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2018年4月加試題):人體各部位的感覺和運動機能在大腦皮層體覺區與運動區中有它的代表區。下列關於人大腦皮層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一側手指傳入神經上的神經衝動,可傳到對側大腦皮層中央後回中間部B.一側大腦皮層中央前回底部受損,會使對側下肢的運動功能出現障礙C.頭面部肌肉的代表區,在運動區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分辨精細的部位如手,在體覺區所佔的面積比軀幹的小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人的大腦皮層的功能(必修3P28),一側手指傳入神經上的神經衝動,可傳到對側大腦皮層中央後回中間部,A正確;按照教材,潘菲爾德用電刺激一側大腦皮層中央前回頂部,引起對側下肢的運動,不是中央前回底部,B錯誤;按照教材上的圖,頭面部肌肉的代表區,在運動區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錯誤;分辨精細的部位如手,在體覺區所佔的面積比軀幹的大,D錯誤,故選A。通過實驗結果得到的結論是:
2.皮層代表區的範圍大小與軀體運動或感覺精細複雜呈正相關,與軀體大小不成正比。3.皮層運動區或感覺區的位置與軀體各部分呈「倒置」關係,但是面部本身不倒置。4.用電流刺激體覺區頂部引起對側下肢電麻樣感覺,刺激體覺區底部引起唇、舌、咽電麻樣感覺,一側大腦皮層中央前回底部受損,會使對側舌咽的運動功能出現障礙。1.白洛嘉區:
運動性言語區(S區),位置:第三額葉回後部、靠近大腦外側裂處的一個小區。
主要功能:
①產生協調的發音程序;②提供語言的語法結構;③言語的動機和願望。
損傷後的症狀:
①白洛嘉區病變引起的失語症常稱運動性失語症或表達性失語症。閱讀、理解和書寫不受影響。他們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但發音困難,說話緩慢費力;②不能使用複雜句法和詞法;③自發性主動語言障礙,很少說話和回答,語言有模仿被動的性質。
2.韋尼克區:
聽覺性言語區(H區),韋尼克區包括顳上回、顳中回後部、緣上回以及角回。
韋尼克區的損傷將產生嚴重的感覺性失語症。
3.中央前回:
大腦皮層的額葉的上升側面上有與中央溝平行的中央前溝,二者間為中央前回。為皮質運動區,管理對側半身的隨意運動。如損傷,可引起對側偏癱。
4.中央後回:大腦皮層的體覺區。
大腦皮層可以分為不同的區域,分別負責不同的功能,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把大腦皮層分為幾個功能區域。韋尼克區和白洛嘉區屬於大腦皮層言語功能區。
1.白洛嘉區的發現
1861年,法國醫生白洛嘉看到,更多失語症病例的病變都在左大腦半球,如果病變在右側,就沒有語言損失。這就進一步提示左側大腦半球一定是特異的。白洛嘉向同行們介紹了一個雞蛋大的部位發生病變,病人無法講活,但似乎仍能理解別人對他說的話。
白洛嘉得出結論說,這名患者的大腦病變部位正是大腦中的清晰語言區。這個區域後來被人們命名為「白洛嘉區」,是表達性語言中樞。
在1865年他發表在《人類學通報》雜誌的論文。他在文中提出,左側大腦半球對語言而講是特殊的、優勢的,它發育得比右側半球要快。白洛嘉推理說,兩個大腦半球看起來是如此相似,可能並不是在內部能力有所不同,而是其中的一側顯然在語言方面超前了,對另外一側佔了優勢。
2.韋尼克區的發現
1874年,一個叫韋尼克的年輕德國人發現了左半球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語言區域,有著控制語言理解的技能。現在該區域就叫做韋尼克區。
韋尼克區包括顳上回、顳中回後部、緣上回以及角回,在這個區域內有聽覺性語言中樞和視覺性語言中樞。韋尼克區的損傷將產生嚴重的感覺性失語症,大腦中韋尼克區受傷會產生嚴重的理解力缺失,患有該症的患者能夠聽見聲音,但無法理解語言的意思。患者能組織語法上正確的句子,但沒有能力在句子中表達任何意義。
.白洛嘉區和韋尼克區比較
羊膜腔穿刺法如何診斷神經管缺陷?
關於神經遞質種類、作用和釋放
蛙坐骨神經電位的產生解析
神經-肌肉接點及興奮傳遞學習指導
有些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喜歡就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