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炮竿釣魚來,目前已知最長的已經達到34米,體型龐大,是南方傳統釣的釣友喜歡使用的一種釣魚工具,但因為使用者跟臺釣比起來要少很多,屬於稀缺的一種釣法。正是因為這點,通過和很多朋友交流發現,絕大多數釣友對炮杆都有很大的誤區,這裡的誤區主要是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大炮竿釣魚太麻煩,失去了釣魚的樂趣;二是認為如此遠的距離,如果浮漂不加粗根本看不清,所以炮杆的浮漂太笨重,不靈敏。其實這些完全都是想當然的表現,恰巧相反,大炮竿的浮漂要比多數的浮漂靈敏,這點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本文就來詳細談一談關於大炮竿釣魚的優缺點,相信看完本文會改變您對大炮竿的理解,那麼:
為什麼要使用如此麻煩的大炮竿釣魚?大炮竿這麼遠,浮漂如果不特別加粗的話,如何看清浮漂?這個誤區最大。這兩個問題是本文的關鍵所在,當大家讀完本文後,就會對炮竿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理解,絕對不是大多數人想像的那樣,又笨重又不靈敏,反而炮竿應用得當的話,漁獲相當的不錯。也可以借鑑到臺釣裡面使用,或者其他傳統釣方式裡,因此:
特殊的地形,特殊的釣點特性決定了大炮竿的存在,這些地形造就其他釣法很難媲美大炮竿。不要用臺釣的思維去想像大炮竿的浮漂,炮杆長竿短線的方式完全可以完美的使用非常靈敏的浮漂,通過特殊方法可以做到又可以看清浮漂又很靈敏,非常完美。
為什麼要使用如此麻煩的大炮竿釣魚?
正如我前面所言,大炮竿相對於其他釣法,諸如臺釣、海竿、路亞等方式來說太過於笨重了,2、3斤的魚竿重量毫不新鮮。那麼為什麼要使用這麼笨重的方式釣魚呢?難道使用大炮竿的釣魚人不知道有臺釣這麼輕鬆的釣魚方式嗎?這就是最關鍵的地方,特殊的釣點和特殊的地形造成這些釣友選擇了大炮竿來進行垂釣,而這些釣點使用臺釣很難甚至可以說無法垂釣的。
水比較淺是一個重要因素
南方有很多湖泊,尤其是武漢地區,因為地勢的原因造成了湖泊整體深度非常淺,最深處可能也只有2、3米深,通常有大片只有6、70公分深度的水面,從岸邊向深水走幾十米可能也只深了1、20公分左右,這樣的水域臺釣很難施展。加上這些地區多數湖泊都是最終流向長江的,水深也受到長江漲落水的影響,長江退水時很多湖泊近岸都變成了一片灘涂,岸邊更是非常的淺。釣魚人都知道,如果水過淺的話,一旦中魚很容易造成炸窩,而且魚也比較謹慎,魚類在水中可以清晰看到岸邊的釣魚人,那麼勢必會影響垂釣的效果。
那麼通過較長的炮杆可以將釣點設定在距離岸邊很遠的地方,魚警惕性小,自然垂釣效果就比較好了。大炮竿都是採取長竿短線的方式,通過龍門架來支撐住整個竿體,中魚後用力向下壓後部的手把節,槓桿的原理造成直上直下的刺魚方式,可迅速將一般體型的魚,諸如鯽魚一下就「抬」出水面,除非特別大的魚,否則根本不會炸窩,這點是臺釣無法企及的優勢。所以,水淺是使用炮杆的重要原因,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山體水庫為什麼看不到有人使用炮杆?就是因為這類水庫水比較深,臺釣的優勢就比較大了,再使用炮杆就得不償失。說到這裡要補充一點,有些釣友會說,為什麼不能使用海竿遠投的方式釣魚呢?很簡單,一是武漢地區禁止使用帶輪的釣具垂釣,這樣就徹底斷了使用海竿的念頭。二是就算允許使用海竿,那麼海竿的效率如何保證呢?畢竟海竿屬於打下去死守的方式,遠不如這類懸墜釣效率高。所以不要在這麼思考問題了,能想到的原因早都已經有人想過了。
魚永遠都喜歡聚集在障礙區是第二個重要因素
我相信釣魚人都知道一句話,釣魚不釣草,白往河邊跑。這很好地形容了魚喜歡棲身、覓食的地方在哪裡。是的,茂密的水草、荷葉蕩是魚躲避天敵、覓食的絕佳場所,這裡一年四季都可以獲得豐富的食物,魚自然就喜歡聚集在這裡,尤其是成片的蓮藕都在比較淺的水域,試問這樣的地形臺釣如何施展?恐怕連魚竿都拋不出去吧。就算找到較大的空檔,5、60公分的水深,魚稍微掙扎一下就極易掛鈎,這就是典型的看著一片魚卻釣不到的尷尬場景。
因此,直上直下定點垂釣的大炮竿的用武之地就來了,無論水草、荷葉多茂密,都可以找到縫隙處進行垂釣,最多稍稍波開一點雜物,海碗大的區域就足夠施展了。大炮竿完全可以做到將窩料精準的都放到指定釣點,魚餌也可以直接就放在窩料上方,不會像臺釣那樣窩料面積大,拋竿再不精準的話,浮漂周圍都有窩料存在,魚找釣餌也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逗魚,魚是有追食活物的天性的,臺釣也會使用逗魚的方式來刺激魚開口,但因為設計的原理問題,臺釣只要逗魚都無法避免將線組和釣餌拉向岸邊,而大炮竿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完全直上直下地進行逗魚,絲毫不用考慮釣餌離開窩點這個弊端。所以,不是說使用大炮竿的釣友喜歡自找不痛快,而是這樣的地形決定了只有大炮竿最適合。
浮漂如果不特別加粗的話,如何看清浮漂?
這個我相信是很多不熟悉大炮竿釣友最疑惑的地方,如此遠的距離,普通浮漂根本看不清楚,這個就是人的慣性思維造成的。多數釣友習慣了臺釣的思維方式,浮漂吃鉛量越小越靈,漂苗子越細越靈,正是這點反而限制了你變通地去思考問題。首先大炮竿本身就不是追求靈敏度的釣法,自然水域中雜魚多,如果靈敏度過高,小雜魚頻繁鬧鉤會讓垂釣者痛不欲生,要知道大炮竿每次收竿和展開是非常麻煩的,需要一節一節的伸出去或者退回來,如果廢了半天勁釣了一條白條,那可是得不償失了,所以大炮竿抓的是死口,並不是追求臺釣的靈敏度,見口就抓的方式。
其次,大炮竿不追求靈敏度不代表浮漂就需要又大又笨,不賣關子了,直接進入大家最想了解的地方吧,大炮竿的浮漂有兩種,一種是臺釣的浮漂,但在選擇上可以選擇吃鉛量很小的浮漂,為了照顧冬天的輕口魚,不過需要在浮漂1、2目上加裝比較粗的醒目豆,這樣在30米的距離也可以非常清晰的看清浮漂,向上面所言,炮杆不追求臺釣的見口抓,主抓穩口死口,所以不需要精細的看幾目,只要浮漂黑漂或者大幅度上送即可。
第二種浮漂就是大炮竿獨特的一面了,完全沒有漂身的浮漂,和臺釣浮漂的組成不同,這類浮漂只有一個苗子,尾部直接裝上配件插入漂座即可,材質或用塑料或用蘆葦、動物羽毛等,大家都知道漂身直接決定了吃鉛量,這種浮漂連漂身都沒有,吃鉛量小的驚人,這樣你還認為大炮竿的浮漂笨重不靈敏嗎?為了讓浮漂不被障礙物幹擾到,如草洞面積較小,普通浮漂會掛住浮草而無法站立起來,聰明的釣魚人就想到一個辦法,用一個橡皮筋將浮漂套在線組上,這樣浮漂永遠和線組是平行狀態,永遠都是直立狀態。
那麼這樣的浮漂在遠距離如何看清呢?同樣還是慣性思維的方式,臺釣浮漂目數都有不同顏色變化來區分,而這類浮漂不需要,因為你無論是塗成紅色、橙色、綠色在遠處看都是一個小黑棍。那麼聰明的你應該很快就反應過來,將浮漂塗成黑色,只需要5、6目就可以了,每個目數間距大一些,在水中看就比較明顯了。或者說只用黑色油漆塗一個很長的1目也可以,在岸邊看就是一個明顯的黑棍,那麼無論是黑漂還是送漂,都可以直觀的看出變化來。是不是顛覆了很多人的想像?不靈敏?其實這種浮漂靈敏的不要不要的。只不過大炮竿不需要這麼靈敏罷了,為了減少虛假信號刻意釣鈍一些而已。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我在網絡上看到了太多關於大炮竿的誤區了,所以產生了這篇文章來詳細介紹一下大炮竿的特點,雖然我很少使用炮竿釣魚,但不妨礙我去了解它,去借鑑它的優點。任何事物都有其先進的一面,有其落後的一面,偏執是無法提升你的釣魚技術的,只有廣泛的了解不同的釣法,從中領悟到什麼,這個才是釣好魚的關鍵,釣魚沒有鄙視鏈,這種鄙視只是你心中的一座大山,何時翻越了它,才能真正的成長。
希望本文能夠讓您真正了解大炮竿的特點,如果覺得對您有幫助或者說為您解開了迷惑,那麼點個關注支持一下作者吧,隨時分享有趣的釣魚小技巧,我是釣魚人烏蘭,一個純粹的釣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