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科學家2018:聚焦生物技術,構想2050戰士

2021-01-20 裝備參考

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王小理

3月8日-9日,由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斯坦福國際研究院(SRI International)聯合主辦的「瘋狂科學家2018會議」( Mad Scientist 2018:Bio Convergence & Soldier 2050)第一季在斯坦福國際研究院矽谷總部召開。此次年會的主題是「生物會聚與2050戰士」,探討新興生物技術帶來的機遇,改進未來戰士技能,降低潛在威脅。來自政府部門、學術界、產業界的科學家、創新人士參加了會議,並圍繞生物會聚、人類增強、生物技術增強的民主化如何影響2050年的作戰環境因素等主題進行了討論。會議多數內容進行了現場直播。

 

 

會議議程

第1天(2018年3月8日)

開幕講話: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瘋狂科學家計劃主任Lee Grubbs

歡迎講話:SRI國際組織總裁William A. Jeffrey

 

上午主旨演講:生物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會聚

開場白,SRI國際組織副總裁Peter Kant、陸軍部長負責加州(矽谷)事務文職助理Brynt Parmeter

操控和挖掘生物學中的複雜性,SRI國際組織生命科學部主任Greg Kovacs

Human 2.0,鴨嘴獸研究所首席科學家,Amy Kruse

 

下午主旨演講:人類增強

超人智能與人類創造性(非現場直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與天體學教授Seth Putterman

未來地面戰爭:為何需要人類增強,解旋酶公司CEO Andrew Herr

軍事環境中的DNA用途,空軍研究實驗室Stephanie Larson和Zarah Ahmad

通過定向神經刺激提升推理能力,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心理和腦科學教授Mike Miller

抗生物武器威脅的恢復力工程,哈佛大學George Church Lab & Edward Boyden Lab,Kettner Griswold

高級智能對於人類衝突的意義,科幻小說家、未來學家David Brin

總結:陸軍研究實驗室主任Philip Perconti

 

第2天(2018年3月9日)

開場白:美國陸軍能力整合中心能力發展部主任David P. Komar準將

主旨演講:生物技術增強的民主化

呼籲新思想:2035~2050年的A類特種作戰分隊(ODA),美國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G-9 Howard Simkin

生物技術的進步:不斷演化的安全圖景?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Megan Palmer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人機整合,新美國安全中心客座研究員Elsa Kania

美國陸軍科學家委員會:技術的方向,美國陸軍醫學研究和裝備司令部Wendy Sammons-Jackson,陸軍研究開發和工程司令部武器研究發展和工程中心Elizabeth Mezzacappa,美國陸軍研究開發和工程司令部陸軍研究實驗室Tien Pham

戰士體能增強(非現場直播),SRI國際組織SRI生命科學部高級顧問Tim Broderick

可穿戴設備、大數據和健康,史丹福大學基因組和個性化醫學中心主任Michael Snyder

靈活的傳感器和診斷設備:可穿戴與植入性技術的革命,NextFlex技術部主任Jason Marsh

生物類技術的未來法律和倫理影響,史丹福大學法律學教授、遺傳學教授,Hank Greely

總結: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Thomas Greco

 

影響未來作戰環境的10大生物會聚趨勢

瘋狂科學家實驗室認為,戰爭本質上是人類的冒險性行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快速創新,特別是生物、神經、納米、量子和信息神經科技的指數型會聚,已經改變了人類工作、生活與爭鬥的方式,推動了戰爭特徵的變革。這種科技會聚正引領眾多領域的重大突破,如傳感、數據獲取與檢索、處理器硬體,並創造了一種人類必須與這些技術共同進化的新環境。瘋狂科學家實驗室提出與這種共進化密切相關的10大生物會聚技術趨勢,指出這些將直接影響未來作戰環境。

1)「萬物互聯」。人類將通過內置及可穿戴設備與網絡互聯,並成為網絡的一部分。從超人類主義到對上傳大腦內容的理論化,未來作戰環境不是物聯網,而是走入「萬物互聯」(IoE),其中也包括人類。

2)從與AI共生到被AI超越。未來50年將見證人類社會的變遷。人類將走過一段歷程:先通過AI得到能力增強,再到與AI形成複合體,最後被AI超越。

3)超級互聯。AI增強需要人類與有線設備與可植入設備的超級互聯,從而可進行持續的監測診斷與人機互動。

4)認知潛能。陸軍將需要對應徵入伍人員及作戰士兵進行認知潛能及基準神經活性的測量。

5)神經可塑性與神經健身。陸軍需要新的訓練設備,充分利用神經可塑性,實現士兵認知天賦中的全部潛能。神經健身和增強現實/虛擬實境(AR/VR)訓練,將加速學習過程,並在特定場合下超越「1萬小時定律」,直接形成專業能力。

6)人類增強、基因組解密、AI改進。人類增強、基因組解密、AI改進將對陸軍的政策和倫理工作帶來新壓力。潛在的對手可以任意利用這三類能力,贏得對美國軍隊的優勢。這不是一個2050年才會出現的問題,而更像是2030年的現實。

7)非對稱倫理。非對稱倫理是指這樣一種情景:敵對勢力可以決策開展一些活動,而我們自身則不能,例如,對病原體進行DNA操作,從而靶向特定基因組人群或者培育「超級」戰士。非對稱倫理問題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在未來將更加突出,特別是新興技術對這一問題進一步放大。生物增強(Bio enhancements)是其中一個領域,因此需要開展實驗研究,以確定防禦體系是否脆弱。

8)認知增強與人類大腦攻擊,將不是科幻小說故事。美國陸軍必須建立士兵能力增強項目辦公室(PEO),探索有線設備、可植入裝置、神經激活劑、腦健身、外骨骼裝置等方面的各種科技可能性。

9)化學與生物防禦更加複雜化。技術的民主化和全球傳播,導致工程化操作、研發生物武器的能力,從原本屬於主權國家及高級研究機構和知名大學的專業能力,擴散到具有超級能力的個人、暴力非國家行為者以及犯罪組織的較普遍能力。

10)我們正在錯失生物技術在各種新興趨勢方面的機遇。我們必須集中精力超越人類增強,並重點面向生物技術如何影響材料科學、計算科學,DIY層次的、小規模精緻創新。

此前,「瘋狂科學家計劃」項目已於2015~2017年連開三屆,舉辦多次主題研討會,包括「瘋狂科學家2015:面向2025~2050維持陸軍相對技術優勢」、「瘋狂科學家2015:人類活動域2025及其超越」、「瘋狂科學家2016:超級城市與城市密集區」、「瘋狂科學家2016:戰略安全環境2050」、「瘋狂科學家2016:2050網絡陸軍」、「瘋狂科學家2017:機器人、人工智慧與自主權」、「瘋狂科學家2017:專業的監管」、「瘋狂科學家2017:2030~2050多維戰爭可視化」。




相關焦點

  • 航天達人科幻作家技術大拿,誰是你的「2050青年」
    據悉,「2050青年獎」由杭州市雲棲科技創新基金會發起,意在激勵擁抱科技、善待社會、探索未來、持之以恆的40歲以下的青年人。 「2050青年獎」採用提名加投票的方式,從候選人中誕生10位獲獎人,頒發「2050青年獎」獎盃,並給予1萬美金的獎金。
  • 2050年的世界:科技大推演,未來的技術是什麼?
    從天空中的東西,到我們身體內的新東西,和我一起探索2050:未來的技術是什麼?我們現在是在2020年,如果我們誠實地對自己說,科技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先進,我們正在取得的進步可以把事情推進得更遠。這只是我們快速發展的一項技術。那外面的其他人呢?隨著我們越來越接近2050年,科技將會是什麼樣子?
  • 瘋狂科學家眾目睽睽下對自己做基因改造,生化危機的預言還會遠嗎
    2018年,全網被一則關於「基因編輯嬰兒」的消息刷屏,我國南方科技大學科學家賀建奎對外宣布,他已經為兩名嬰兒成功改造了基因,這兩名嬰兒將擁有天然抵抗愛滋病的能力,消息發出後,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這個實驗及其結果遭到了122位科學家強烈譴責,引發了一系列關於科學與倫理之間的討論。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地球請您「塑戰速決」——一場人類與塑料的世紀之戰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發布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塑戰速決」——因為我們的藍色星球,正在被塑料包圍。聯合國環境署稱,如不加以限制,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這是一場人類與塑料的世紀之戰。及時減消塑料汙染,別再讓地球傷痕更觸目驚心。
  • 科學家研發新型半固態電解質,通過重新構想的電池組件實現
    科學家研發新型半固態電解質,通過重新構想的電池組件實現 佚名 發表於 2020-04-02 14:34:23 據外媒報導,當今的鋰電池由陰極,陽極和液體電解質組成,
  • 2050,一個屬於年青人的大會
    2018年5月27日,首屆「2050大會」在杭州市雲棲國際會展中心圓滿落幕。
  • 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聚焦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
    本報訊 日前,由中國科協主辦,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廣東省土壤學會承辦的中國科協第227次青年科學家論壇在穗舉行。本次論壇聚焦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議題包括產電微生物及其電子傳遞機制、微生物燃料電池反應器設計與放大、微生物燃料電池材料、微生物燃料電池模型模擬、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環境應用。 論壇邀請浙江大學長江學者教授成少安、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愛傑、臺灣宜蘭大學教授王金璨、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趙峰作主題報告。
  • 年輕工程師對2050年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暢想
    據外媒報導,近日,英國海軍工程科學與技術(UKNEST)論壇的一群年輕工程專業畢業生對2050年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 2050年地球將無法養活全球人口?科學家支招應多吃素?
    植物科學家正在研究這個問題。近日,3個研究組分別闡述了如何製作一種超級番茄:不以犧牲口味換取產量。 這些研究不僅展示了有用性狀是任何被引入到植物中的,還提醒人們關注植物生長和發育基礎研究的價值。
  • 3天20場前沿報告,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舉行
    三天時間裡,各國科學家通過線上連結,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為千餘名觀眾奉獻了20場精彩的前沿報告,展示了人類表型組研究為生命科學未來發展帶來的創新動力與巨大可能。會議期間,來自15個國家的18位科學家還召開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理事會會議,深入探討進一步推進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優先發展方向。
  • 爐石傳說:納克薩瑪斯新卡牌 瘋狂科學家的運用
    在《爐石傳說》冒險模式——納克薩瑪斯的詛咒更新結束後,30張新卡牌也陸陸續續的加入了各類卡組中,於是天梯和競技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像獵人有照明彈了,戰士和牧師能加血了,一時間獵人風靡在各天梯和各賽場,甚至連黃金賽這種專業賽事也讓獵人搶盡了風頭。很多爐石玩家們預言法師要從天梯沒落了。但是也有人說瘋狂科學家會來帶來一個奧秘時代。
  • 「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電影界是如此熱衷改編殘暴怪物和瘋狂科學家之間的故事。瑪麗·雪萊因1818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如果我們熟悉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我們就不會對上面那幅科技烏託邦圖景感到陌生。但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生物科學似乎並沒有達到可以造人的水平,所以《美麗新世界》只是一個「科幻小說」。
  • 日本測試「太空電梯」2050年或建成 太空旅行有多遠?
    2050年或將建成太空電梯,可將乘客帶到3.6萬千米高空旅行  新京報訊 搭乘電梯直通太空,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是日本科學家正努力將此變為現實靜岡大學的研發團隊表示,雖然是迷你版太空電梯實驗,但如果能夠在宇宙空間確認運行情況,將會成為實現構想的第一步。  參與太空電梯實驗的日本建設公司大林組還在單獨推進研發工作。據大林組公司網站介紹,他們構想用碳納米管制作纜繩,6組升降電梯依靠電動機在其上運行,升降艙將建成直徑為7.2米的雞蛋狀,可承載30人。電梯從地面出發,預計8天到達空間站。
  • 科學家發出警告,人類再不反省行為,2050年或面臨更大災難!
    科學家發出警告,人類再不反省行為,2050年或面臨更大災難!如今的地球承受的太多了,早已千瘡百孔。海洋汙染、全球氣候變暖、資源匱乏等問題日益嚴重,就算這些問題再怎麼嚴重,人類也視而不見,這是讓人最心痛的。
  • 廣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年產2050噸醫藥中間體系列產品生產線...
    2018-07-10 13:19     來源:貴港市環保局
  • 未來能源:科學家們在努力控制「太陽能」
    天然氣將在不到一個世紀後枯竭,而石油則在2050年前終結。能源危機已迫在眉睫,全世界科學家危境之下,正努力研製可「馴服太陽能」的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教授,向衛星通訊社介紹了核聚變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地球將如何得到拯救。  簡而言之,託卡馬克是一種能夠形成磁場的「甜甜圈形」裝置,在其內部發生熱核聚變反應。
  • 2018國內首秀-Quanterix 單分子蛋白檢測技術simoa
    2018年3月9—10日,由生物谷舉辦的以「創新變革與機遇」為主題的2018年先進體外診斷高峰論壇暨三大平行會議「第三方檢驗實驗室(LDTs),液體活檢論壇、Biomarker研討會」在上海盛大召開。
  • 《當代弗蘭肯斯坦》: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電影界是如此熱衷改編殘暴怪物和瘋狂科學家之間的故事。《當代弗蘭肯斯坦誤入歧途的現代科學》作者:(法)莫奈特·瓦克安譯者:周欣宇版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  如果我們熟悉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我們就不會對上面那幅科技烏託邦圖景感到陌生。但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生物科學似乎並沒有達到可以造人的水平,所以《美麗新世界》只是一個「科幻小說」。但在作者看來,這一技術在二十世紀末已經走向成熟,成了一個可見的未來。
  • 科學家預測,人類文明將在2050年遇到大問題,人類如何應對?
    為何說2050年是人類轉折點?會遇到什麼?人類能否提前預防?科學家稱或許在2050年的時候,人類文明或會消失。2050年人類將要面對的問題自從人類踏入了工業革命後,氣候每年都在變化,每年都要面臨全球升溫,隨著近幾年人口持續增長,給地球帶來很大壓力,這些壓力讓地球喘不過氣。
  • 聚焦諾獎|2018諾貝爾化學獎——酶的定向演化與噬菌體呈現技術
    2018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得主。獎項的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表彰她實現了酶的定向演化;另一半授予給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科學家溫特(Gregory P. Winter),表彰他們實現了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呈現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