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射電爆和人體多維度啟動

2021-03-01 地球外星人
作為2020年《自然》十大科學發現之一,人類首次觀測到銀河系內快速射電暴。這其中,就有「中國天眼」的功勞。

快速射電暴,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宇宙中的「閃光燈」,一些天文愛好者甚至猜測它是「外星來電」。這是因為它雖然僅持續幾個毫秒,卻可以在這麼短時間內,把相當於地球上幾百億年的發電量,完全以不可見的無線電波釋放掉。而要「看到」快速射電暴,就需要藉助「中國天眼」。快速射電暴的產生,和磁星有關。「中國天眼」幫助科學家新發現了許多脈衝星,脈衝星是一種獨特的緻密星,而脈衝星中還有一類更獨特的叫磁星。磁星的磁場強度是地球的千萬億倍,能把原子擠成鉛筆狀,是已知密度僅次於黑洞的特殊天體,人類目前僅觀測到幾十顆。2020年中國科學家利用「天眼」觀測的兩個重要成果,刊登在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上。一是發現快速射電暴的偏振多樣性,揭示了它來源於緻密天體的磁層,而不是激波,為人類理解它的物理起源提供了新線索。二是證明磁星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具體過程十分特殊,並不是所有高能活動都導致快速射電暴的產生。

     「磁星」(Magnetar)是中子星的一種,它們均擁有極強的磁場,透過其產生的衰減,使之能源源不絕地釋出高能量電磁輻射,以X射線及伽瑪射線為主。

     磁星的理論於1992年由科學家羅伯特·鄧肯(Robert Duncan)及克裡斯託佛·湯普森(Christopher Thompson)首先提出,在其後幾年間,這個假設得到廣泛接納,去解釋軟伽瑪射線開復發源(soft gamma repeater)及不規則X射線脈衝星(anomalous X-ray pulsar)等可觀測天體。

     據中國青年報2019年4月11日發布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永泉教授等人領銜的中美合作科研團隊發現了一個持續約7小時的獨特X射線輻射信號,這個信號來自約66億光年外。各種關鍵觀測數據均表明,該信號極有可能源於雙中子星合併之後產生的磁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4月11日刊登了這個重大研究發現。

     快速射電爆在人體之中也相應存在,比如吉林隕石雨降低的一瞬間,王友成的特異功能瞬間被激活,這種多維度的能量啟動無論在宇宙中還是人體中都存在著種種必然聯繫。快速射電爆和隕石雨流星爆的瞬間放電在原理上存在接近的關聯性。古人說: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人體和宇宙是對應的全息整體存在。快速射電爆來到地球的同時也伴隨著一批具有陰性體質的特異功能人的多維度啟動。因此這也符合天人相應的自然規律。快速射電爆被稱為宇宙的「閃光燈」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快速射電爆瞬間的強力光磁效應在人體科學研究中具有原理機制的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神秘射電爆再次準時現身
    射電爆信號是一種來自遙遠宇宙空間的高能電波脈衝,它們所釋放的能量可超過數億個太陽,並按一定周期定時出現。此為快速射電爆藝術設想圖。射電爆信號是一種來自遙遠宇宙空間的高能電波脈衝,抵達地球後僅持續幾毫秒,然而在這樣的時段內,它們所釋放的能量可超過數億個太陽。至今收到的射電爆信號多數是單次的,重複性信號數量較少,FRB 121102是知名的、為數不多的重複性信號之一。
  • 一項快速射電暴的新發現,只會加深這些劇烈能量爆發的神秘性
    究竟什麼是快速射電爆呢?讓我馬上說清楚,沒有人知道的事。令人惱火的是,也意味著這比以前更加複雜,但是我們離理解它們更近了一步。快速射電爆,簡稱FRB,是當今更為持久的宇宙學謎團之一。它們就像宣傳的那樣:來自太空的射電輻射非常快(通常只有幾毫秒)且具有非常強烈的閃光。
  • 基於89C51和紅外對射技術的安全警示系統設計
    由於紅外線是不可見光,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保密性,因此紅外技術主要應用在探測、控制、測量等系統,以及防盜、警戒等安保裝置中。例如軍事或醫學領域中的紅外熱像儀測溫系統,民用領域內的人體識別、人體運動特徵探測和速度測量,安防系統中的紅外報警器等。
  • 多維度平臺 網際網路+時代需要多維度思考
    原標題:多維度平臺 網際網路+時代需要多維度思考   近日在北京召開的「網際網路金融保險保障合作模式創新研究」項目啟動儀式受到獲廣泛關注。其實早在總理提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中提到網際網路+金融的說法,很多商界人士就嗅到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巨大商機。
  • 揭秘銀河系裡的快速射電暴
    這是一個由低科技射電望遠鏡組成的陣列,每個望遠鏡由一根金屬管和兩個圓盤組成,分布在加州和猶他州。Bocheneks設計了STARE2並分析了觀測結果,他說,射電爆發如此強烈,從理論上說,連4G手機的接收器都能接收到信號。   通過觀測同一片天空的x射線和射電爆發,天文學家把快速射電暴和磁星緊密聯繫在了一起——這種神秘信號與特定天體首次產生了關聯。
  • 89C51和紅外對射技術的安全警示系統設計
    紅外線自1800年被發現以來,人們對紅外技術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已經開發出了眾多的應用產品,應用於醫療、檢測、航空和軍事等領域。由於紅外線是不可見光,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保密性,因此紅外技術主要應用在探測、控制、測量等系統,以及防盜、警戒等安保裝置中。例如軍事或醫學領域中的紅外熱像儀測溫系統,民用領域內的人體識別、人體運動特徵探測和速度測量,安防系統中的紅外報警器等。
  • 美空軍「空射快速反應武器」項目發展簡介
    該武器項目於2018年啟動研發活動,計劃用四年時間即在2022年實現服役。2018年8月,美國空軍授予洛馬公司價值高達4.8億美元的合同,其內容包括ARRW的關鍵設計評審、測試和生產準備支持,合同周期五年。2019年6月12日,美國空軍在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成功完成了AGM-183A「空射快速響應武器」原型機在B-52轟炸機上的系留飛行試驗。
  • 我射得超多
    我射得超多是一個趣味十足的射擊遊戲,通過使用不同的角色來掌握遊戲中多種武器的射擊技能,並且遊戲為玩家準備了大量的地圖,可以讓玩家根據地圖上面的地標,不斷的向前進佔領更多的地盤,獲得更多強大的資源,讓你變得更加強大。
  • 基於紅外對射技術的安全警示系統設計
    由於紅外線是不可見光,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保密性,因此紅外技術主要應用在探測、控制、測量等系統,以及防盜、警戒等安保裝置中。例如軍事或醫學領域中的紅外熱像儀測溫系統,民用領域內的人體識別、人體運動特徵探測和速度測量,安防系統中的紅外報警器等。
  • FAST追蹤到磁星與快速射電暴之間的聯繫
    它表現為一個持續時間很短、非常明亮的射電脈衝輻射,科學家將這種毫秒閃現的電波形象地稱為快速射電暴。可別小瞧這幾毫秒的閃現,雖然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但能量特別高。在這幾毫秒的時間裡,它可以把地球上幾百億年的發電量,完全以射電波的形式釋放掉。「我們認為,快速射電暴是由自然的天體物理過程產生的。根據探測的輻射特徵和觀測特性,我們覺得它應該來自磁星的磁層。」
  • 紅外線對射感應開關的原理 淺談紅外線對射感應
    多光束遠距離紅外線幕牆產品不存在盲區和死角。   3、完備的防衛能力:入侵者無法以快速跳躍(能夠實現≥20ms觸發報警的產品才具有此項功能)、匍伏或其它動作通過隱形紅外防衛射束網的防範 範圍。   4、良好的抗幹擾特性:採用阻斷所有紅外脈衝編碼射束為報警觸發條件,當昆蟲、落葉或小動物等通過紅外防衛射束網時,由於不能完全遮斷全部紅外脈衝編碼射束所以不會產生誤報警。
  • 「中國天眼」追蹤到磁星與快速射電暴之間的聯繫
    它表現為一個持續時間很短、非常明亮的射電脈衝輻射,科學家將這種毫秒閃現的電波形象地稱為快速射電暴。可別小瞧這幾毫秒的閃現,雖然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但能量特別高。在這幾毫秒的時間裡,它可以把地球上幾百億年的發電量,完全以射電波的形式釋放掉。「我們認為,快速射電暴是由自然的天體物理過程產生的。根據探測的輻射特徵和觀測特性,我們覺得它應該來自磁星的磁層。」
  • 空調多維度性能比拼 三菱重工海爾和大金孰為真金
    中央空調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製冷基本功紮實的前提下,制熱性能和靜音技術關係到環境舒適度,機身設計決定空間自由度。在日系空調品牌陣營中,三菱重工海爾和大金均為90年代進入國內市場,二者之間的競爭對比實屬常態,本文就針對制熱、靜音和機身設計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 雷射對射功能及案例解析
    接收機由光學透鏡、雷射光電管放大整形電路、功率驅動器及執行雷射對射機構等組成。 其工作原理是接收機能收到雷射射束為正常狀態,而當發生入侵時,發射機發射的雷射射束被遮擋,即光電管接收不到雷射光源,從而輸出相應的報警電信號,並經整形放大後輸出開關量報警信號,該報警信號可被報警控制器接收,並去聯動執行機構啟動其它的報警設備,如報警主機、聲光報警器、模擬電子地圖、監控系統、照明系統等。
  • 宇視科技多維度數據匯聚 管理更智能
    打開APP 宇視科技多維度數據匯聚 管理更智能 C114通信網 發表於 2020-11-23 11:04:34 近日,江蘇省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三部門共同發布通知,開展江蘇省智慧校園審核認定工作。
  • 雷射對射和紅外對射的性能比較
    打開APP 雷射對射和紅外對射的性能比較 發表於 2020-03-25 15:02:54 雷射對射屬於主動式入侵探測器,其由雷射發射機和雷射接收機兩部分組成,雷射發射機由穩壓電源、調製電路、雷射發射模組、雷射角度調整裝置、外部護罩(外殼)組成;雷射接收機由穩壓電源、光敏接收器、光電信號處理器、窄帶濾波透鏡、以及外部護罩組成。
  • 全國人體基礎數據調查啟動
    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設計,有賴於對人體基礎數據的準確測定。近日,記者從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獲悉,新一輪「中國成年人工效學基礎參數調查」正式啟動。這是繼1986年之後,我國再次對人體基礎數據啟動調查,預計歷時5年完成。時隔20餘年,為什麼要再次測量人體尺寸?這些數據會給日常生活帶來哪些影響?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的有關專家。
  • 多維度解析北京啟動數字人民幣場景試點
    小編:記得關注哦來源:IMI財經觀察原文標題:多維度解析北京啟動數字人民幣場景試點2020年12月29日,北京市首個央行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在豐臺麗澤落地。在麗澤橋西的金唐大廈,一家名為漫貓咖啡的咖啡店內,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測試啟動,獲得授權的消費者已經可以用數字人民幣錢包支付購買各類商品。
  • 無人機正射和傾斜 魚和熊掌能否兼得?
    無人機正射和傾斜 魚和熊掌能否兼得?因此,我們設想能否讓一架無人機配置一個正射相機和一套傾斜相機,只培養一組飛手,根據實際任務要求完成不同作業呢?正所謂,正射影像我所欲也,傾斜攝影數據我所欲也,二者安可兼得焉?  北京觀著在傳感器技術、雲臺穩定性及系統便攜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創新與突破,對測繪無人機產品進行了全新定義,即將推出的全系列雙系統無人機,在應用層面真正實現了一架頂2架!那麼,何為雙系統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