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二代在大陸:隨父輩到重慶 夢想與考驗並存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臺商勇敢地跨越臺灣海峽來到重慶投資創業。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很多臺商二代也跟隨父輩的足跡前來投資興業,續寫傳奇。重慶成了他們闖蕩的新天地。他們大多是70後、80後,是有著高學歷、高素質的臺灣創業新青年,被喻為「新臺闖」。今天,重慶晨報走近這些「新臺闖」的身邊,發現除了夢想與收穫外,他們其實也經歷著各種考驗。

  文蛤大王的兒子沙區賣小吃為省錢扛百斤重貨物擠公交

  代表人物:戴崇軒  年齡:29歲  背景:臺灣文蛤大王之子  

  1984年出生的戴崇軒,有臺灣四大名校之一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歷,父親是是臺灣的文蛤大王,供應著全臺幾乎1/3的文蛤,但小戴沒有在當地找一份高薪厚職的工作,也並沒有打算繼承家業,而是選擇了來重慶創業。 

  懷揣12萬元來渝創業  

  「老闆,我要小S愛吃的甜不辣!」「我要林志玲吃的花枝燒!」每天下午三四點鐘起,沙坪垻南開步行街的「我愛臺妹」臺灣小吃店,來點餐的學生絡繹不絕。這裡正是戴崇軒的店鋪,加上他自己,一共有3個員工。  

  「三年前和叔叔第一次來重慶考察,本地人的消費實力讓我大吃一驚,一份套餐賣25元,重慶人想都沒想就點了。」小戴說,這讓他下定了來重慶創業的決心。 

  懷揣12萬元現金,2011年3月,戴崇軒租下這個7平米的空間開店營業。不過,前半年他只賣飲料,生意很慘澹,有時每天收入只有70元。直到半年後變臉引進臺灣小吃,生意才開始好起來。  

  當時,為了節約每一分錢,戴崇軒每周坐公車去盤溪批發市場購買米、油等原料,每次要扛100斤的貨往返,也沒錢租倉庫,原料只能儲存在自己租住房家中的大冰箱裡。  

  變成無辣不歡的重慶人  

  去年,除了沙坪垻店,他還在大學城開設了另一家分店,兩家店每月營業額可達15萬元左右。「我想,自己和老一輩臺灣商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年輕敢闖。他們做事比較謹慎,而我只要看好,就會立刻行動。」戴崇軒說,目前,他在沙坪垻漢渝路、西永陳家橋附近又開了兩家新店。  

  來重慶兩年多,戴崇軒由一個滴辣不沾的臺南青年,演變成了每餐無辣不歡的臺灣重慶人。「火鍋、燒烤、串串,沙坪垻附近的店都被我吃遍了。現在我店裡的臺灣小吃,也增加了辣與不辣兩種口味。」小戴說,他還交了個重慶女朋友,準備把這裡當作第二個家。

  像我父親這樣把一家老少都帶來重慶的還真不多見

  代表人物:黃光志

  年齡:38歲

  背景:年代廚衛少東家

  重慶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每年都在吸收新鮮血液,去年新任的副會長之一,年代廚衛總經理黃光志只有38歲。

  在此之前,黃光志在臺灣一家大型外資企業做財務管理工作。而他的父親黃錦勳在重慶則更為有名,曾擔任重慶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多年,直至去年才卸任。 1993年,黃錦勳來到重慶成立了一家註冊資本2000萬元人民幣的「理想液化氣公司」,成為最早落戶重慶的臺資企業之一,隨後又創立了臺灣年代,以賣燃 氣灶起家。

  一家老少都到了重慶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越來越大的市場,讓黃錦勳感到管理上力不從心。黃光志敵不過父親的勸說,在子承父業的心理下來到了山城,「在重慶做生意的臺灣人很多,但像我父親這樣把一家老少都帶來重慶的還真不多見。」

  剛來重慶,無論是氣候、飲食習慣還是朋友圈子,對黃光志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找不到歸屬感。「但是,我告訴自己,必須要融入本地生活方式,跟本地人交朋友,才能更徹底理解他們的想法。」他說。

  作為臺商二代接班人,辛苦常常不足為外人道。黃光志笑稱,當年29歲的他,到大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託原料供應商晚點收款,因為當時年代廚衛的帳有點亂,很多經銷商的錢收不回來,公司資金出現缺口,他差點想把公司結束掉。

  重慶人看廣告決定消費

  現在,年代廚衛在計程車的椅背、重慶衛視以及移動電視上都在刊登形象廣告,一年下來的廣告花費就有數百萬元。「剛開始,父親很不理解,我幹嘛要花這麼多錢打廣告,不過,重慶的消費者真的是看廣告來決定消費的,有廣告登,他會覺得這家公司有實力,值得信任。」黃光志說。

  廣告效應開始縮短和消費者的心理距離。黃光志表示,剛來時,年代廚衛的現金流比較混亂,但現在已走上正軌,去年一年銷售額有1億多元。

  在臺灣不需要更多商業應酬 重慶人更愛在酒桌上談生意

  代表人物:彭健嘉

  年齡:36歲

  背景:臺灣熱水器鼻祖世家

  來渝之前,彭健嘉在臺灣新竹科技園區的一家IT晶片設計公司擔任工程師,薪水頗豐。被問到是當上班族幸福,還是老闆比較幸福?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上班族,因為壓力沒這麼大。

  在別人眼裡,彭健嘉有個成功的舅舅———百吉熱水器董事長李文勳,他們的家族可謂臺灣熱水器行業的鼻祖。1977年出生的他在臺灣工作了七八年後來到重慶,現在擔任百吉集團董事長助理,負責日常經營管理。

  兩地的文化差異太大了

  對彭健嘉來說,雖然現在少了臺灣白領在外漂泊的孤獨與無奈,不需要自己去租房,不需要考慮怎麼跳槽,但他內心卻仍有糾結與壓力。「剛來重慶很不適應,因為大 陸文化和臺灣差異太大了。」他舉例說,像重慶人就喜歡在酒桌上談生意,而在臺灣,自己只需要做好分內事就好了,不需要更多的商業應酬。

  不 過,彭健嘉也很能理解老一輩臺商的創業艱辛,他對記者說,既然過來了就不後悔,目前準備跟著舅舅慢慢學,積累自己在大陸的人脈關係,然後讓公司得到進一步 發展。老一輩指引了企業的前進方向,而至於傳統產業升級這條路究竟怎樣走,彭健嘉說,只有靠自己慢慢摸索,就像當年舅舅一步一步走的創業之路一樣。「我比 較喜歡用數據說話,希望在管理層面能夠建立系統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成立「小聯合國」棒球隊

  與老一輩臺商平時多 應酬不同的是,重慶新一代年輕臺商的業餘生活顯得更健康。「臺灣人都愛打棒球,來到重慶後,我們在沙坪垻也組建了一支紅螞蟻棒球隊,現在有20多人了。」 彭健嘉笑稱,這支棒球隊堪稱「小聯合國」,裡面除了幾個同樣在重慶打拼的臺灣好友外,還有重慶本地人,以及來自多明尼加、美國、日本等地的朋友。

  此外,玩微信和Facebook,也是彭健嘉的一大愛好。「看到好吃的美食,我就喜歡拍下來,用微信推薦給大家。」他說,自己曾在黃泥塝吃過地道的重慶老火鍋,還一口氣拍了好幾張照片,發給在重慶的臺灣好友看。  

相關焦點

  • 廈門臺商二代侯彥志:用杯子傳遞愛與溫暖
    大學畢業後,父親希望我能接班,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來到了大陸。」侯彥志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實踐,自己對機械行業始終無法產生興趣。待了8個月之後,他回到了臺灣。「安安穩穩接過父輩打下的江山固然誘人,但我更想自食其力。」  此後的幾年間,侯彥志在臺灣的一家科技公司上班,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節奏令他倦怠,創業的念頭時常在腦海中閃現。
  • 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
    新華社上海12月24日電 題: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新華社記者許曉青、黃揚、潘清40年改革開放歷程波瀾壯闊。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恢復交流後,「大陸投資熱」不斷升溫,臺商群體成為大陸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是受益者。
  • 雅居樂二代創業做地產 陳思銘如何撕掉父輩的標籤
    一批85後的「地產二代」站到企業舞臺的中央,他們或接過父輩手中的權杖,或別立門戶。景業名邦的執行董事兼主席陳思銘屬於後者,他掌舵下的這家公司,在2019年12月底剛剛撬開港股IPO的大門,成為最年輕、也最速成的上市房企。
  • 蔡英文出席大陸臺商活動 承諾建立一致性兩岸關係
    據臺媒消息,蔡英文8日出席大陸臺商活動晚宴時表示,臺灣經濟要再一次成功轉型,需要穩定的內外環境,兩岸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蔡英文承諾,致力「維持現狀」,建立具一致性、可持續、可預測的兩岸關係,「我說到做到」。
  • 福州籍二代臺商情注生態農業 臺灣花卉閩清開花
    立秋剛過不久,閩清縣塔莊鎮溪東村臺商施至雅的農業大棚裡,臺灣名貴花卉「金花石蒜」已經耐不住地下的寂寞破土而出,金燦燦的花束顯出一股高貴的氣息。  臺商施至雅的父親是大陸改革開放、兩岸關係改善後第一批回鄉探親和創業的臺商。前幾年父親去世後,施至雅一邊接管父親的工廠,一邊在閩清發展生態農業,引種臺灣優良品種,為家鄉農民示範有機生態農業生產技術。
  • 捷安特董事長因體育與北京結緣,作為臺商在大陸發展中受益
    上世紀90年代,受到大陸改革開放大潮吸引,臺商開始大舉西進。得知公司計劃「登陸」投資,已經對北京「情有獨鍾」的林清發主動請纓,並希望直接得到在北京的代理權。1994年,他在北京開了第一家販售捷安特自行車的門店。「剛來那些年,一到冬天,每家都買很多大白菜,路邊常看到載白菜的卡車或馬車,價格是幾分錢一斤。
  • 蔡英文當局將大陸臺商比作"螞蟻" 遭港臺媒體齊諷
    為了奮力推行其所謂擺脫對大陸經濟過度依賴的「新南向政策」,多年來在大陸紮根拼搏、勤勞打拼的臺商竟也被蔡當局比喻成了「螞蟻」。  自蔡英文上臺後,過去曾任陳水扁執政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的黃志芳便有了「新工作」,專門負責替蔡英文辦公室兜售「新南向政策」。
  • 【脫貧振興八閩行】築夢大陸「阿里山」——鄉村振興中的臺商身影
    臺品櫻花茶園的負責人、臺商謝東慶指著眼前被雨水打溼後更顯蒼翠的茶園說,「我們希望把櫻花茶園打造成兩岸最靚麗最生態的園區,也希望通過櫻花帶動鄉村旅遊,進而帶動當地的餐飲、住宿及服務業等發展,助推地方鄉村振興。」永福鎮是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的核心區,被臺商譽為「大陸阿里山」。謝東慶是最早到永福鎮投資農業的臺商之一。
  • 侯漢廷建議淘汰大陸「親綠臺商」
    然而,近些年民進黨當局的態度越來越囂張,多次挑釁大陸,因此,新黨議員侯漢廷建議「停止ECFA」!兩岸籤訂這一協議的目的,自然是為了促進兩岸之間的貿易合作,這也是大陸的初衷。可沒想到,民進黨當局上任之後,屢次挑戰大陸的權威,完全不顧同胞之情,三番兩次做出損害大陸利益的事情。對此情況,新黨議員侯漢廷近日表示,希望大陸能夠停止ECFA。確實,侯漢廷這一建議是基於客觀事實提出來的。
  • 大陸對臺灣企業和民眾而言是什麼
    前兩天,隨海峽兩岸記者海西行聯合採訪團到漳浦,聽到了這位臺灣人的傳奇故事。  李瑞河,祖籍漳浦,210多年前祖先渡海到了臺灣,開始在臺灣種茶、賣茶,到他已是第七代。1993年, 帶著東湊西借的5000萬元新臺幣,李瑞河回到漳浦,創立了「天福茗茶」。十幾年後,「天福茗茶」在大陸已有超過1000多家的連鎖門市。跟旺旺和康師傅一樣,天福也是在大陸發展壯大的企業。
  • 【地評線】臺商創業,讓「大陸阿里山」搭上致富快車
    位於漳平的永福鎮,是全國著名的花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優厚的政策扶持,吸引了不少臺商來此投資、創業,由此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因生態環境與臺灣阿里山相似,這裡也被臺商們親切地稱為「大陸阿里山」。9月21日,「脫貧振興八閩行」網評引導活動採訪團來到永福鎮,感受鄉村振興的成果。碧綠的茶樹漫山遍野,一條曲徑蜿蜒而行,小路兩旁種滿了櫻花樹……這裡是臺商謝慶東創建的臺品櫻花茶園。
  • 臺商角本清的教育情懷———訪常州市臺協會會長角本清
    從臺灣雲林縣一個普通家庭的窮孩子,到隻身赴大陸白手起家的「創客」,再到全市臺企臺商的領頭人,一路走來,角本清始終懷揣夢想,執著追求,奮力前行。  「我將來一定要比他做得更好!」  角本清,出生在臺灣雲林,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上面還有三個哥哥和三個姐姐。
  • 臺灣新聞主播竟嗆隔離臺商:要不要回去吃蝙蝠
    奇蹟中國編輯:拾遺出於人道主義的關懷,2月3日當晚第一批滯留在武漢的臺灣同胞開始搭客機離開武漢返回到臺灣,然後2月5日第二批滯留的臺胞也乘機返回臺灣,但是如果已經確診或疑似的病例仍舊留在武漢進行隔離和治療。
  • 外媒:數字原生代智商低於父輩?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日報導,法國神經科學家米歇爾·德米爾熱稱,伴隨著網際網路出生和成長的數字原生代,其智商低於父輩。全文摘編如下:「Z一代」和「千禧一代」又叫「數字土著」,他們伴隨著網際網路出生和成長,身處充滿可能性、知識和娛樂的新世界中。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問世,以及後來的平板電腦和更加輕便的筆記本電腦上市,他們對於屏幕的依賴越來越強烈。
  • 「企二代」與中國企業的未來
    另外,一代企業家長期使用的老臣子,往往在經營理念上和二代企業家大不相同,有可能使得二代企業家在接掌企業以後很難壓得住,除非二代企業家已經在企業中長期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和地位。這種第一代非家族企業高管和第二代家族領導人之間的觀念理念衝突,有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製約傳承以後企業的發展。同時,中國職業經理人市場的相對不發達,可能導致二代企業家接手以後短期之內無人可用,難以快速形成自己的「班子」。
  • 臺灣美女碩士棄高薪到大陸當農民
    中新社南寧3月21日電 題:臺灣美女碩士棄高薪到大陸當農民作者 蔣雪林 陳燕距離廣西南寧市數十公裡的武鳴縣陸斡鎮,有一座200多畝的現代化農業莊園,它是美女臺商陳燕儒打造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今年30歲的陳燕儒碩士畢業後,放棄高薪工作到大陸創業,被網友戲稱為火龍果「女神」。
  • 臺商李政宏的「復工第一天」
    臺商李政宏的「復工第一天」 2020年02月18日 08:33:00來源:新華社 作為知名臺商,董事長李政宏也以居家辦公的方式迎來了「復工第一天」。  成立於1991年的冠龍閥門,是給排水閥門、工業閥門及其自動控制系統領域的知名臺企,也是眾多積極助力抗擊疫情的大陸臺企之一。在此之前,冠龍曾向武漢雷神山、火神山醫院捐贈一批閥門,李政宏也以個人名義向武漢捐款100萬元。  復工首日,李政宏關心的不僅僅是生產,還有員工的健康防護。
  • 淮安因臺商又多了一個名頭
    說到淮安,自然被想到的就是周總理故鄉、《西遊記》誕生地、淮揚菜發源地等等。然而,近年來淮安又多了一個名頭!連續五年被評為臺商投資「極力推薦城市」!  101%服務名片熠熠生輝  101%服務是淮安的一張對外名片。
  • 慢速壘球:臺商帶來的時尚運動
    眾所周知,棒球和壘球是臺灣最風靡的體育運動,後來,為了讓普通民眾也能享受其中的樂趣,臺灣人改進了規則玩起了慢速壘球,如今,隨著臺商們來廈門打拼,慢速壘球也漸漸被廈門市民所接受。   每周天舉辦的慢壘聯賽   在臺灣,幾乎每個男生都有一個棒球夢。臺商西進大陸做生意,這項運動也寄予了他們對於故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