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源:科學家們在努力控制「太陽能」

2020-11-27 網易新聞

2020-11-26 23:37:24 來源: 科技生活快訊

舉報

  作者: 伊利亞 貢恰羅夫

  據科學家們評估,目前的煤炭儲量,將在200年後告罄。天然氣將在不到一個世紀後枯竭,而石油則在2050年前終結。能源危機已迫在眉睫,全世界科學家危境之下,正努力研製可「馴服太陽能」的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教授,向衛星通訊社介紹了核聚變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地球將如何得到拯救。

  簡而言之,託卡馬克是一種能夠形成磁場的「甜甜圈形」裝置,在其內部發生熱核聚變反應。反應過程中所產生的能量,幾乎是源源不斷的。

  據宋雲濤介紹,俄羅斯是此項野心勃勃科研計劃的主要夥伴之一。他指出,託卡馬克裝置是俄羅斯科學家原創性的偉大發明。現在,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努力實現熱核反應堆構想。而此構想,屬於庫爾恰託夫核能研究所的蘇聯科學家們。

  中國與其他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參與國一樣,正幫助研製首座熱核反應堆。項目所有工作中,中國大約佔9%。首先,是供應電力設備:高壓變電站、變壓器和交直流系統。

  

  AFP 2020 / CLEMENT MAHOUDEAU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落實自己的熱核反應堆項目。2018年,在蘇聯研究成果基礎上,中國啟動先進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科學家們成功使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溫度下保持了100秒之久。 到目前為止,是世界紀錄。

  11月20日,在科技合作年框架下,中俄核聚變領域專家通過在線對能源合作未來進行了討論。

  暫時,ITER僅是試驗型反應堆,還不是熱核電站,主要做大規模試驗平臺之用。目前談及核聚變電站和電動汽車還為時過早。可以期待,2025年12月,ITER將獲得首個等離子體。

  

宋雲濤說:「實現聚變能的可控、持續的能量輸出以及商業化應用還存在眾多的挑戰。這也是全球聚變科學家,包括中俄科學家正在努力的方向。在建成並實現國際熱核聚變裝置ITER的科學目標之後,聚變將會朝向聚變堆和發電的方向邁進。」

  熱核反應堆與傳統熱電站或核電站的不同之處在於,不會因溫室氣體排放對大氣造成汙染,也不會產生有毒放射性廢物。

  

宋教授說:「聚變能本身是清潔安全和幾乎無限的能源。通過託卡馬克裝置實現聚變能也是非常安全的,完全受我們科學人員的主動控制。任何時候,裝置運行的主動或被動停止,都不會產生環境汙染和人員安全問題。」

  隨著熱核聚變技術的發展,各國將不再需要化石燃料,不再需要核電站,這樣,可延長地球的生命。

  

  照片 : MISIS 隱形和超導:科學家創造未來材料

  另外,託卡馬克沒有鏈反應或放射性廢物不受控制的問題,甚至海水也可用作燃料。

  

宋雲濤指出:「海水中可以提取接近無限的核聚變原料,氘和氚。一升海水所提取的聚變燃料相當於350 升石油所產生的能量。從這點上說,熱核反應堆能產生人類用不完的大量能量。」

  儘管此項技術前景廣闊,而且70年前已經談及該技術,但暫時,這種裝置還未實現工業化。到現在為止,還需要不斷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未來,太空中的太陽能電站,可以解決人類能源的需求
    歐洲航天局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努力的潛力,現在正尋求為此類項目提供資金,並預測我們將從太空獲得的第一種工業資源是「束流發電」。 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因此存在很多風險。從全球氣溫上升到天氣模式轉變,全球已經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克服這一挑戰將需要徹底改變我們產生和消耗能源的方式。
  • 有機太陽能電池:綠色能源未來的新選擇
    到了21世紀,由於對地球上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儲量的擔憂,以及化石能源在開採與使用過程中衍生的日益嚴峻的環境汙染,使得人們將探索的目光投向綠色可持續的能源領域,比如太陽能、風能、水能……「唯有解決高效利用太陽能的科學問題,才是人類永續發展之路。」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斷言,「太陽是萬物之母,能源之『源』。
  • 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有機太陽能電池,綠色能源未來的新選擇
    長期以來,人們更多地以晶矽等無機材料為基礎製備太陽能電池。但是這種電池生產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能耗大、汙染重等弊端。能否找到一種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材料研製出新型太陽能電池,眼下正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
  • 月球能源利用前景:建太陽能發電廠(圖)
    未來月球基地及太陽能發電廠示意圖研究表明,大約50年後,人類目前廣泛使用的傳統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將面臨嚴重短缺的局面。嚴峻的能源危機迫使人類將目光轉向浩瀚的宇宙,而月球作為地球的近鄰是人類尋找地球以外能源的首選目標。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解決能源危機的辦法,他們將希望寄托在太陽能和核反應堆上(包括核裂變發電和核聚變發電)。然而,濃密的地球大氣層致使在地球上利用太陽能有許多不穩定因素;利用核裂變反應獲得電力的方法往往產生大量放射性廢料,容易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
  • 太空中的太陽能電池板未來可滿足地球的能源需求
    據國外媒體報導,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漂浮在太空,將無數能量輻射到地球。這個概念,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其實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首次提出。一直以來,它也確實是許多科幻作者的靈感來源。
  • 這個巨大能源就在身邊,為何科學家不去開採?要去開採化石能源
    如今,隨著地球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們一直擔憂能源危機,糧食危機何時出現。或許未來,你就不用擔心了,利用二氧化碳就可以解決問題!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發布的報告,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為43億噸,澳大利亞野火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4億噸。通過全球人類的共同努力,2019年全球碳排放增長將放緩,地球處於氣候緊急狀態。根據聯合國氣候峰會發布的「全球碳預算2019」報告,當年煤炭使用將減少,天然氣將增加。總的來說,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速度將放緩。專家們說,現在解釋排放增長放緩是氣候危機逆轉的跡象還為時過早。
  • 「反太陽能」電池板可以在夜間提供能源,人類的能源將源源不絕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39;】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製一種「反太陽能」電池,即使沒有太陽,這種電池可以在夜間收集能量這種技術不是像普通的太陽能電池板那樣吸收太陽光並將其轉化為電能,而是反向工作。在晚上,當太陽能電池板沒有吸收到的熱量時,仍然有我們可以利用的輸出熱量。通過將一塊暖氣板指向太空的冷阱,這種熱量開始以不可見的紅外光向外輻射。
  • 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給我們提供能源需求,這個項目聽起來有點香
    然而,一個世紀後,科學家們在將這一概念變為現實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歐洲航天局已經意識到這些努力的潛力,現在正尋求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並預測我們將從太空獲得的第一個工業資源是「束流能量」。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所以有很多風險。從全球氣溫上升到天氣環境的變化,全球各地已經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 澳科學家發現太陽能新技術,或將為能源領域帶來重大變革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了提高新太陽能技術耐用性的方法,這種技術可以與傳統矽電池相媲美或互補,從而使其大規模生產更接近現實。新技術將為大規模生產開闢道路在屋頂和其他地方使用的傳統太陽能電池需要4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25%的效率。
  • 能源枯竭後我們該用什麼?優酷《未來圖鑑》帶來科學家的新思路
    隨著世界人口的逐年增加,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也越來越大,未來我們很可能要面對能源枯竭的困境。那麼,當能源枯竭這一天真的到來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優酷聯合現代汽車集團出品的科普紀錄片《未來圖鑑》帶來了科學家的新思路,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毛宗強在節目中表示,其實,關於未來,我們還有很多辦法。
  • 太陽能是阿拉伯世界的能源未來嗎?
    不久前,阿聯政府的媒體辦公室發布消息稱,阿聯水電公司(EWEC)去年7月啟動的1.5吉瓦Al Dhafra光伏項目招標,獲得了世界最低的太陽能發電價格——1.35美分/千瓦時。最低電價的出現,其實是中東能源轉型的一個縮影。此前,中東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區都是高度依賴石油資源的——這些地區石油出口量在全球佔據絕大份額,中東四分之一的電力也來自於石油。然而,由於油價暴跌,凸顯了依賴單一收入來源的風險。
  • 人類在未來,可以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
    空間太陽能電站是利用衛星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空間電能,然後以某種方式傳回地球供人類使用的系統。人類獲取能源的主要方向「公元2307年,化石燃料枯竭,人類開始將大規模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作為新能源,但只有少數大國及其盟國從中受益……」這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動漫《機動戰士高達》的開場白。
  • 未來太陽能隨便用?科學家要利用量子隧穿效應打造地球能源收割機
    最近,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將多餘的紅外輻射和廢熱轉化為人類能夠使用的電能,我們可以實現從地球上採集能源。這個概念涉及到量子隧穿效應,該想法的關鍵在於其特殊設計的天線。它可以通過高頻電磁波檢測廢熱或紅外線熱量,將這些數十億分之一秒的波形信號轉換成直接的電能。
  • 太陽能熱發電將在美國重新崛起?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提高其集熱溫度
    這裡是由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所運營的國家太陽能熱發電測試設施。在這裡,研究人員們正在研發更熱、更便宜、更高效的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這裡的數百面鏡子的作用是把陽光聚焦在鐵塔上方的接收器上。在傳統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中,這個接收器裡會裝有水、熔鹽或其他液體來進行加熱,產生可以驅動渦輪發電機的蒸汽。
  • 向後的物理實驗可以幫助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板停止浪費太陽能
    一些科學家認為,在太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中形成的激基締合物對這一過程是不利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專家都同意 - 討論變得如此充滿爭議,以至於有一位科學家稱之為物理學家之間的一場「冷戰」。SolarSpace能源零售項目管理的屋頂太陽能電池板行在一家工廠在2016年2月29日的新加坡太陽能技術的未來將大大提高收穫陽光能源的效率,1月22日在「自然化學」我們又近了一步。路透社/ EDGAR SU施密特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在一個稱為單線態激子分裂的過程中,準分子的形成「陷阱」了勢能。這反過來影響了整個能量收集過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激子。
  • 漢能專注能源創新 移動能源改變未來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需要優先發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205項,這當中就包括備受矚目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漢能集團作為國內薄膜光伏行業內的領軍企業,提出了移動能源+薄膜光伏發電」,從能源的消耗者變成能源的自給者。
  • 未來黑科技:反太陽能電池板裝置,或可廣泛應用
    太陽能如今,科學家們又發現了另一種能源利用方式,反太陽能電池裝置。太陽能是可再生清潔能源,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讓它永遠無法完全代替傳統能源,那就是當夜晚來臨,人類如果沒有其他能量來源,將會面臨無「能」可用的窘境。
  • 辣椒「聯手」太陽能電池,共創綠色未來
    含有辣椒素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來自中國和瑞典的科學家發現,決定辣椒辛辣程度的化合物——辣椒素,可能是製造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秘密武器。由此,我們將得到目前為止電荷傳輸效率最高的多晶MAPbI3太陽能電池。「在未來,利用綠色、可持續的森林生物材料添加劑技術製造無毒、無鉛鈣鈦礦材料將成為一種趨勢。」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論文作者保秦燁說,「我們希望最終能夠生產完全綠色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將其發展為一種新的清潔能源。」
  • 龔鳴:從氫氣中尋找人類未來的能源解決方案
    在本屆榜單上,雖然缺失了「創業家」的身影,但是我們看到了許多在具有產業化潛能的領域堅持科研使命的獲獎人,也看到更多散布在海外頂尖學術機構的科學家們,用自身不改初心的堅持努力,取得了世界級標竿成就的科研成果,其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獲獎者,都取得了世界級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與發現。我們將陸續發出對 35 位獲獎者的獨家專訪,介紹他們的科技創新成果與經驗,以及他們對科技趨勢的理解與判斷。
  • 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或成地球的能源替代品
    這個概念,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其實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首次提出。一直以來,它也確實是許多科幻作者的靈感來源。但是,一個世紀後,科學家為實現這個概念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歐洲航天局已經意識到這些工作的潛力,同時也在為這些項目尋求資金,並預測我們從太空獲得的第一種工業資源將是「光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