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高度發達的網際網路技術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數字裝置,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各種數字設備,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生活,將人們推入一個從未有過的信息繁盛時代。如今,一個青年人的大腦所接收到的信息和過去早已不同,而觸網年紀,還在不斷幼齡化。
00/10後已經逐漸進入到大眾觀察的視野之中,相比於前一代剛剛邁入「社交時代」,00/10後已經成為真正在數字全包圍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第一代。這也意味著,他們將經歷比前一代更加多元和複雜的成長環境。
顯然,數位技術在重塑了更年輕一代社會觀念,帶來信息獲取更高效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挑戰。其中,關於智能設備對兒童和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成為社會新近的關切。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孩子使用電子設備表示擔憂。
在數字原生代裡,智能設備在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然而,這是一個沒有先例的時代。父母擔心這些設備對孩子的直接和長期影響,其擔憂更是涵蓋了從健康到社會和認知發展的廣泛領域,而這一切擔憂不無道理。
數字時代,數字兒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曾發布的《數字時代的兒童》報告指出,全世界上網人口中,18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佔據了三分之一。
以中國為例,Wavemaker發布的《數字時代的中國孩童白皮書》顯示,中國當下6-15歲的孩童,多達1.6億。他們開始使用電腦的平均年齡為7.8歲,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平均年齡為7.3歲,大部分在9歲以前都已接觸各種設備、電子遊戲、社交媒體。可以說,這1.6億人口,是中國第一批擁有「數字童年」的群體。
當然,這離不開技術的革新。數位技術的普及和推廣讓數字設備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已經空前飽和,根據中國工信部的數據,中國每百人擁有行動電話的數量達到了112.2部,已經超過了人手一部手機的範疇。而這裡面,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兒童和青少年,絕不在少數。
除了技術革新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則要歸結到身為父母的80/90後身上。事實上,許多年輕的父母一開始把手機遞給孩子的理由並不複雜——手機是最簡單有效阻止小孩子哭鬧的方式。
不可否認,智能設備承載了其強大的功能。在兒童娛樂上,有量大、類多的網絡視頻,從動畫片到不作限制劃分的電視劇、電影、短視頻、直播、綜藝。在兒童教育上,可汗學院、TED等各種在線教育資源,將世界最優質的教育內容,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但不論是兒童娛樂還是線上教育,這背後的應用都是由專業的科技人員和眾多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和社會學家等利用人類的心理來設計的商業性產品。這些以捕獲孩子們的注意力為目的產品,其教育價值和健康概念顯然讓位於商業。
於是,在數字革命盛行的時代,數字產品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加之智能設備的強大功能和其提供的高效生活,給成年人父母都帶了網際網路使用挑戰,一些成年人認為他們無法控制他們在網上花費的時間。大環境如此,而這種現象很自然地出現在了00/10後的更年輕一代身上。
Kaiser基金會早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就表明,8到18歲的孩子,平均每天消耗在數字設備上的時間為7小時38分鐘。在《數字白痴工廠》中,法國神經科學家德斯穆格也指出,平均來說,兩歲幼兒每天有將近3小時,8歲兒童每天大約5小時,青少年每天超過7小時在看各種數字裝置的屏幕。
這意味著,當兒童和青少年們到達18歲的年齡時,他們花在看屏幕作為娛樂用途的時間,等於是一個全職工作的人16年來累積下來的所有工作時數。
真實又誇張的數字引起了越來越多家長的警覺,這些父母的擔憂集中在對科技的潛在依賴上,而這種依賴卻是以花在「真實的」生產性活動上的時間為代價的,或者是不受科技影響的有意義的個人互動。這些身體活動和互動被認為比使用電子設備更有益於兒童的社交和認知成長。而其不利影響或許比我們想像中的更為深遠和長久。
從健康到認知的數字設備擔憂父母對於孩子使用數字設備的擔憂涵蓋了從健康到社會和認知發展的廣泛領域。他們不確定使用網際網路對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和課堂表現有多大的危害,同時也擔心電子設備會影響孩子在不依賴屏幕和媒體的情況下融入現實世界的能力,而這不無道理。
從健康角度來看,大量的屏幕使用最直接的兒童健康影響就是兒童的睡眠。晝夜節律是存在於每一個生命的生物鐘,是位於下丘腦前上部分的上時鐘(SCN),該時鐘在使身體其他部位(如心臟和肝臟)的時鐘同步中發揮作用,並直接管理晝夜節律功能。
在妊娠早期發展,能在還在母腹中的嬰兒的SCN中觀察到晝夜節律。它連接到對光敏感的眼睛視網膜和松果體,後者分泌通常被稱為「睡眠激素」的褪黑激素,褪黑素在自然就寢時間前約2小時開始上升並發出身體睡覺的信號。發出較短波長的光(例如藍和藍綠色光)與較長波長的橙色或紅色光相比,對晝夜節律感光器的影響更大。
然而如今,許多電子設備都發出短波長或藍光,包括計算機、手機和平板電腦,屏幕越來越大、越來越亮。在晚上使用這些設備與褪黑激素濃度降低有關,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比成年人對光更敏感,暴露在屏幕前的時間越長,褪黑激素反應的降低程度越大。
1999年至2014年間有67項研究探討了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睡眠問題,其中90%的研究發現,看屏幕的時間與睡眠結果之間存在消極關聯,例如會導致睡眠時間延遲和時長縮短。同時,使用不同類型的媒體可能會對睡眠產生不同的影響。在一項針對英國11-13歲兒童的橫斷面研究中,入睡困難與社交網絡使用情況、頻繁使用手機和玩視頻遊戲有關,聽音樂的影響最大。
除了光的影響,還有新的證據表明,暴露於手機的射頻電磁場可能會影響睡眠結構。在一項小樣本成年人(n = 48)的雙盲研究中,一組成年人在就寢前使用3小時手機,對照組在睡前未使用手機。結果顯示,就寢前使用手機導致睡眠變輕和睡眠減弱,並且慢波睡眠期縮短。慢波睡眠減少與諸如失眠和倦怠等反應相關。
睡眠對於兒童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好的睡眠狀態會增強免疫力,可以抵禦各種疾病和病原體的侵襲。長期的不良睡眠的則會造成免疫力下降,人體就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侵襲,繼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
除了數位技術對兒童健康帶來的改變,數字裝置的使用對兒童心智以及以及對兒童觀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義。在關於智慧型手機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研究早已顯示,兒童使用屏幕的時間對智商有很大的影響。當孩子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的時間增加的時候,智商和認知發展就會降低。
同時,語言能力、集中注意力、記憶和文化等智力的根基和基礎都會受到影響,最終這些衝擊導致學術表現明顯降低。
這對於成年人群體同樣成立,普立茲獎得主馬特·裡克特的《科技到底改變了什麼》一書中提到,和渴望食物一樣,人類也會渴望社會交往。手機鈴聲一響,人們會作出回應。每一次回應,大腦都會釋放一些多巴胺,這是一種令人愉快的感覺。為了追逐多巴胺所帶來的快感而導致難以集中注意力,就是問題之一。
與此同時,數字裝置帶來了紛繁複雜的信息也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著深遠長久的作用。或許如今的青少年和兒童已具備更多維的思辨能力,但他們仍然是還未形成足夠理性成熟判斷力的群體。當他們開始接觸帶有觀念和價值判斷的信息時,難免會有一部分信息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舉止,或者逃過時間和記憶的過濾,對未來的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超數字時代,雖然我們只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參與其中,但我們依然享受了許多好處。當然,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很多擔憂。
不論是不斷屈服於數字誘惑,被拉離物理世界並進入在線數字世界的焦慮,還是依靠設備來不斷填補一個人生活中的所有空虛時刻,這都需要我們開發出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方式來應對技術的衝擊。生活永遠在此處,駕馭技術才能享受技術,這是年輕一代和更年輕一代都需要面對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