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地球將無法養活全球人口?科學家支招應多吃素?

2020-12-05 騰訊網

當前,隨著經濟和技術發展,糧食產量連年增加,但全球糧食安全情勢仍不容樂觀。

例如,全世界每年大約生產8000億個番茄,但有多少值得食用呢?

實際上,經過數千年的培育,這種蔬菜已更適合農民和銷售商,而不是消費者。

番茄藤現在以一種有序的方式生長,從而生產出大量果實。但是,很多研究已經證實,番茄的味道和營養在這個過程中迷失了。

植物科學家正在研究這個問題。近日,3個研究組分別闡述了如何製作一種超級番茄:不以犧牲口味換取產量。

這些研究不僅展示了有用性狀是任何被引入到植物中的,還提醒人們關注植物生長和發育基礎研究的價值。

有人稱超級番茄是一場「甜蜜的勝利」,人們開始關注口味和營養,而不僅僅追求產量,同時,也展示了植物學家能為改善世界食品體系做更多工作。

情勢逼人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等五大機構近日共同發布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8.21億人處於飢餓狀態,相當於每9人中就有1人在挨餓,已重回10年前水平。

除了飢餓,隱性飢餓問題也不容忽視。

數據顯示,全球有20億人因膳食中缺乏這些微量營養素而導致健康受損。世界銀行和國際食物政策所的研究結果表明,發展中國家由於營養不良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佔該國GDP的3%~5%。

目前,氣候變暖已經影響到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

氣候變化會對降雨模式和農業生產造成影響,導致糧食供應短缺、糧價高漲,而糧食安全較差的發展中國家所受影響更大。

英國利茲大學戰略研究院院長Tim Benton在近日舉行的「氣候變化和食品體系會議」上指出,氣候變暖將改變糧食產量、質量和病蟲害的分布,從而對糧食供應體系產生影響和衝擊,未來全球糧食供應體系會變得更脆弱和低效。

「人們普遍認為,到2050年,農業產量必須進一步增加50%,才能養活預計的全球90多億人口。而飲食模式的改變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挑戰。」瑞士弗裡克有機農業研究所的Adrian Muller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Muller提到,有許多關於實現這一目標的建議,如進一步提高生產和資源使用效率、重視農業生態學和有機農業,以及減少動物產品和食物浪費等。

乾淨生產

其中,有機農業頗受爭議。研究顯示,雖然有機農業比傳統耕作更環保,但是若不開闢新的耕地,有機農業仍舊無法滿足人類對食物的需求。

「有機農業或許可以在滿足全球食物需求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條件是減少食物浪費和肉類生產。」Muller說。

Muller團隊2017年11月在《自然—通訊》發表論文指出,模型預測要實現100%的有機農業轉化同時滿足全球糧食需求,所需耕地要比目前增加16%~33%,還需要減少50%的食物浪費,並且停止生產動物飼料。

此外,控制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至關重要。如果農業不斷破壞環境,反過來環境壓力又影響農業生產,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自然》近日發表論文顯示,如果不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改變糧食消費方式、應對人口和收入水平的預期變化,2010年到2050年糧食系統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可能會上升50%~90%。

「我們的研究顯示,如果不採取行動,到2050年,與糧食生產相關的地球承載能力極限將被打破。」該論文通訊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的Marco Springmann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但Springmann研究組同樣發現,沒有單一措施足以緩解糧食系統給地球環境帶來的壓力。

研究人員利用國家級詳細數據建立了一個全球糧食系統模型,研究與糧食有關的環境影響。

結果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採用更多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可以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一半以上。

除了改變飲食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也是限制食物系統環境影響的必要條件。

「如果綜合運用這些措施,那麼許多此前預期會增加的環境壓力或許能緩解。」Springmann說。

同樣,二氧化碳排放不僅影響農業生產,還可能影響人類營養狀況。

營養全球

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Matthew Smith和Samuel Myers及同事發現,除非採取有力的緩解措施,否則二氧化碳濃度預計在未來30至80年內將超過550 ppm(百萬分之一),這可能使許多主要作物的鐵、蛋白質和鋅含量減少3%~17%,從而影響世界多地的人類營養狀況。

「多年來流行的理論是,較高的二氧化碳導致植物更快生長,這有利於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而其他重要營養物卻有可能被高碳水化合物所『稀釋』。」Smith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實際上,目前全球人口的營養狀況已不樂觀。

《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有近1.51億5歲以下兒童因營養不良而身材矮小,遠低於各年齡段的身高標準。

國際組織呼籲採取措施為人們獲得有營養的食物提供保障,並打破營養不良的代際循環。

Smith提到,決策者應當監測其食品供應的營養含量,並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例如重視作物強化或營養補充計劃,以及鼓勵飲食多樣性等。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張春義提到,早在2004年5月,農科院便針對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造成的隱性飢餓問題,啟動了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致力於篩選、培育、評價和推廣富含微量營養素的營養強化作物新品種。

「生物強化對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質量十分重要,過量攝入低營養高能量食物是導致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迫切需要全社會關注營養健康。」農科院作物科學所所長劉春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劉春明團隊日前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用於培育高營養水稻的新型育種材料。

「水稻的糊粉層是水稻高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的主要儲存場所。我們篩選的糊粉層加厚水稻品系跟普通全米比較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鋅、鐵、鈣增加了30%~300%;跟白米比較增加了2~10倍。」劉春明說。

研究人員將誘變過的種子從中間切開,利用不帶胚的一半分析其糊粉層厚度,帶胚的一半保留獲得後代,共篩選了近3萬粒種子,獲得了這種糊粉層加厚的品系。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但推進營養型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全社會關注、進行科普知識教育、政府的扶持和支持、企業參與才可以實現」。劉春明說。

「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飲食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也無法捕捉到數十億人日益惡化的健康狀況,但無論如何,全球減排努力將是幫助避免潛在危害的最直接方式。」Smith說。

相關論文信息:

《中國科學報》 (2018-10-17 第3版 國際,原題:贏得「甜蜜的勝利」 科學家支招如何餵養全世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對科學事業最大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稱因缺水將人類將被迫2050年前後吃素
    【環球時報 記者 柳玉鵬】瑞典科學家發布的一份關於水資源和食物供應的報告稱,人類在2050年前將不得不改吃素,以應對世界性食物短缺問題。據俄羅斯《新消息報》28日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所的科學家發布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而如果人類不改變西方國家居民式飲食習慣,到2050年,世界人口增至90億時,地球上的水資源將不足以生產出足夠養活人類的糧食。由於生產富含蛋白質的肉類產品比生產素食多消耗5-10倍的水資源,因此科學家認為,素食是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辦法。
  • 科學家:2050年人類恐將被迫吃素 以應對食物短缺問題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導,瑞典科學家日前表示,由於人口膨脹與食物短缺的影響,在2050年之前,全球人類或將被迫吃素,來維持那時90億人的生存,否則無法度過糧食危機的難關。        2012年世界水資源會議日前在瑞典舉行,有超過2,500名來自120個國家的政府官員、聯合國代表、非政府組織代表、研究人員等出席這項會議,商討如何解決水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
  • 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將突破100億,地球承載人類最多數量是多少?
    地球最多能有多少人口?人活著要吃喝拉撒,地球根本不能承受太多的人口,人類也不可能無限增長下去,那麼地球容忍人類數量的極限到底是多少?在人類出現15萬年之後的1850年,全球人口數量大概只有10億人,100年後的1950年,人口數量就達到了25億,70年後的今天,人類就達到了70多億,非常可怕的增長速度,原因主要是醫療技術的功勞以及科技的發展,可供人類生存的物質豐富了。
  • 動物肉嚴重消耗地球資源,提倡大家自由吃素
    我們還可以享受地球多少年的水資源?「物質極大豐富」這個詞讓我們以為自己有了資本,開始不珍惜食物。但是你知道嗎?全球糧食危機已然開始。聯合國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到2050年,全世界需要增產70%的糧食才能餵飽屆時將達90億的地球居民。所以科學家指出,食物短缺將迫使人類在30年內選擇素食。 因為人口快速增長,可開墾的土地面積和水資源卻無法增多。
  • 32年後將達98億!地球最多能承受多少人口?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9日報導,人類是當今(可能也是所有地質歷史上)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動物,截止到2018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全球人口數量介於75億至76億間。而且,聯合國去年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口數量在2050年將達到98億;2100年將超過110億。
  • 如何讓資源有限的地球,養活100億人口?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根據對全球農業體系的分析,在沒有突破「行星關鍵界限」的情況下,人類目前的糧食系統只能養活34億人。但這項分析顯示,對耕作地點進行調整——加上飲食上的一些變化,將使人們能夠以可持續的方式養活100億人。
  • 科學家預測,本世紀末人口將突破100億,地球還能承受得住嗎?
    科學家預測,本世紀末人口將突破100億,地球還能承受得住嗎?人口膨脹現在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一個大問題,可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是有限的,資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讓人口一味的膨脹下。科學家表示,目前來看這個數字是不會停止的,因為2050年我們的人口將達到97億,到本世紀末的時候,也將突破100億大關。地球上到底能否撐下如此多的人口?有人的地方就必須要吃飯和居住,地球上是否有如此多的土地和糧食,維持著100億人的生命運轉?人口增長之後,可能就會引發資源爭奪的大戰。
  • 人口暴增之下 當前農業模式將在2050年超出地球承載極限
    69億,到2050年將達到85-100億。人口暴增必然導致糧食需求大幅增加,從而給對地球造成的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斯普林曼(Springmann)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預測了2050年全球糧食系統可能承受的環境壓力,並模擬了降低產糧對環境影響的效果。糧食安全長期以來一直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也是一個緊迫的全球問題。
  • 全球人口將突破100億,地球還能養活多少人?答案引人擔憂
    按照人類的科技發展,想要移居外星球似乎還是很遙遠的事,雖然說科學家想要改造火星環境,但也至少需要數千年甚至萬年以上才能實現,意味著人類還要在地球上待很久。如今地球上已經有70多億人口,按照這樣速度下去,地球最多能容納多少人呢?
  • 2050年之前吃素才能生存?
    據外媒28日報導,瑞典科學家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世界水周論壇上發出警告,由於水土資源短缺,到2050年以前,人們可能被迫成為素食主義者才能生存下去。根據瑞典國際水研究所報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若人們不改變飲食習慣,40年後地球上的水資源將無法生產出滿足這些人需要的糧食。
  • 研究報告: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百億,非洲人口翻一番
    研究報告: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百億,非洲人口翻一番 報告顯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或將增加三分之一,從75億增至100億。
  • 聯合國發布最新人口調查,2050 年全球人口將達到 98 億
    目前中國有 14 億人口,印度有 13 億人口,未來 7 年內,印度的人口總數將超過中國。聯合國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尼日尼亞目前是世界第七大國家,但人口的增長速度能排進全球前十。在 2050 年前,奈及利亞將取代美國成為人口第三大國。
  • 聯合國: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將居住在城市
    鳳凰國際iMarkets訊 北京時間周五(5月18日)消息,據CNN報導,根據聯合國一份最新報告, 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印度、中國和奈及利亞將推動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的報告顯示,今天,全球約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或城市地區,未來幾十年,這一數字將升至68%。
  • 世界總人口預計2050年達95億,地球究竟可以承載多少人?
    人類是當今地球上(可能也是所有地質歷史上)數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動物,今天是世界人口日,目前世界總人口達到77.95億。而每增長10億人,所需的時間從100年縮短到10年左右。預計到2050年,世界總人口將達到95億,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達到16%。
  • 俄報:專家稱2100年地球將達人口承受極限
    【俄羅斯《晨報》10月8日報導】題:人類還能再活89年科學家認為,100億人口是地球的極限,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引發災難。著名社會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威爾遜斷言,地球生物圈後備資源相當有限,更嚴重的是無法補充。這主要涉及水資源和食物,即使使用最為合理,仍然存在一定限度,難以無限使用。威爾遜表示,改為吃素可能是一個出路。
  • 《自然》:人口壓力效應凸顯 2050年全球糧食系統對環境的影響最高...
    科學家們得出結論,減少肉食可以幫助減輕全球糧食生產的環境壓力,讓地球更好地支持快速增長的人口。而隨著世界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100億,未來20年糧食系統的環境成本可能會上升90%。根據周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份報告,這將超過所謂的「行星邊界」——即人類活動可能使地球生態系統不穩定的程度。
  • 上蔬源: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1億!水培將成現代農業關鍵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世界人口持續增加,但農業所需的耕地資源、水資源卻日益稀缺。如何養活快速增長的人口成為了現代農業需思考的關鍵。人造肉、海洋農業、太空農業、農業機器人……在種種新設想之中,水培蔬菜已然在實際生活中落地,並具有廣闊的增長前景。
  • 聯合國: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居住在城市 印度將成人口第一大國
    55%居住在城市地區,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68%。預測顯示,城市化,人口居住地從農村向城市地區的逐步轉變,加上聯合國今天發布的一項世界人口增長的新數據顯示,到2050年,城市地區可能增加25億人,其中接近90%的增長將發生在亞洲和非洲。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編制的「2018年世界城市化前景修訂版」指出,世界城市人口規模的未來增長預計將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
  • 《Lancet》預測:203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全球人口將在50年內開始減少
    幾十年後,隨著生育率下降,以及日本和義大利等國家的人口將減少一半,人口數量將會下降。我們可能不需要養活那麼多人了,不需要為那麼多人提供房子,這可能會減輕環境負擔。但是人口水平下降可能會帶來非常黯淡的前景。
  • 德國統計局預測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1億
    東方網7月10日消息:在第20個「世界人口日」來臨之際,世界人口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德國聯邦統計局10日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全球人口總數約為68億,到2012年,全世界人口將超過70億,而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總數將達到9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