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冷戰期間,是核武器技術飛速發展的一個階段,然而就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十分嚴重的核飛彈爆炸事故。當時的東方傳來一聲巨響,141噸的洲際飛彈在地面發生爆炸,160名頂級專家被活活燒死。
太過著急
冷戰爆發後,蘇聯迅速掌握了製造核武器的技術,冷戰的熱點也至此轉變為誰具備更先進的核彈頭投送能力,雖然當時蘇聯的圖4轟炸機完全可以滿足搭載核武器的需求,但是蘇聯轟炸機的實力還是和美國存在很大的差距。
為了改變自身在核威懾上的短板,蘇聯開始另闢蹊徑,將洲際飛彈作為核打擊能力的重點,隨後便開始研製被寄予厚望的R16洲際飛彈,然而當時的蘇聯太過著急。
在R16洲際飛彈進行第一次試射時,蘇聯的技術人員發現飛彈電路出現問題,同時燃料罐也發生洩露,但是蘇聯高層給研究人員的壓力太大,為了能儘快發射飛彈,技術人員進行了違規操作,並沒有將R16洲際飛彈從發射塔架上分離,一場事故至此開始醞釀。
160名人員當場死亡
通常,液體燃料飛彈在發射時,需要保證飛彈在豎起後24小時內點火,否則液體燃料的高腐蝕性會對發動機造成損壞。R16洲際飛彈所面臨的情況是維修電路板已經導致發射時間延誤,正當大量的維修人員圍繞著飛彈進行維修時候,R16洲際飛彈的二級火箭突然起火,巨大的火球瞬間吞噬了發射塔,包括蘇聯飛彈司令員涅傑林元帥在內的160名人員當場死亡。儘管最後R16洲際飛彈完成了服役,最大射程可達13000公裡,並且可以攜帶數百萬噸的核彈頭,但是R16洲際飛彈的發射事故還是對蘇聯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
據分析,如果不是當時的蘇聯過於著急,導致大量優秀的科研人員在R16洲際飛彈的事故中喪生,蘇聯本可以在飛彈以及航天領域獲得更大的突破,甚至可以在美國之前實現登月行動。不過這也給世界敲響了警鐘,科研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如今我國的嫦娥五號正在翱翔太空,期待它完成登月任務歸來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