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玩知乎的人,應該都有一個癖好——回答別人的問題。越是刁鑽的問題越是讓人想要去挑戰。
曾經有人邀請我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判斷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就這一個句子竟然套了兩個問句,這是有多麼不確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呀?
不過這個問題也曾困擾過我,只是走了幾年的靈性課程之後,自然對這類問題感興趣,然後寫了一堆內容。最近在分享文案寫作內容,這次用文案4P框架分享下寫文案的邏輯。
所謂4P框架,用簡單而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曾經語文課本裡教的「總分總」結構,由此,我這樣寫了個開頭:
引文
一般情況下,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自己又是最會欺騙自己的那個人。
人的本性是愛面子的,所以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會因為尊嚴而放不下面子,只不過這個「尊嚴」在不同的人那裡,高低程度不同,因而表現就會不一樣。
第一部分總體闡述了在我的理解裡,一般情況下人是怎樣的。接下來,就對此觀點進行論證。
論據
朋友的母親是一位女強人,也是一位相當有主見、掌控欲特別強的女人,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是由母親一手操辦,長大後,聽從安排去到母親的公司工作。
有一次朋友生日,約好跟母親一起吃飯慶祝,但是由於其母親工作比較忙,我們幾個玩得好的就跟著朋友一起去公司等她母親。
一進辦公室,就聽見她母親在罵人。一口氣打了四五個電話,全都是說哪裡做得不到位,哪裡做的不好,中間只對我們說了一句話:「你們坐著等我下,我打幾個電話。」語氣也是相當強勢有底氣的。
接完電話之後,又因為其中一件事跟自己女兒有關,就將女兒也說了一通。當下朋友的臉色就不好了,畢竟這麼多小夥伴都在場,被自己母親說自己處理工作不到位,一下沒忍住,就給母親頂了回去,隨後摔門走了。
後面據說母女倆因為這個事一個月沒說過話。在外人面前對方沒有給自己面子,一直兩人都覺得尊嚴受到了威脅。
有人把面子看得很重,而有些人更在乎目標,在目標達成前,其他所有一切都是浮雲。對於這樣的人,我也是欽佩的。
論據
上學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不太安分的人,到處跑,那時候經常喜歡跑到隔壁寢室串門,跟整個寢室的同學都玩得比較好。其中有個女生是北京的,說得一口好聽的普通話,人還長得很漂亮,很多男生追。
有個男生是學生會體育部幹事,因為學生會的事,我們經常有很多的接觸。
該男生很溫和,脾氣也很好,喜歡上了隔壁寢室的女生,男生知道女生早上不怎麼吃早餐,於是,每天早上都會帶著早餐在樓下等女生一起去上課,但是因為男生身高不高,一度被女生嫌棄。一個月過去了,女生依然對男生愛搭不理。
後來,男生不僅早上等女生去上課,下課也等著女生下課,送她回宿舍。之後女生煩了,當著男生的面罵了他,讓他別再出現了,場面十分尷尬。
之後在學生會見到男生,男生就是一通抱怨,覺得自己對女生這麼好,為什麼還是被拒絕,說完之後,將一支很漂亮的鋼筆塞到我手裡,讓我幫他轉送給女生,這是女生一直挺想要的鋼筆。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有些相信愛了。
在那以後,男生很少出現在女生宿舍樓下等她,但是女生常常會收到男生寄來的好吃的,或者是一些新奇的東西。在女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會出現,貌似從那次以後男生變聰明了,換了一種方式對女生好。
不過他倆一直都沒有在一起,大學畢業一年以後,男生為了女生去了北京,一年以後兩人在一起了。
在論證完之後,對以上論據再來一個總結。
總結
有些人,公然頂撞他,他就會血衝到腦門上去,甚至別人有一點點違背他的意思,都會讓他覺得別人是在挑戰他。
而有的人,即使被說得一無是處,他仍然會不顧一切的對對方好。當然,這樣的情況也會分人分場合,但卻是一個人本性的體現。
由此,就完成了總分總結構。
接著,再給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讓文章更加的完整。
解決方法
然而一個人到底要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可以有這樣幾個方法:
第一,關注自己平時的舉動。
很多人做事三分鐘熱度,看到什麼喜歡什麼,今天接觸了手工,就喜歡上了做手工,到了明天,看到咖啡,有喜歡上咖啡,就把做到一半的手工丟到了一邊......
不過這種情況很好辨識,甚至有些人喜歡宅在家裡,害怕人多的地方;有些人大嘴巴,會不自覺地將朋友說的秘密說出去,這樣的情況都還是比較能自覺。
第二,問身邊的朋友。
人是一種很會欺騙自己的動物。或許在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裡認為自己是一個靠譜且仗義的人,但很多時候常常會放朋友的鴿子,跟朋友一起吃飯不付錢,還重色輕友,卻不自知。
之前遇到一對情侶AB,兩人很相愛,A經常出差,每次出差就不回復B的信息,很多時候在外面,A也不允許B做過於親暱的動作,B幾度覺得A沒那麼喜歡自己,每次就這個問題質問A的時候,A都會說很愛B,並且開始關心B。
後來A對另一個人有些傾心,趁著喝醉之際將這個事實不小心說了出來,B知道後很難受,但又覺得是情理之中的事,後來兩人分手,但是A仍然說是愛B。B問A,既然愛他,為什麼還要喜歡別人?A說,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愛B,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很多時候自己是會欺騙自己的,但是自己卻意識不到。不過這些事身邊的朋友都看在眼裡,通過詢問,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自己,所謂旁觀者清。
至此,這篇文章可算是劃上一個句號,4P文案框架也就此結束。
當然這篇文章只是想普及一種寫文的邏輯,並不代表這篇文章是一篇很完美的文章,但是用上這個結構,寫出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是沒有問題的,大家可以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