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之後:身份的焦慮 怎麼解?

2020-10-16 為學志

文/ 魏雪

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唏噓吾國顆粒無收,網上出現諸多熱議。中國基礎科學研究上的靜默無言在日本連續19年每年一個諾獎的光環之下暗然失色。是的,我們又一次對五千年泱泱文明大國的身份開始焦慮

對於身份的焦慮現象,用管理視角的縱橫矩陣看:縱向以國家、企業和個人三個層面,橫向以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來「庖丁解焦」。

國家層面,從國際影響力到人均GDP,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創新各類榜單,紛紛挑動國家競爭力排名的神經並且直接牽引出身份的焦慮。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貿易逆差,5G數據安全,匯率操縱,貨幣戰爭......

國慶假期看完《奪冠》,心情有點沉重。影片主題是對中國女排精神的弘揚,更深層則是對不同時代奪冠意義的反思。八十年代的中國,需要有一個世界冠軍來證明自己。骨子裡這其實是種自卑,也是一種身份焦慮。真正強大的國家是不需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的,2019年的中國女排有更多領悟。

企業層面,營收淨利,產品服務,核心競爭力,市場佔有率......各種評級指標被投資人和公眾審視。是世界500強嗎,上市公司嗎?有硬科技嗎?沒有數位化網際網路基因?

在這樣的價值觀下,瑞幸咖啡財務造假飛速上市就不足為奇了。創業公司如何快速融資扭虧為盈,投資公司如何低價進入高位退出,產品運營如何吸引用戶增長變現,種種的焦慮。甚至出現以華為一己晶片斷供之慮牽全國人民民族主義之大旗。

個人層面,家庭,教育,才華,顏值,財富,職業,運氣,朋友圈,社會地位等等交錯織成一張蛛網。

個人的焦慮往往是自尊得不到關注認同,或者是對周圍親近者的妒忌。正如休謨在《人性論》(1739)中寫道:「產生這種妒忌的不是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遠遠不成比例,反而是我們的互相接近。一個普通的士兵對他的將領不如對軍曹或班長那樣妒忌,一個卓越的作家遭不到一般平庸的小文人的多大妒忌,卻遭到和他地位相近的作家的妒忌。」

身份焦慮的起因,筆者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國家的焦慮來自一國資源+生產力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增長速度不能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上漲速度。

企業的焦慮來自一企資本+產品服務的科技創新持續經營能力不能滿足社會股東員工及利益相關者的投資回報訴求。

個人的焦慮來自一人智商+情商的終身財富自由創造力(實際成就)不能滿足個人或家庭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消費欲望(對自己的期待)。

個人是國家和企業的最小顆粒。當我們感嘆日本科學家十年潛心研究時,有多少人還在沉迷抖音的十秒快樂?

人的焦慮往往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郎平問90後女排:你真的喜歡排球嗎?國劇《親愛的自己》奇葩編劇,BE的反團圓開放式結尾沒有討好觀眾,卻讓人反思現實社會中的自己,自己真的需要與自己好好進行一場關於生存的嚴肅對話。

法國詩人德尚曾這樣描述人世間:

「充滿哀傷,也不乏誘惑,

處處有眼淚,妒嫉和磨難,

這就是該詛咒的生活,

人們如何能振作……

Temps de doleur et de temptacion,

Aages de plour,d'envie et de tourment,

Temps de langour et de dampnacion… 」

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欲望代替另一種欲望的過程。人類本就生活在一個焦慮叢生的世界,怎麼解?這就需要藝術人文的思想來釋懷。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寫道——

「宏大的自然景觀與廢墟一樣,能夠起到相同的減緩焦慮的作用,因為宏大的自然景觀是無限空間的代表,就如同廢墟是無限時間的代表一樣,與無限的時間相比,我們虛弱的、短暫的生命與飛蛾或蜘蛛的生命一樣微不足道。

不管人們之間存在著多大的差別,一旦我們把世界上最強大的人同荒原大漠、崇山峻岭、巨大的冰河以及世界的大洋相提並論,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會變得非常微弱,幾於消失。」。

於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之時,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也可「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因為,在大自然和生死面前,「身份的焦慮」洽似浮雲。

讓我們把時空緯度拉長,於千萬年茫茫歷史長河之中,於千億光年宇宙星空之下,來看待我們那些渺小的身份焦慮,原來竟是如此的微不足道,然後心情回歸寧靜。

延伸閱讀:[英] 阿蘭·德波頓 《身份的焦慮》

—— END ——

相關焦點

  •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上個世紀的近100年裡,日本也只有6人獲獎(自然科學領域,下同)。但在本世紀以來的19年裡,日本就有18人(包括兩名美籍日本人)上榜,被稱為「井噴式獲獎」。而且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全面開花。
  • 錢江晚報: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原標題: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一般人,只知道圖書編輯,報刊編輯;「基因編輯」,離大眾太遠,太高深。但是,這個本來遠在大眾視野之外的科研課題,眼下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
  • 馬成三: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人榜上無名,給日本列島帶來了一抹失落感。進入新世紀,日本曾掀起「諾貝爾獎熱」,而今年遇「冷」讓日本知識界對科學的「爆發力」有了更多思考。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其實這句語法表述有誤,應該是中國怎麼總是無緣諾獎?2020年諾獎陸續公布,已經衰落幾年的美國獲獎人數又佔據多席。我就奇了怪了,咱們不是有新四大發明嗎,怎麼全部名落孫山了?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Clare Francis是當代的「科學警察」,是一個為一群在觀察之後發現了科學論文中可能出現的抄襲,作假等行為的人提供的匿名筆名。這個名字背後的人,不管是用ps修改了圖片還是論文作者忽略了數據,他們都會發現,並且通報出錯誤。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  事實上,經濟學獎與其他幾位「老大哥」除了年歲差很多以外,其真正的全稱其實叫「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與諾貝爾基金會合作成立。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屆時他們的身份會不會成為諾獎科學家呢?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預測。預測正確者將獲得WLF官方周邊。圖|WLF獨家戴宏傑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應用物理系,之後赴美留學,分別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之後在萊斯大學跟隨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察
  • 收穫諾獎之後,屠呦呦團隊又有新突破,但屠依舊不是院士該怎麼看
    屠呦呦進入大眾的視野,可能是在2015年開始,在那一年,因為發現了青蒿素,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獎項,打破了國內科學界在該獎自然科學領域為零的尷尬,當然這一獲獎,也讓屠呦呦立馬獲得了非常多的大眾的關注,不過屠呦呦並沒有因為這種額外的關注而放下自己的學術研究,在領完獎之後,屠呦呦帶領自己的團隊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錢學森的侄子比普通人聰明,在獲得諾獎之後,卻承認他不是中國人
    在長大之後,他把化學實驗室從地下室搬到了露天,從家裡擴展到學校和社會。興趣是最大的老師,這句話已經由錢永健科學家練習過。更不用說他的「冷血」價值觀了,他對自己的利益是執著和執著的,在自己熱愛的道路上也堅持不懈地努力。毫無疑問,以錢永健教授為例是可行的。16歲時,他在美國處獲得了「少年諾貝爾獎」,研究了易受硫氰酸鹽的腐蝕。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再次頒給了天文宇宙學方向?黑洞的研究居然時至今日才拿獎?針對今天的諾獎結果,我們聯繫了與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獎的看法。我個人覺得,這兩個研究比普通諾獎級別要高一點。彭羅斯的奇點定理是促使黑洞成為天文觀測目標的理論奠基石。在他的工作之前,雖然已經存在廣義相對論的黑洞解,但都是特別對稱的解——這是因為,對稱性能減少獨立偏微分的數目,從而簡化方程,使得解析解成為可能。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再次頒給了天文宇宙學方向?黑洞的研究居然時至今日才拿獎?針對今天的諾獎結果,我們聯繫了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獎的看法。在他的工作之前,雖然已經存在廣義相對論的黑洞解,但都是特別對稱的解——這是因為,對稱性能減少獨立偏微分的數目,從而簡化方程,使得解析解成為可能。但大家並不知道,這種解的存在本身是否極端依賴對稱性;換言之,在宇宙真實的環境中,對稱性並不可能那麼完美,那麼這種黑洞解是不是就不會真正實現?我們得到的由天體坍縮所形成的,是不是會是其它更普通的東西?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評價。據悉,彭羅斯也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
    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於1915年找到了愛因斯坦方程的一個球對稱奇異解,今天稱之為黑洞解。該文章於1916年1月發表,只比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文章晚一個多月。這是除了平凡的平直空間解之外的愛因斯坦場方程的第一個精確解。這個解對應於一個沒有旋轉且不帶電荷的黑洞。史瓦西在的論文發表後不久就去世,死於他在一戰期間在德國軍隊服役期間染上了疾病。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
    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於1915年找到了愛因斯坦方程的一個球對稱奇異解,今天稱之為黑洞解。該文章於1916年1月發表,只比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文章晚一個多月。這是除了平凡的平直空間解之外的愛因斯坦場方程的第一個精確解。這個解對應於一個沒有旋轉且不帶電荷的黑洞。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_身體_澎湃...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再次頒給了天文宇宙學方向?黑洞的研究居然時至今日才拿獎?針對今天的諾獎結果,我們聯繫了與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獎的看法。我個人覺得,這兩個研究比普通諾獎級別要高一點。彭羅斯的奇點定理是促使黑洞成為天文觀測目標的理論奠基石。在他的工作之前,雖然已經存在廣義相對論的黑洞解,但都是特別對稱的解——這是因為,對稱性能減少獨立偏微分的數目,從而簡化方程,使得解析解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