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數字原生代智商低於父輩?

2020-11-03 參考消息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日報導,法國神經科學家米歇爾·德米爾熱稱,伴隨著網際網路出生和成長的數字原生代,其智商低於父輩。全文摘編如下:

「Z一代」和「千禧一代」又叫「數字土著」,他們伴隨著網際網路出生和成長,身處充滿可能性、知識和娛樂的新世界中。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問世,以及後來的平板電腦和更加輕便的筆記本電腦上市,他們對於屏幕的依賴越來越強烈。

正是這些屏幕對他們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並首次讓他們變得不如上一代人聰明。法國神經科學家米歇爾·德米爾熱在其著作《數字傻瓜工廠》中說,過度接觸娛樂技術阻礙了新一代人的發展,並讓他們成為智商低於父輩的第一代。

德米爾熱提到了「弗林效應」,即智商測試結果會逐年提高。在德米爾熱看來,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兒童和年輕人頻繁接觸屏幕,導致他們的主要智力基礎——如語言、記憶力、專注力和文化——受到影響。這會反映在他們的學習成績上,例如著名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測試。

德米爾熱說:「一個人的主要智力基礎,也就是幫助我們組織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因素,會受到身體和心理的影響。隨著我們不斷成長,大腦的結構也會逐漸成形,其最終特徵取決於我們的經歷。在生活經歷的影響下,大腦的某些區域會變厚,而另一些則會變薄;一些連接會發展壯大,另一些則會逐漸消亡。例如,事實證明,玩動作類電子遊戲會導致與操作搖杆或處理獎勵相關的大腦某些運動區域變厚,而這些區域與電子遊戲成癮有關。」

德米爾熱在其書中引用了多項科學研究,這些研究均證明法國、荷蘭、芬蘭、挪威和丹麥等國家的這一代人智商正在下降。為支撐觀點,德米爾熱還引用了美國埃默裡大學教授馬克·鮑爾萊因的觀點,後者認為這一代人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一代。

德米爾熱說:「科學家認為,這一代人的語言能力、專注力和記憶力都有所下滑。此外,歐盟委員會的一項最新報告還指出,學校數位化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學生的數字競爭力匱乏』。」德米爾熱還引述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稱,數字一代在網際網路上提取可用信息的能力相當薄弱,乃至科學家認為這是「民主面臨的危險」。

德米爾熱說,兒童和年輕人在屏幕前度過的大部分時間是娛樂性的,而非教育性的。德米爾熱在書中指出:「對於青少年來說,使用電子設備娛樂的時間大約是學習時間的8倍。兒童和年輕人在數字設備上花費的時間實在太多。在西方國家,8至12歲兒童平均每天花5小時,而13至18歲青少年平均每天花7小時。一名18歲年輕人在屏幕前花費的時間相當於30個學年或15年的完整工作日。」

德米爾熱說:「世界衛生組織的提議是所有人主張的,但實現起來很困難。問題在於,除了兒童使用屏幕外,兒童的監護人究竟使用了多長時間的屏幕;要想兒童更少地使用電子產品,成年人就必須引導兒童並陪伴他們做遊戲。」在阿根廷兒科醫生葆拉·奧特羅看來,世界衛生組織提議的兩個關鍵點是強調了休息時間和久坐活動。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數位化時代下的新人類,智商正在下降
    據報導,近日,來自法國的神經科學家米歇爾·德米爾熱,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在數位化時代中,年輕一代的人類智商,和自己的父輩相比,正在逐漸下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比方說在1983年,來自美國的科學家曾經進行過一項智商調查,發現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年輕人的智商測試指數就越高。
  • 數字時代下 親代當做的是:面對現實 相互理解
    數字手持終端的個人化,讓代溝這種現象表現出明顯的數字信息選擇差異,過去以觀念衝突的代際關係模式,現在因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更表現出其數字特徵。數字代溝是代溝的一個表現,其主要特點是在數字信息普及的時代,親代與子代之間就信息接受、信息選擇、信息處理所表現的不同乃至於衝突。
  • 美研究者稱10後是「最蠢」的一代,人類智商正在倒退?
    毫無疑問,現代人類的智商相較於我們的祖先相比,有了明顯的提升,而在1982年,一項智商測試也表明,人類的智商正在逐年提高,真的是這樣嗎?
  • 雅居樂二代創業做地產 陳思銘如何撕掉父輩的標籤
    一批85後的「地產二代」站到企業舞臺的中央,他們或接過父輩手中的權杖,或別立門戶。景業名邦的執行董事兼主席陳思銘屬於後者,他掌舵下的這家公司,在2019年12月底剛剛撬開港股IPO的大門,成為最年輕、也最速成的上市房企。
  • "中國雨人"測試結果:智商情商低 數字能力超常
    "中國雨人"測試結果:智商情商低 數字能力超常 結果表明:從量表測驗的結果來看,周瑋的智商和情商都顯著地低於常人,但他的算術能力在多方面測試上與常人一致,並且在開方、乘方上遠超成人。  記者從《最強大腦》節目組獲悉,北京的大腦鑑定機構對周瑋進行了詳細的關乎智商和情商的測試,分別為:標準的智力測驗——韋氏智力測驗,以及標準的EQ測驗——RMET(reading minds in the eyes,從眼神中讀心,暨微表情判斷)。
  • 這梗代指以智商標準的戀愛取向……
    這梗代指以智商標準的戀愛取向……時間:2020-04-13 15:5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智性戀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以智商標準的戀愛取向 是指以智商標準的戀愛取向,喜歡高智商成熟穩重的人。
  • 《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其實,「原生家庭決定論」迎合了大眾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尤其是那些對家長的憤怒,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不滿,還有不同群體之間基於階層的刻板印象,都能從「原生家庭決定論」中得到抒發。中國是一個家長文化很深的國家,從宗法制到嫡長子繼承制,中國古代的政權邏輯與家庭密切相關,地方的治理也離不開當地縉紳領銜的豪門望族,中國人依靠大大小小的家庭和親戚構建起龐大的人情社會,以父權為核心的家庭結構影響著子女的成長,而到了現代,尤其是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古典家庭與當代青年的矛盾愈發突出,父輩與子女的差異,有時幾乎無法彌合。
  • 無法逾越的父輩巔峰:那些動漫主角無法超越的父輩角色盤點
    話是這麼說,但在動漫中並不都是這麼套路呈現,因為個別主角的父輩猶如妖孽般的存在,讓主角一直還活在父輩的巔峰之下。今天小編要盤點的就是動漫中那些讓主角從始至終都沒有超越的父輩角色。漩渦鳴人萬萬沒想到,曾經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的鳴人,現在都已經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
  • 臺商二代在大陸:隨父輩到重慶 夢想與考驗並存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很多臺商二代也跟隨父輩的足跡前來投資興業,續寫傳奇。重慶成了他們闖蕩的新天地。他們大多是70後、80後,是有著高學歷、高素質的臺灣創業新青年,被喻為「新臺闖」。今天,重慶晨報走近這些「新臺闖」的身邊,發現除了夢想與收穫外,他們其實也經歷著各種考驗。
  • 幼年觸網的數字原生代,正受到數字設備的「圍攻」
    文|陳根高度發達的網際網路技術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數字裝置,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各種數字設備,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生活,將人們推入一個從未有過的信息繁盛時代。如今,一個青年人的大腦所接收到的信息和過去早已不同,而觸網年紀,還在不斷幼齡化。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此書的作者金尚,心理學碩士,「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已出版心理學類暢銷書《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深受讀者喜愛和歡迎。
  • 父輩愛吃肉:小康生活的甜蜜煩惱
    那時的把自己「不愛吃肉」掛在嘴邊的父輩們現在已經步入老年階段。父輩們人到老了開始喜歡吃肉了。現在生活好了,什麼時候想吃肉隨時都可以吃到,也沒有經濟壓力,也不像過去農村吃個肉還要趕集才能買得到。現在有條件了,他們卻老了,不適合吃肉了。但是他們還是想吃肉,這種想就是青少年時期留下的遺憾的延遲滿足。
  • 智商測試的「致命」誤差
    說到測智商(IQ),人們會想到春晚舞臺上,趙本山利用智商測試題,向範偉「營銷」一系列商品的成功案例。在現實生活中,智商測試是事關人命的大事。在美國一些地方,如果死刑犯智商測試得分低於70分,可以保命。這是智商測試對人們生活影響的一種極致體現。但這種測試的準確性,真的能承擔起如此「重任」嗎?英國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智商測試題並非那麼靠譜。
  • 各省智商排名+世界各國智商排名
    他的這一結論是否可信?又是如何得出的?幾天前,本報記者通過電子郵件對理察·林恩教授進行了獨家採訪。  經過近30年和對130個國家的IQ測試,林恩教授得到不同地區人種智商的排名。  林恩教授1977年開始進入人種智商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在信中說道,上世紀70年代,他注意到了日本的飛速發展,作為智商研究專家,他馬上想到,日本能夠有如此快的發展是否因為他們有較高的智商?
  • 數學天才們玩的數字智力題:估計會的人智商至少130+,你呢?
    例如,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據說他的智商高達320以上。眾所周知,智商達到140以上已經屬於天才級別了,可想而知高斯的智商是多麼的恐怖。當然,像陳景潤、蘇步青等著名數學家,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顯示,但他們的智商絕對不會低。
  • 當他們不必活成父輩那樣
    很明顯,相比父輩,當下年輕人的心願更具多元化,更加關注生活的樂趣。延伸到車服務領域,年輕人也表現出與父輩大不相同的偏好。在用車方面,父輩需要成為一個「全能戰士」,會查機油、補輪胎、給車打蠟,撞車後還要懂理賠規則,在修車廠有熟人,維修靠譜還要實惠。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先學會面對,才能自我癒合
    當電視劇《都挺好》成為2019年的爆款熱劇,由蘇氏父子引發的爭議中不免提到「重男輕女」、「原生家庭」這類極具討論空間,且一直難以被重視的家庭問題。其中,「原生家庭」被擺上檯面,通過網友討論,發現似乎每個人成年後所具備的性格缺陷,總能找到相對應的童年陰影。
  • 數字裝置不利兒童大腦發育 下一代人智商恐比父母更低
    )中,他語出驚人地宣稱,「數字原住民」(出生並成長於網絡流行時代的孩子)的智商比他們的父母更低。,人類的智商首次出現隔代下降的趨勢。使用數字裝置導致智商下降?,智商和認知發展就會降低。當然應該,同樣的,老師也應該使用數字科技協助教學,如果是教學所需而且有效幫助學生的話,當然可以使用數字裝置。
  • 30%兒童8歲前智商低於正常值,並非基因遺傳的鍋,真正原因挺扎心
    正常人的智商一般在90~110之間,高於110的人群說明智力比較高,同時如果智力低於90,說明智力是偏低的。執筆:喬蘇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可以擁有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但是寶寶的智商不僅和遺傳有關,還受外界環境中很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孩子在12歲以前,智力發育受周圍世界的影響非常大。
  • 法國科學家說,因為電子產品,下一代的智商將比父母更低,大家同意嗎?
    「是的,今天的少年和兒童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智商比上一代更低的世代。」他說,在網絡浪潮席捲人類世界之前,每一個新世代的人,智商總是比他們的上一代更高;但自從網絡流行還有電子產品普及之後,人類的智商首次出現隔代下降的趨勢。德斯穆格的言論引起許多關注,雖然很多人質疑他的觀點,但作為法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的研究負責人以及神經醫學領域的權威人士,德斯穆格表示他的觀點背後有堅實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