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婚姻時,我們往往更關注門當戶對,比如教育程度、職業、身高、家庭背景、收入等等,特別是在我們的中國式相親文化中,雙方都需要滿足上述所有條件,而不是其中一個。
當我們過於關注這些愛之外的東西時,我們往往忽視了愛的起源,但同時,愛的維持和發展也與這些東西密切相關。愛情需要物質保障和精神上相互認同的快樂,在比較物質身份和精神身份時,有時精神身份更有利。
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以下關於愛情的話
當兩個人之間有真愛時,我們不會考慮年齡、經濟狀況、外貌、身高等外部因素。如果你們之間有這樣的問題,你必須捫心自問,你是否真的愛。
從名人的愛情觀,我們也可以知道,純真的愛情應該遠離世俗東西,而不應該被世俗所束縛,當我們真的因為這些因素而陷入困境時,我們真的需要反省自己是否真的戀愛了。
你是初中生,我是本科生,我覺得我們不合適
阿亮在南方做物流生意,收入不錯,雖然他才25歲左右,但他已經工作了將近了,這是因為阿亮初中畢業後直接出去工作,因為他不想上學,一路走來,他開始當工廠工人,他用自己的一點積蓄開始了自己的生意,一步一步,他還不夠大,但他已經是兩套房的贏家了,由於與生俱來的對異性內向,加上工作繁忙,他初中畢業後一直單身,是人生的贏家,到之前為止,生活事件急需提上議事日程。
家裡的父母看到兒子已經25歲了,心裡很著急,他們還是很著急,他們不斷要求介紹年輕女孩,前段時間,阿亮一位來自遠方的阿姨把他的同事女兒阿芳介紹給了阿亮,這是阿亮通過相親接觸實現的第一個女孩。
阿芳比阿亮小一歲,他從一所重點師範大學畢業僅一年半,現在他在市區一所重點初中當老師,他的工作穩定,收入公道,主要原因是美貌和阿芳的氣質使阿亮興奮。在了解了阿芳之後,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如赴宴、購物、看電影等,終於到了阿芳。
最初,這應該是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結尾,在最初的幾個月裡,他們倆還在談戀愛,但沒想到的是,後兩人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冷戰時有發生。
例如,有時兩個人約會時,阿芳會突然問阿亮:「你怎麼看待如今扶貧式的婚姻呢?」
「扶貧式婚姻?這是什麼意思啊?結了婚大家就是一家人了,怎麼還扶貧了?」
然後他們陷入了沉默。
另一個例子是阿芳對阿亮:「我覺得當代女人一定要做一個經濟和人格獨立的女人,不能做男人的附庸。」
「哎呀,你想得真多,男主外,女主內,我負責賺錢養家,你當個老師隨做做,幫忙著能照顧到家裡就可以了,咱們就像爸媽爺爺奶奶那輩踏踏實實過日子不行嗎?」
「和你說話真費勁,現在時代不同了,你還是用你那種傳統的眼光看待如今的男女婚姻,真的落伍了,我建議你多看看這方面的信息。」
「好好好,我也建議你少看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整個人都被洗腦了。」
然後他們爆發了沉默,這樣的場景太多了,阿芳覺得他們之間有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這不僅是教育背景上的表面差異,而且教育背景的差異所帶來的思維方式和三觀概念完全不同,因此他們也不會說矛盾是產生的。
於是阿芳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與阿亮:「阿亮,我們覺得我們之間思維方式和三觀理念很多地方不一致,我覺得我們不合適,還是分手對你和我都好。」分手
「分手?你不就是覺得我初中畢業,文化沒你高嘛,還說得這麼冠冕堂皇,我是真心愛你的,也是想以後和你安心過日子的,你說得那些東西很多我確實不知道,那我也沒辦法呀,咱們就不能說一些你我都懂的話題嗎?」
「不不不,你想多了,學歷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因學歷差異帶來的思維方式和三觀理念我真心感覺無法彌合你我之間的裂縫,我們還是分手吧!」
愛情需要慎重考慮,三觀真的很重要
也許第一種感覺是我們對男性主人公懷恨在心,雖然阿亮學歷不高,但通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工作、物質獎勵、腳踏實地的做人,我們不能把阿芳當成學術控制,只批評學術理論。男女之間的愛情在一起,除了物質基礎的保護外,平時的交流也需要基本的認同和共鳴。學術教育會使人們的思維習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阿亮和阿芳在文本中的日常交流一樣,由於認知差異造成的溝通障礙,這種差距很難在短時間內彌合,長期以來,溝通不暢所產生的窒息感足以讓人厭倦,放棄這種關係。
著名作家卡森麥卡萊斯有一句關於愛情的經典名言三觀
愛情是兩個人之間的共同經歷。
這說明愛情的產生是基於他們共同的愛三觀和認知概念,沒有這種共同的經驗,兩個人在一起到走到底是很困難的。教育並不是唯一的因素,這可能只是兩人矛盾爆發的導火索,只要人們不斷充電、學習和更新新知識,跟上時代的潮流,那麼學術教育的影響力就會減弱,相反,如果你只是忙於生活而忽視生活之外的精神層面,很容易產生因教育差異而導致的愛情認同差異。
其實,兩人都沒有錯,錯就錯對愛情的要求並不一致,所以分手也許是最好的解脫!
--END--
的話題:
你認為教育差異會帶來三觀不相容的潛在風險嗎?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