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臺商勇敢地跨越臺灣海峽來到重慶投資創業。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很多臺商二代也跟隨父輩的足跡前來投資興業,續寫傳奇。重慶成了他們闖蕩的新天地。他們大多是70後、80後,是有著高學歷、高素質的臺灣創業新青年,被喻為「新臺闖」。今天,重慶晨報走近這些「新臺闖」的身邊,發現除了夢想與收穫外,他們其實也經歷著各種考驗。
文蛤大王的兒子沙區賣小吃為省錢扛百斤重貨物擠公交
代表人物:戴崇軒 年齡:29歲 背景:臺灣文蛤大王之子
1984年出生的戴崇軒,有臺灣四大名校之一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歷,父親是是臺灣的文蛤大王,供應著全臺幾乎1/3的文蛤,但小戴沒有在當地找一份高薪厚職的工作,也並沒有打算繼承家業,而是選擇了來重慶創業。
懷揣12萬元來渝創業
「老闆,我要小S愛吃的甜不辣!」「我要林志玲吃的花枝燒!」每天下午三四點鐘起,沙坪垻南開步行街的「我愛臺妹」臺灣小吃店,來點餐的學生絡繹不絕。這裡正是戴崇軒的店鋪,加上他自己,一共有3個員工。
「三年前和叔叔第一次來重慶考察,本地人的消費實力讓我大吃一驚,一份套餐賣25元,重慶人想都沒想就點了。」小戴說,這讓他下定了來重慶創業的決心。
懷揣12萬元現金,2011年3月,戴崇軒租下這個7平米的空間開店營業。不過,前半年他只賣飲料,生意很慘澹,有時每天收入只有70元。直到半年後變臉引進臺灣小吃,生意才開始好起來。
當時,為了節約每一分錢,戴崇軒每周坐公車去盤溪批發市場購買米、油等原料,每次要扛100斤的貨往返,也沒錢租倉庫,原料只能儲存在自己租住房家中的大冰箱裡。
變成無辣不歡的重慶人
去年,除了沙坪垻店,他還在大學城開設了另一家分店,兩家店每月營業額可達15萬元左右。「我想,自己和老一輩臺灣商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年輕敢闖。他們做事比較謹慎,而我只要看好,就會立刻行動。」戴崇軒說,目前,他在沙坪垻漢渝路、西永陳家橋附近又開了兩家新店。
來重慶兩年多,戴崇軒由一個滴辣不沾的臺南青年,演變成了每餐無辣不歡的臺灣重慶人。「火鍋、燒烤、串串,沙坪垻附近的店都被我吃遍了。現在我店裡的臺灣小吃,也增加了辣與不辣兩種口味。」小戴說,他還交了個重慶女朋友,準備把這裡當作第二個家。
像我父親這樣把一家老少都帶來重慶的還真不多見
代表人物:黃光志
年齡:38歲
背景:年代廚衛少東家
重慶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每年都在吸收新鮮血液,去年新任的副會長之一,年代廚衛總經理黃光志只有38歲。
在此之前,黃光志在臺灣一家大型外資企業做財務管理工作。而他的父親黃錦勳在重慶則更為有名,曾擔任重慶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多年,直至去年才卸任。 1993年,黃錦勳來到重慶成立了一家註冊資本2000萬元人民幣的「理想液化氣公司」,成為最早落戶重慶的臺資企業之一,隨後又創立了臺灣年代,以賣燃 氣灶起家。
一家老少都到了重慶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越來越大的市場,讓黃錦勳感到管理上力不從心。黃光志敵不過父親的勸說,在子承父業的心理下來到了山城,「在重慶做生意的臺灣人很多,但像我父親這樣把一家老少都帶來重慶的還真不多見。」
剛來重慶,無論是氣候、飲食習慣還是朋友圈子,對黃光志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找不到歸屬感。「但是,我告訴自己,必須要融入本地生活方式,跟本地人交朋友,才能更徹底理解他們的想法。」他說。
作為臺商二代接班人,辛苦常常不足為外人道。黃光志笑稱,當年29歲的他,到大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託原料供應商晚點收款,因為當時年代廚衛的帳有點亂,很多經銷商的錢收不回來,公司資金出現缺口,他差點想把公司結束掉。
重慶人看廣告決定消費
現在,年代廚衛在計程車的椅背、重慶衛視以及移動電視上都在刊登形象廣告,一年下來的廣告花費就有數百萬元。「剛開始,父親很不理解,我幹嘛要花這麼多錢打廣告,不過,重慶的消費者真的是看廣告來決定消費的,有廣告登,他會覺得這家公司有實力,值得信任。」黃光志說。
廣告效應開始縮短和消費者的心理距離。黃光志表示,剛來時,年代廚衛的現金流比較混亂,但現在已走上正軌,去年一年銷售額有1億多元。
在臺灣不需要更多商業應酬 重慶人更愛在酒桌上談生意
代表人物:彭健嘉
年齡:36歲
背景:臺灣熱水器鼻祖世家
來渝之前,彭健嘉在臺灣新竹科技園區的一家IT晶片設計公司擔任工程師,薪水頗豐。被問到是當上班族幸福,還是老闆比較幸福?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上班族,因為壓力沒這麼大。
在別人眼裡,彭健嘉有個成功的舅舅———百吉熱水器董事長李文勳,他們的家族可謂臺灣熱水器行業的鼻祖。1977年出生的他在臺灣工作了七八年後來到重慶,現在擔任百吉集團董事長助理,負責日常經營管理。
兩地的文化差異太大了
對彭健嘉來說,雖然現在少了臺灣白領在外漂泊的孤獨與無奈,不需要自己去租房,不需要考慮怎麼跳槽,但他內心卻仍有糾結與壓力。「剛來重慶很不適應,因為大 陸文化和臺灣差異太大了。」他舉例說,像重慶人就喜歡在酒桌上談生意,而在臺灣,自己只需要做好分內事就好了,不需要更多的商業應酬。
不 過,彭健嘉也很能理解老一輩臺商的創業艱辛,他對記者說,既然過來了就不後悔,目前準備跟著舅舅慢慢學,積累自己在大陸的人脈關係,然後讓公司得到進一步 發展。老一輩指引了企業的前進方向,而至於傳統產業升級這條路究竟怎樣走,彭健嘉說,只有靠自己慢慢摸索,就像當年舅舅一步一步走的創業之路一樣。「我比 較喜歡用數據說話,希望在管理層面能夠建立系統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成立「小聯合國」棒球隊
與老一輩臺商平時多 應酬不同的是,重慶新一代年輕臺商的業餘生活顯得更健康。「臺灣人都愛打棒球,來到重慶後,我們在沙坪垻也組建了一支紅螞蟻棒球隊,現在有20多人了。」 彭健嘉笑稱,這支棒球隊堪稱「小聯合國」,裡面除了幾個同樣在重慶打拼的臺灣好友外,還有重慶本地人,以及來自多明尼加、美國、日本等地的朋友。
此外,玩微信和Facebook,也是彭健嘉的一大愛好。「看到好吃的美食,我就喜歡拍下來,用微信推薦給大家。」他說,自己曾在黃泥塝吃過地道的重慶老火鍋,還一口氣拍了好幾張照片,發給在重慶的臺灣好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