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期以來,「化肥副作用」已成為令現代人談之色變的話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研究員劉存壽,在對不受人類幹擾、卻茂盛成長、更替有序的原始森林進行研究後,發現了一種「碳基營養物」所發揮的核心作用。經過20年研究推廣,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得到業界肯定,被稱為「世界肥料界的一場革命」。
眾所周知,用化學和(或)物理方法製成、含有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的肥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化肥。「研究表明,無機肥料對作物增產的貢獻率可達50%。」據專家介紹,上世紀70年代後,中國農業迅速發展,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創造了世界農業的奇蹟。這個奇蹟就建立在持續增加的無機肥料投入之上。
可是,隨著施用時間的延長、用量不斷增加,無機肥料帶來了使用效益遞減、土壤質量惡化、農產品品質下降、作物抗性降低、環境汙染及食品安全受威脅等一系列「化肥副作用」現象——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是農民不會施肥?還是化肥結構不合理?化肥副作用的原因到底在哪裡?1996年,劉存壽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他跳出了無機肥料的框架,以系統思維來審視肥料,將目光投向了原始森林。
2005年,劉存壽帶領由高校、地方科研所、肥料生產企業和縣市推广部門科技人員組成的團隊,開始了植物碳基營養肥料的生產研究和示範推廣。
他們採取人工模擬微生物降解的方法,利用簡單的設備,將畜禽糞便、作物秸稈、汙水、汙泥等廢棄物快速轉化,成為全水溶、有機全營養肥料——植物碳基營養物。這種新型肥料,保留了傳統有機肥和化肥的全部優點,又克服了二者的缺點,在高產優質、培肥土壤、促進植物根系生長、激活微生物等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
「這是世界肥料界的一場革命」,近日,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持完成的「植物碳基營養機理與天然有機物料高肥效利用技術研究項目」進行成果鑑定,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芬教授對這一研究予以高度肯定。
以趙玉芬為主任的成果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這一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它根據森林土壤植物自然營養規律,提出了植物碳基營養新概念,首創了天然有機物「仿生化學法」快速降解新技術,對於實現「肥藥兩減」,治理農業汙染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