利負責技術。

(左為赫魯雪夫)

此時,距離赫魯雪夫出訪美國只剩三天,赫魯雪夫非常急切地想用飛彈試射的成果,來打壓美國的囂張氣焰,提升蘇聯的威信,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因此,在任命涅傑林為P-16試射總負責人時,赫魯雪夫就給他下了死命令:「當我的雙腳踏上美國的土地時,你必須將P-16成功試射,嚇唬一下不可一世的美國佬。」

同時,距離11月7日的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紀念日也越來越近,如果在這個傳統節日之前,能成功發射一個洲際彈道飛彈,無疑是對蘇聯人民的最大獻禮。

10月21日凌晨,P-16的各項準備工作,終於趕在赫魯雪夫出訪前結束,被運到了41號發射坪,安裝上了發射架,等待著那最後時刻的到來。

發射時間被定在了23日晚17時,涅傑林和所有工作人員在緊張和興奮中,度過了難熬的兩天,好在一切正常。

當時間來到22日下午時,拜科努爾試驗場陽光明媚,格外地暖和。傍晚時分,在人跡罕至、滿目黃沙的發射場裡,高大的發射架格外醒目,像一支即將出鞘的利劍直指蒼穹。心潮澎湃的涅傑林站在發射架前,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由衷地讚美道:「真美啊!這真是太完美了!」

但是,就在P-16發射前半小時,突發狀況接踵而至。發射隊隊長帕夫洛夫突然發現,管線的接頭處有燃料在滲漏。於是,揚格利下令,對所有的接頭進行徹底檢查,然後加固。

(拜科努爾試驗場)

緊接著,又一個讓人沮喪的消息傳來,系統無法對高溫隔膜起爆情況進行客觀監控。在經過緊急磋商後,現場技術人員決定,依靠聽覺進行監控。他們也確實通過氧化劑通道,清晰地聽到了高溫隔膜的起爆聲。

這個消息把涅傑林驚出了一身冷汗,他下令,馬上對發動機裝置上的所有高溫組展開檢查。而後,又發現了一個問題,一個發動機組的氣體發生器也有問題。

隨後,涅傑林組織科學家和技術骨幹召開了現場緊急會議,決定對已經加注燃料的火箭進行搶修,將發射時間推遲到19點。

不過,這嚴重違反了安全條例,是極其危險的。因為如果要對火箭進行維修,必須要取出所有燃料,以確保安全。要知道,此時的火箭桶裡,已裝滿了幾噸的燃料,無疑就是一顆巨型炸彈。

18時45分,涅傑林和其它科學家正在火箭附近督辦維修工作時,飛彈的第二節引擎不知何故竟被點燃,頓時噴出熊熊火焰,接著又波及第一節的燃料,隨即引發大火和劇烈大爆炸。

一瞬間,烈焰以極高的速度噴薄而出,驚恐萬狀的人們四散逃竄,不過馬上就被烈焰吞噬了。高達3000度的火焰將道路融化,形成了一條新的柏油路。很多人被融化在了粘漿裡,空氣中瀰漫著致命的有毒氣體。

發射架上的技術人員在被大火包圍後,紛紛瘋狂地從塔架上跳下來,落入火海中。不過,所有人都還沒到達地面,就像一根火柴般被點燃了,地面上只剩下一具具燒焦的屍體。

大火持續了整整幾個小時,現場的一切都化為了灰燼,包括所有飛彈的部件、發射架上的一切設施,甚至飛彈的燃料箱都被融化。整場災難導致98人喪生,包括十多位蘇聯頂級火箭科學家。

涅傑林也沒能倖免,現場除了發現他的獲獎勳章和已經熔化了的保險箱鑰匙外,什麼也沒有留下。這些東西後來都被裝入了涅傑林的骨灰盒裡,一起埋葬在了克林姆林宮牆下。

直到35年後,這一場驚天災難才呈現在世人面前,涅傑林的真正死因才大白於天下。

(參考資料:《秘密資料》《鮮為人知的軍事巨災》等)

相關焦點

  • 洲際飛彈試射失敗,160名科學家葬身火海,總司令被燒到只剩肩章
    洲際飛彈作為可以在遠程對敵方目標進行精確打擊的戰略武器,一直都是大國軍事發展的重點研發對象,如今的俄羅斯就是如此,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對戰略性武器進行研究,而俄羅斯這樣的軍事發展方向,與以前的蘇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蘇聯在與美國進行軍事競賽的時候,就十分注重洲際飛彈的研發。
  • 發射基地傳出一聲巨響,洲際飛彈原地爆炸,160名專家被炸死
    而洲際飛彈作為一大國之重器,可以對敵方的重要軍事設施、基礎建築等形成毀滅性打擊,自然成為各個國家爭向研發的重要項目。但夢想與現實往往會有差距,尤其是在重型武器研發方面,極有可能就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實際上,這樣的慘劇發生得並不少。
  • 洲際飛彈劇烈爆炸,太平洋上空火光通天
    近些日子美國又轉頭開始了對洲際飛彈的研究,說起洲際飛彈這可是一個殺傷力極大的軍事武器,就連上個世紀軍事力量空前強大的蘇聯在洲際飛彈的研究路上也是損失慘重。蘇聯也是為了在與美國的爭霸裡能夠佔據上風,眼看著美國的航空母艦已經是無法追趕,於是當時的蘇聯就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比較擅長的洲際飛彈的研發建設之中,可就是自己擅長的領域,卻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事故。
  • 洲際飛彈發射失敗,160名頂尖專家瞬間氣化,地面炸出一個大坑
    洲際飛彈具有更長的射程和更快的飛行速度,由於洲際飛彈的研製技術比較精密,所以目前只有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可是各國在研製洲際飛彈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蘇聯是第一個研製出洲際飛彈的國家,美國也在1959年的時候研製出了第一枚洲際飛彈。
  • 洲際飛彈射程輕鬆超過1萬公裡,中美俄英法五國都是如何試驗的?
    其實,彈道飛彈的射程可以隨著它的射高和彈道方向改變的,從理論研究上來說可以用「高彈道」來代替洲際飛彈全程試驗,不過,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各國在實行「高彈道」試驗法之時也會儘可能的進行全程試驗。
  • 洲際飛彈當場爆炸,水兵冒死救回颱風級核潛艇,三月後蘇聯解體了
    1991年9月,TK-17在格裡什科夫的指揮下離開港口,駛向冰冷的大西洋,該艇奉命對R-39潛射彈道飛彈進行實彈發射演習。這種洲際飛彈採用蘇聯少見的三級固體燃料發動機設計,發射重量高達90噸,全長16米,直徑2.4米,最大投送質量超過2.5噸,可以搭載10個2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最大射程約8300公裡。
  • 洲際飛彈發射失敗,160名科學家瞬間喪生火海,給全世界上了一課
    美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冷戰的狀態中,在各個方面相繼進行競賽。蘇聯在洲際飛彈的研發上起步較早,但也發生過一些意外。一般情況下,各項措施做得比較到位,造成事故的概率較小。不幸的是,蘇聯因為急功近利,還發生了一次重大的事故,160名科學家喪生火海。
  • 洲際飛彈原地爆炸,發射場火光沖天,160名頂尖專家被瞬間氣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先進裝備出現在我們眼前,比如說坦克大炮,洲際飛彈,高超音速飛彈,航母,潛艇等等。我們都知道,研製戰鬥力強的武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還需要雄厚的軍工業作為支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 當年蘇聯研發的武器裝備:每一款都是世界之最,威力恐怖
    在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的軍備競賽相當瘋狂,當年蘇聯雖然在各方面科技都落後於美國,但是由於計劃經濟的體制,各項資源優先配置到軍事武器的研發當中,蘇聯就研發出了不少令人感到震驚的武器裝備。
  • 140噸洲際飛彈原地爆炸,160名專家屍骨無存,現場慘不忍睹
    人們可以看到俄羅斯的洲際飛彈性能相當優秀,無論是「撒旦」還是「薩爾馬特」,威力都相當強大,但不為人知的是蘇聯為了研製這些飛彈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洲際飛彈被稱為大國重器,建造難度不亞於航母很多人都知道航母的建造難度相當大,因為其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洲際飛彈同樣如此,作為一款「大國重器」,建造難度完全不亞於航母。
  • 大國基石 中國東風31B型洲際飛彈(組圖)
    早在2003年前,東風-31及其改進型東風-31A型就進行過試射。時隔十多年,中國在該彈基礎上試射一款新型飛彈並不尋常,尤其是更大、射程更遠的東風-41彈道飛彈已經進行數次試射,此時再開發另一種用途接近但卻截然不同的洲際飛彈,著實有些令人意外。  東風31飛彈是中國第二代戰略武器,在性能上比前輩東風5洲際飛彈有了較大超越。
  • 凌晨1點,東北方向傳來一聲巨響,洲際飛彈被炸,釋放危險信號
    一枚洲際飛彈飛越夏威夷,東北方向傳來巨響但「自信」的美國並沒有因為這些事情影響到自己的軍事行動。據報導,此前,一枚洲際飛彈飛越太平洋夏威夷島,隨後,夏威夷東北方向傳來了一聲巨響。據了解,美國最新型「標準-3」IIA防空飛彈對飛越夏威夷的洲際飛彈進行了精準攔截,這枚飛彈被炸得四分五裂,美國對此非常自豪,稱此次攔截是一次裡程碑式的成就。美軍之所以如此高興,是因為這是美軍首次利用陸基反導系統之外的攔截彈對洲際飛彈進行攔截並摧毀,美軍以此舉動向世界釋放強烈信號,任何國家都應該對此保持警惕。
  • 洲際飛彈發射井有多強?造價比飛彈還貴,一個井蓋重達100噸以上
    美軍民兵2飛彈井洲際飛彈發射井有多強?美國和蘇聯1000多個洲際飛彈發射井都一再經過抗核加固,不僅能承受較高等級的衝擊波超壓,而且能抗電磁脈衝和地震。如美國1000個「民兵」飛彈井抗力達14兆帕(1兆帕=9.87大氣壓),相當於1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觸地爆炸後,距爆心366米處的超壓,也就是說只要1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爆心距發射井超過366米,飛彈井便安然無恙。而蘇聯第四代洲際飛彈SS-17、SS-18、SS-19飛彈井加固到使這一距離不超過300米(數據來源於軍事史林雜誌報導)。
  • 洲際飛彈發射後,橫跨近半個地球,為何沒有國家敢擊落?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洲際飛彈是俄羅斯研製的SS-6洲際飛彈,它具有威力大,射程遠,精度高等特點。資料顯示,第一枚SS-6洲際飛彈可以載重百萬噸級的核彈頭。之後,蘇聯通過在SS-6洲際飛彈基礎上,又研製了SS-7,SS-8等洲際飛彈。
  • 朝鮮洲際飛彈研判:剛達到第一代水平 五大國已搞第五代
    如果真如美國國防部所猜測的,朝鮮發射的是一枚彈道飛彈的話,那麼從韓聯社的披露分析,該枚飛彈的射程將達到10000+。朝鮮每年都要進行數次飛彈發射試驗,但這一次是一枚「洲際彈道飛彈」,一時輿論譁然,朝鮮這一舉動令外界紛紛猜測其彈道飛彈技術的發展現狀。難道朝鮮真的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就掌握了洲際彈道飛彈技術嗎?
  • 首顆軍用衛星發射,有助於製造洲際飛彈
    據伊朗官方發言人稱,本次伊朗發射的軍用衛星只是為了「國家安全用途」,但有相關專家稱,不管這伊方發射的這顆軍事衛星是偵查衛星、導航衛星或是通信衛星都和「國家安全」沒有太大關係。而唯一有防禦作用的軍用衛星是預警衛星,但需要完整的防禦系統來匹配,伊朗國內當前並沒有部署預警系統的能力,所以伊朗發射的這顆軍用衛星為「安全衛星」的可能性極低。
  • 洲際飛彈原地爆炸,160名頂級專家命喪火場
    當時的東方傳來一聲巨響,141噸的洲際飛彈在地面發生爆炸,160名頂級專家被活活燒死。太過著急冷戰爆發後,蘇聯迅速掌握了製造核武器的技術,冷戰的熱點也至此轉變為誰具備更先進的核彈頭投送能力,雖然當時蘇聯的圖4轟炸機完全可以滿足搭載核武器的需求,但是蘇聯轟炸機的實力還是和美國存在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