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

2020-11-25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上海12月24日電 題: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黃揚、潘清

40年改革開放歷程波瀾壯闊。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恢復交流後,「大陸投資熱」不斷升溫,臺商群體成為大陸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接踵而至的他們,帶著曾經的「寶島故事」,在黃浦江畔寫下「上海傳奇」。

「這是偉大的變革」

78歲高齡的李茂盛,在他首次「登陸」30年後的2018年,獲得了上海市的「001號」臺灣居民居住證。

在上海市郊金山區亭林鎮的「花園式工廠」裡,李茂盛向記者回憶起1988年兩岸剛剛恢復交流,他陪臺灣同行到大陸尋親訪友的情形。

「在上海老城隍廟附近,我們找到了很多年前的一間工廠。建築還在,但當時已有很多人住在裡面。」李茂盛說,改革開放之初的上海,與今天的國際化形象差距較大——老城區裡,有人要弓著腰、爬上狹窄的梯子,到閣樓裡才能睡覺;早晨,各家各戶拎出馬桶,統一清理。

1994年,他再到上海。這位聞名臺灣的「手套大王」,帶著轉型升級的手套工廠項目落戶金山區。

「我出生在臺南麻豆一個貧寒農家,從小親歷過臺灣經濟的低迷、農民的貧苦,後來又見證經濟起飛。改革開放後,到了大陸,我相信迎來的將是發展的無限可能性。現在看,我們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他認為,自己當初選擇幾乎沒有外資的金山,是和這片土地有緣。當地穩定的勞動力供給和良好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到上海金山投資的最初10年,他帶領翔茂集團將塑膠手套的年銷量從4億隻提升至46億隻,將企業打造成為全球名列前茅的專業手套生產廠商之一。

在轉型升級方面,李茂盛也敢為人先——從手套代工,到種植盆景苗木,從研發改善汽車尾氣的石化添加劑,到辦駕校,再到拓展大健康領域業務,不斷創新,踏準時代節拍。

談及改革開放,他情不自禁讚嘆這是「偉大的變革」,「不僅提高了大陸同胞的生活水平,還給了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的機會,而且造福了整個世界。」

「一切都讓人熱血沸騰」

「一切都讓人熱血沸騰。」上世紀80年代末,張秀琬第一次來到大陸,就敏銳地嗅到商機。她從香港九龍坐火車到廣州,與同學一路旅行經過桂林、北京、南京、無錫、蘇州、上海等地。

看到當時大城市商場裡的物資都比較單一,城市居民多起來,交通也很擁擠,她堅信,單是飲食這一塊,市場需求就特別大。於是,她託人找到復旦大學青年學者團隊,做了2000多份市場問卷調查。

這些問卷被臺北相關分析機構解讀為「進大陸時機未成熟,還要等五年」,但張秀琬等不及了。1992年初,她毅然闖蕩上海灘。

「快快快!行動要快!」1993年,按照每半個月推進一步的節奏,張秀琬與上海市虹口區一家集體企業合作,在四川北路開設門店,在通州路開辦食品工廠。就這樣,元祖食品在大陸落地生根,流水線上生產的第一批產品是兩岸消費者都青睞的糯米糰(臺灣稱麻糬)。

上海創業初期,張秀琬騎過自行車,擠過公交車,一日三餐顧不上講究。她最初的設想是在上海快速開出50家門店。

如今,元祖在大陸已有近600家門店。2016年12月28日,上海元祖夢果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從臺商二代到臺協會長

上世紀90年代初,初出茅廬的財稅專業大學畢業生李政宏不曾想到,家族的閥門事業剛到上海試水,父親就積勞成疾突然去世。他很快「改行」,接掌上海冠龍閥門機械有限公司。

李政宏原計劃到歐美找份安逸工作,作為臺商二代可以享清福,但闖蕩大陸的挑戰已然落在這個書生肩頭。

進入大陸市場前,李政宏的父親李明冠在臺灣高雄創辦的明冠造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已有25年的閥門製造歷史。改革開放後,李明冠看中大陸出口加工業,大膽「西進創業」,在上海嘉定創建了上海冠龍閥門機械有限公司。

1995年以前,冠龍的產品全部外銷,主要出口美、歐和東南亞。大陸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興起,給了冠龍新機遇。

「大陸市場實在太大了,機遇要靠臺商自己把握。」李政宏說,市場方向必須更新,要進軍大陸重大設施項目。

20多年間,冠龍閥門在大陸的業績不斷成長,如今總體業績是初創時期的400倍。在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三峽工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項目中,都有這家臺企的身影。

近年來李政宏擔任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帶領臺商拓展轉型升級的新路徑。在滬上臺商中,冠龍率先赴西部發展,並跟隨大陸多家著名工程公司在「一帶一路」沿線基礎工程及其承包項目中挖掘商機。

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至今,上海累計批准臺商投資企業近1.3萬家,吸引合同臺資逾400億美元。臺企累計在滬設立地區型、投資型和研髮型總部72個,金融機構43家。

相關焦點

  • 臺灣同胞參與改革開放 推進祖國統一
    本報記者  汪靈犀(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   新華社上海12月24日電 題: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 改革開放四十年 | 浦東28年成長記
    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上海以平均每兩年一座大橋的速度,相繼建造了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奉浦大橋、徐浦大橋、盧浦大橋等。現在,擁有20餘座隧橋互通,浦東與浦西早已融為一體。浦東,從被嘲笑的「鄉下人」,到上海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排頭兵。作為浦東開發開放的見證者,魏師傅一談起這些過往,臉上堆滿笑意。
  • 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
    編者按:著名出版人、國務院參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樊希安以親歷親炙者身份,全面、客觀、翔實地記載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至2014年改革和發展的事跡,其中包括大三聯聯盟的形成、京滬港聯手共慶三聯八十華誕、三聯國際公司創立等涉及大三聯格局形成的重要事件,以及京三聯自身實施的一系列改革
  • 上海熱·颱風眼
    「大陸的高鐵現在非常方便,但我們原來買火車票只能線下在窗口排隊購買,因為網上購票需要18位的身份證號,而我們的臺胞證只有8位,卡在了證件號上。在網絡發達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反倒有些原始。」上海市臺協副會長蔡世明介紹,以往臺胞在購買火車票、飛機票,或是辦理銀行業務等方面,都並不是很方便,有了臺灣居民居住證,他們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出行將便利許多,「感覺更加融入上海了!」
  • 山西借力上海智庫推進國企改革:「滬上新知」吹進黃土高坡
    山西借力上海智庫推進國企改革。 李新鎖 攝中新網太原9月15日電 (記者 李新鎖)在構架起國資國企改革的框架之後,地處內陸的山西引入上海、深圳等沿海地區行業智庫,持續推動改革。9月15日,山西、上海兩地國資運營研究院籤署合作協議,上海國資運營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被引入山西。
  • 我的改革開放詞典:經濟篇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或許,你是改革大潮的親歷者;或許,你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又或許,你出生長大在新世紀,是改革開放成就的享有者。無論你是誰,對於改革開放40年間發生在家庭內外的各種變化,一定都有切身的感受。
  • 在滬美國人:「上海已成為我基因的一部分」
    月13日電(記者翟翔、張建松)由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主編的《在上海的美國人》(第三卷)新書分享會日前在黃浦江畔的建投書局舉行,四位在滬生活多年的美國嘉賓侃侃而談,分享他們在上海創業、紮根的心路歷程。 作為主講嘉賓,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白德能、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瑞達、麥肯錫公司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華強森、上海眾環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史文生代表在滬美國人,表達了希望中美加強友好合作、共築共贏未來的願景。「這些在滬美國人的經歷生動準確地反映了中美關係的全貌。」
  • 葉永烈留給世人的最後一篇長文:我創作「上海三部曲」
    經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上海三部曲」。這三部長篇小說,並無故事上的聯繫,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上海。第一部《東方華爾街》,45 萬字,於 2016 年 4 月出版,寫當年「冒險家」的後代從美國重返今日改革開放的上海所發生的傳奇故事;第二部《海峽柔情》,45 萬字,於 2017 年 5 月出版,是上海、臺北雙城記,寫「海峽兩岸一家親」的故事;第三部《邂逅美麗》,也是 45 萬字,於 2018 年 3 月出版,是上海、溫州雙城記,寫民國時期動蕩歲月的青春故事。
  • 上海改革開放40年|葉龍蜚:「一個圖章」機構設立始末
    【編者按】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成就了今天的上海,1990年代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從負擔沉重的全國「後衛」,一躍變「前鋒」,實現大變樣。浦東開發的高樓大廈背後,張江、金橋、外高橋開發的規劃政策背後,開發開放的高速進展背後,有著怎樣的大膽嘗試、奮力進取的故事。
  • 而立浦東,勇立潮頭再出發:紀錄片《不動搖——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浦東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書寫下無數傳奇。近日,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製作的紀錄片《不動搖——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即將播出。
  •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相約改革開放...
    《歌聲激蕩40年金曲盛典》以40年中國音樂的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時間節點為線索,通過展現改革開放不同時期的音樂風貌。藉助那些在人們口頭傳唱、心頭縈繞的旋律,盛典再現不同時期中國音樂演進的特色風貌,展現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用幾十年的事時間走過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歷程,實現從落後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的歷史性跨越,展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 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親歷者揭秘「傳奇故事」
    關於中國科學家如何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突破原子彈的經歷,外界流傳著不少似是而非的故事,兩彈元勳鄧稼先率「二十八星宿」攻關就是其中之一。 真的有「二十八星宿」嗎?
  • 上海社科院研討「改革開放四十年:理論、實踐與未來挑戰」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的原創性理論——實踐與未來挑戰」學術研討會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2018年9月29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文化縱橫》雜誌社、《社會科學報》、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共同承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的原創性理論——實踐與未來挑戰」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淮海中路總部召開
  • 《雪花秘扇》滬上亮相 話題不離"傳奇女人"鄧文迪
    昨天下午,製片人鄧文迪(右二)攜影片導演王穎(右三)、主演李冰冰(左三)、全智賢(左二)、鄔君梅(右一)、胡晴雲(左一)現身《雪花秘扇》新聞發布會   神秘的「女書」配上特殊的「老同」,由上影集團出品的情感大片《雪花秘扇》在本屆上海電影節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傳媒巨擘默多克攜妻子鄧文迪亮相開幕式紅毯,並表示很高興跟老婆一起來滬宣傳由她擔任製片的電影。
  • 捷安特董事長因體育與北京結緣,作為臺商在大陸發展中受益
    至今,林清發仍珍藏著當年大陸民航班機上贈送旅客的檀香扇。「我一開始就喜歡上了北京,這裡文化底蘊深厚,人也很豪爽。」他說。上世紀90年代,受到大陸改革開放大潮吸引,臺商開始大舉西進。得知公司計劃「登陸」投資,已經對北京「情有獨鍾」的林清發主動請纓,並希望直接得到在北京的代理權。
  • 人民日報重磅文章紀念改革開放40年: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
    談起改革,一位多次參與黨的改革決議起草工作的學者伸出三個指頭:「我一輩子搞改革,說來說去三句話: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讓人民共享。」(三)「時光有我,中國有我」。改革開放如同一聲驚雷,匯聚起改變中國的力量,催生億萬中國人民大踏步追上時代的激情,「我們憋著一肚子勁,要打翻身仗的勁,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一個「萬物生輝」的時代迎面而來。
  • 上海:「改革先鋒」講述奮鬥故事激勵青年勇於追夢
    5日下午,「改革先鋒進校園」上海專場活動在復旦大學舉行。於漪、包起帆兩位「改革先鋒」結合各自的奮鬥故事,向師生講述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激勵廣大青年建功立業新時代。於漪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語文教師。數十年來,她堅持教文育人,弘揚人文,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她著述數百萬字,為全國基礎教育改革作出突出貢獻;她傾心培養三代特級教師,如今依然是新時代教師的領路人……「從輕視教育、輕視知識、輕視人才,到鮮明地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改革開放把我國教育事業帶進了春天,才有了後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於漪說。
  • 上海人的腔調都藏在這些老字號裡,它們的傳奇故事,「檔案春秋」講...
    今天,讓我們翻開檔案,一起來重溫這些「國潮老字號」的傳奇往事,以及一個個金字招牌背後的匠心、堅守與傳承.....部分上海老字號商標光明冷飲很快又將迎來夏天,也到了可以愉快吃冷飲的時節。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獨特的夏日記憶,而「光明牌」冷飲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已成為我們夏日回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 這是滬港澳臺85位藝術家的「上海藝術時間」
    昨天,「日月同輝 華夏共美——2020滬港澳臺繪畫聯展」在劉海粟美術館開幕。「日月同輝,華夏共美」是此次聯展的主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藝術家們通過自己的視角刻畫了奮鬥在疫情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故事,詮釋了人性的光芒以及對生命的尊重。
  • 上海-臺北往返機票售罄 無票臺商今有望得到答覆
    專題:臺商春節包機    點擊進入留言版  東方網1月24日消息:上海臺商春節包機保障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民航華東管理局局長夏興華昨晚告訴記者,目前東航上航的飛臺包機機票已所剩無幾,回程機票也剩餘不多,但很多臺商目前仍然持幣等著購買包機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