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親歷者揭秘「傳奇故事」

2020-12-01 騰訊網

作者 | 鄭悅萍 吳明靜

編者按

10月16日是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紀念日。56年前,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

關於中國科學家如何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突破原子彈的經歷,外界流傳著不少似是而非的故事,兩彈元勳鄧稼先率「二十八星宿」攻關就是其中之一。

真的有「二十八星宿」嗎?為還原原子彈突破背後的歷史細節,胡思得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小組搜集各種公開資料,並開展了多次口述訪談與資料採集……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時刻是永恆的,這一成就是永遠值得紀念的。

關於中國科學家如何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突破原子彈的經歷,外界流傳著不少似是而非的故事,兩彈元勳鄧稼先率「二十八星宿」(我國古代天文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星座體系和星官名)攻關就是其中之一。

胡思得院士是當年第一批分配到核武器研究所的大學生,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突破和工程設計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也是與鄧稼先共事20多年的親密戰友。

他是所謂的「二十八星宿」之一嗎?為還原原子彈突破背後的歷史細節,胡思得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小組(以下簡稱採集小組)搜集各種公開資料,並開展了多次口述訪談與資料採集,以了解和呈現完整、準確、生動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在崇尚「真實性是新聞的核心價值」的記者眼中,原子彈突破史因神秘而具備獨特的魅力。

早期對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公開新聞報導並不多,1986年鄧稼先去世前幾個月,中央決定對鄧稼先公開解密,新華社高級記者顧邁男曾多次訪談鄧稼先,寫出了對鄧稼先的第一篇長篇通訊。

多年後,顧邁男將這段經歷整理成《突破「禁區」採訪鄧稼先》一文,回顧了她採訪了解的鄧稼先和年輕的大學生們自力更生突破原子彈的感人事跡,其中首次出現「二十八星宿」的提法。

這個故事一經刊發,立即被多方引用,甚至多家國家級媒體也多有提及。

顧邁男在《突破「禁區」採訪鄧稼先》中如是提及「二十八星宿」:

「李覺回憶說,1958年六七月份,鄧稼先來到了核武器研究所,所領導讓他立即到北京的各大專院校物色人才。於是鄧稼先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學院挑選了28位大學生,也就是後來人稱的『二十八星宿』,這些人成為九局的第一批青年骨幹……有一次李覺從青海回來向部裡匯報工作,正碰上鄧稼先給新來的大學生們講物理知識。李覺問他傳授的是哪方面的知識,鄧稼先告訴他說,新來的28位大學生都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學院的尖子生,但都沒有學過核物理專業,更沒有學過如何研製原子彈,因此特地組織他們學習有關知識。」

文中的核武器研究所即早期的北京第九研究所(以下簡稱九所)。

1958年1月,原第二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二機部)九局成立,同年7月,開始籌建九所,負責人是李覺。

最早調入九所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是來自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的鄧稼先、王貽仁、陳小達及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何桂蓮。1958年底組成一室(理論部前身),鄧稼先任室主任,何桂蓮任書記兼副主任。

「二十八星宿」的提法引起了採集小組的注意,2019年4月,採集小組訪談當年的知情者,這些知情者們均對此提法持不同意見。

1959年春,九所一室年輕人從17號工地返迴路過櫻桃溝合影(左起趙明治、竺家亨,後排左起胡思得、周澤良、王貽仁、陳德林、蔡蔚、孫清和)

就「二十八星宿」這個提法,採集小組向1958年第一批入所的胡思得、竺家亨進行了求證。

竺家亨先生憑記憶列出了一份早期一室成員名單。竺家亨本人在九所工作50多年,從沒有聽說過「二十八星宿」的說法。

竺家亨提供、胡思得確認的九所建所初期人員名單

他猜測認為,文章裡提到的28名大學生,可能是1958年、1959年來所的26名大學生和年輕科研人員,再拼湊上王貽仁、陳小達。他覺得這一點恰恰體現了外界對核武器研究隊伍的不了解,建議我們繼續考證。

隨後,採集小組帶著這份名單向胡思得院士求證。胡思得肯定了竺家亨開列名單的準確,也告知我們從沒聽過「二十八星宿」的說法。

他還從親歷者的角度對顧文中的描述產生了質疑,認為某些說法是不恰當的。

其一,胡思得對文章反映的選聘人員方式存疑。當時九所下屬於二機部,選聘人員較合理的途徑應該是鄧稼先通過二機部進行篩選,再由二機部從全國各大學調人。

胡思得本人是1958年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分配到二機部的。他至今還清晰地記得,9月29日,他和同學蔡蔚到位於北京三裡河的二機部大樓報到,報到後就幸運地參加了國慶節群眾大遊行。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的竺家亨比胡思得早報到幾天,他們二人是高中同學。

報到後的一段時間,二機部領導沒有急於給他們這些大學生安排工作。九所是做什麼的、他們要從事什麼具體工作,都是未知。直到10月下旬,胡思得才接到通知,到一室向鄧稼先報到。

由此可見,「所領導讓鄧稼先到北京的各大專院校物色人才」的說法可信度低,26位大學生也絕不都來自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學院三所高校。

其二,原子彈研製是集中集體智慧、協同攻關的事業。

為原子彈理論突破作出貢獻的,不僅有鄧稼先與大學畢業生,還有外調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計算員等,單論部分科研人員的作用並不符合史實。

1959年6月,蘇聯毀約後,中國決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研製原子彈。在從全國各高校選聘優秀畢業大學生的同時,一批優秀的科技人員放下自己的科研工作,毅然調整研究方向,陸續集中到攻堅克難的旗幟下。

這些大專家有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懷、陳能寬等,他們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突破及後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了大專家與大學生,為了計算需要,還引進了一批中學畢業生做計算員。

當時使用的計算機是手搖式的計算機,和後面研發的電子計算機比起來,十分簡陋,操作起來也很繁瑣。這些計算員多為女性,她們的職責就是做科研輔助工作。

根據檔案記載,1959年12月,一室下設四個大組,分別為數學組、狀態方程和力學組、中子物理組、計算組。計算組內又設置了由計算員等科輔人員組成的小組。

1960年,原子彈總體流體力學計算開始,為驗證蘇聯專家提供的一個原子彈教學模型關鍵參數,科研人員用特徵線法進行了九次突擊計算,史稱「九次計算」。

「九次計算」堪稱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突破的標誌性歷史事件,顧邁男在文中也描述了這一事件:「有一次,為了把一個問題弄清楚,他帶領幾十個年輕人日夜三班倒,用4臺手搖計算機連續算了9次。」

大型油畫《當代英雄》再現了「九次計算」的歷史場景(前排左起周毓麟、鄧稼先、彭桓武、周光召、程開甲、朱光亞、郭永懷、秦元勳,左1、2、3後的三名人物代表著包括胡思得、傅櫻在內的眾多年輕人)

一開始,力學組和數學組的同志是計算的主力。

胡思得和力學組的傅櫻在後來的訪談中都有提及:計算工作開始時,主力是力學組成員傅櫻、朱建士、孫清和,數學組成員杜明笙、周澤良、朱子楠,以及計算員耿滬男、汪月娣、黃帥華、李安寶,最初使用的是手搖計算機,後來改用四臺半自動計算機。

傅櫻回憶說:「為了保證計算正確,我們還採用兩人對算的做法,因此一次就要算出五萬個數據……儘管如此,大家卻懂得要想得到一點結果,必須腳踏實地地幹。眼睛熬紅了,人累瘦了,也毫不在乎。為了共同的目標,齊心合力地奮戰。」

後來,由於計算工作量實在太大,領導便臨時抽調了中子物理組的竺家亨等一批人,會同力學組、數學組和計算員,組成三班,八小時一輪換,一班計算、一班分析、一班休息,日夜不停。

每一次計算的結果以及暴露出來的問題,都及時拿到學術交流會上討論。

胡思得、竺家亨和傅櫻始終記得討論的場景:專家與專家、專家與大學生之間的辯論經常進行得很激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這是九所的學術民主傳統,有老一輩專家引導,剛畢業的大學生也膽大發言,自然形成了暢所欲言、教學相長、十分有利於鼓勵創新的學術氣氛。

最終,1961年夏,從蘇聯回國的周光召以最大功原理推翻了蘇聯專家提供的數據,結束了這場長達幾個月的爭論。

「九次計算」的過程與結果,為理解原子彈反應過程、掌握武器內爆重要規律奠定了堅實基礎。參與計算的年輕科研人員得到了鍛鍊,養成了吃苦耐勞、永不言棄的奮鬥精神。

最重要的是,通過「九次計算」堅定了中國人獨立自主研製原子彈的信心。在計算過程中體現出的大力協同、民主科學的學術作風也因此成為「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胡思得多次謙虛地表示,自己非常幸運,大學畢業後來到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于敏、黃祖洽等人身邊工作,大科學家的指導對自己成長很有幫助。

他始終對這些大師的教誨與關心抱以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採集過程中每每回憶到這一段群星璀璨的歷史時總是感慨不已,充滿自豪。

在採集中,我們不止一次深刻認識到,對史料的引用和研究,「孤證不取,偏難蓋全」。追溯歷史,應首選最接近歷史事實的原始記錄,以及親歷者的口述資料。

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走過光輝60年,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傾注了中國幾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心血,其中的代際傳承十分清晰,胡思得院士的成長經歷足為典型例證,他和他的師友們匯聚成了壯麗的星辰大海。

他們這一批承上啟下的親歷者的記憶仍然鮮活,他們的口述訪談以及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能佐證史料的準確性,豐富歷史細節,這一點對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探索思考國防高科技發展規律,顯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而支持我們不倦地索求這些微末細節的緣由,蓋因我們身處浩瀚,我們是仰望者,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

前輩有前輩的自豪與滿足,我們有我們的信念與決心——有萬千星輝指引,自豐碑處再出發,前方是擴展無垠、值得期許的未來。

原標題《沒有「二十八星宿」,只有星辰大海——從糾謬原子彈理論突破中一則故事說起》

編輯 | 宗華

排版 | 華園

不想錯過科學網的推送?

方法如下

喜歡本文?點讚 + 在看 支持一下!

相關焦點

  • 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
    【今天,#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V5]】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荒漠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東方巨響」震驚了世界。這一成就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為了這一天,大批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艱苦努力,一起向他們致敬!
  • 今天,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
    【今天,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荒漠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東方巨響」震驚了世界。這一成就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為了這一天,大批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艱苦努力,一起向他們致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中國首顆原子彈成功爆炸56周年,但面對這名字,我眼中滿含淚水
    文|米君,專欄原創作者、自由撰稿人未經授權請勿複製粘貼和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一聲巨響響徹在祖國遙遠的沙漠裡,萬米高的蘑菇雲騰空升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聲「東方巨響」震驚世界,震碎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
  • 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55周年 致敬兩彈一星元勳
    1964年10月16日,55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從此不用再懼怕核武這個紙老虎的威脅。(源/人民網)正在熱映的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就講述了一個關於原子彈科研人員的故事——張譯飾演的原子彈研究人員高遠悄無聲息告別家人、朋友、戀人,隱瞞身份去了遙遠的地方從事科研工作。
  • 成功爆炸首顆原子彈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在西部地區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成功地實現了第一次核實驗。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內情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時,我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中國人終於邁進了原子核時代。   四十年前的那天,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祖國大地,巨龍騰飛,震動了整個國際朝野。但是,原子彈的爆炸成功,談何容易。
  • "兩彈一星"親歷者:爆炸當天才知是原子彈(圖)
    原標題:"兩彈一星"親歷者:只穿白大褂鑽"蘑菇雲"驚險取樣 >   本期協辦   徐州市檔案館 泉山區檔案館   本期撰稿人   江蘇省檔案局 楊益群 蔡紅   徐州市檔案局 陸江 劉亞青   泉山區檔案局 董玉梅 夏婷   揚子晚報 陳婧   鳴謝   徐州市泉山區王陵街道辦事處 王團結   1964年10月16日,整整50年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揭秘為原子彈造窩的感人故事!電影《絕密工程》映前觀摩會10月16日...
    (56年前的這一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56年後的這一天,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在同一時間點,電影《絕密工程》向觀摩嘉賓揭秘10萬工程兵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為原子彈造窩的故事。  56年前的這一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56年後的這一天,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在同一時間點,電影《絕密工程》向觀摩嘉賓揭秘10萬工程兵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為原子彈造窩的故事。
  • 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美國有何反應?把監聽設備安裝到喜馬拉雅山
    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發號外,頭版標題是:加強國防建設的重大成就,對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貢獻,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的消息很快傳遍全球,出現了很多聲音。當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在關注美國政府的反應,那麼美國方面究竟如何看待中國首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呢?美國政府沒有想像中的驚訝,因為他們早在1960年底已經確認中國核計劃的存在。當然美國政府還是有所反應,比如總統詹森的講話就刊登在《紐約時報》上。詹森告訴美國人及盟友「不必要擔心,目前還不會出現戰爭,一切都在掌控當中。」
  • 《現代物理知識》出版專刊紀念我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周年
    為了弘揚老一輩科學技術人員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精神,《現代物理知識》雜誌於8月30日出版《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五十周年專刊》。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現代科學事業的巨大成就,更是國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誌。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五十五周年,請歷史記住他們!
    1964年10 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明天就是其五十五周年紀念日。從1960年我國第一枚自主研製的飛彈成功發射;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到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 工程師憶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現場:黃沙已變成綠色
    怎樣測出我國首顆原子彈的當量?真實的爆炸場面是什麼樣?當天的慶功宴吃的是什麼?歲月蹉跎,往事難忘。原大連鋼廠高級工程師奚乃林就親身經歷了這一切。本周三,本報記者採訪了奚乃林。  文本報記者 劉愛軍  圖由受訪者提供  8334部隊在哪裡?
  • 中國原子彈成功爆炸後,「應該給赫魯雪夫發一個一噸重的大勳章」
    1959年10月1日,赫魯雪夫應邀參加了中國建國十周年大慶,但就在天安門城樓休息室,與中方積怨漸深的這位蘇共第一書記,竟採取突然襲擊方式,對毛澤東說:「關於蘇聯協助中國生產原子彈的事,我們是不是把專家撤回去?」
  • 第一個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在西部地區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這是中國人民在加強國防力量,反對美帝國主義核訛詐和核威脅政策的鬥爭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1955年初,中國開始創建核工業。當時,毛主席說: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期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這次核試驗的成功,是中國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它標誌著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首顆原子彈建設者:因輻射 50歲時牙齒已掉光(圖)
    首顆原子彈建設者:因輻射 50歲時牙齒已掉光(圖) 2014-10-17 15:13:10   董殿舉(中)和其他歷史功臣們佩戴勳章,慶祝原子彈爆炸
  • 星星們組團參加電影《絕密工程》映前觀摩會 紀念中國原子彈爆炸...
    (2020年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電影《絕密工程》映前觀摩會在湖南省音樂廳緩緩拉開帷幕,向觀摩嘉賓揭秘了10萬工程兵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為原子彈造窩的感人故事。)圖片均由通訊員提供)  星辰在線10月16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吳活濟)56年前的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中國羅布泊一聲巨響,一團蘑菇雲騰空升起,震驚世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從此中國有了大國地位。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世界各國都有哪些反應?
    過了幾天,他獲悉中國成功試爆了原子彈,這才恍然大悟。 若干年後,這個故事通過中國駐德大使館傳到了錢學森耳朵裡,又通過他兒子錢永剛講給媒體記者,從而公開流傳。
  • 聲震九天——紀念我國原子彈爆炸50周年(組圖)
    或許,原子彈爆炸50周年,最該被紀念的不是驚天動地的事件本身,而是這個事件背後,無數個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如果把剛剛建立的中國比喻成一個一窮二白的屌絲,或許也並不算過分。   四處凋敝、百廢待興、內憂外患、腰板不硬,新中國的一切都剛剛起步。那邊美國的核大棒隨便一揮,這邊的我們也就只能忍氣吞聲。這樣的日子,著實不怎麼好過。而中國這個屌絲想要挺直腰板,幫助他華麗逆襲的工具,就是後來在羅布泊爆炸的那顆原子彈。
  • 親歷者揭秘:中國造第一顆原子彈有多難?高能炸藥竟是用鐵鍋熬的...
    「這是存放原子彈最小部件的『匣』。」上鋼新村街道「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裡,89歲的陶瑞濱指著眼前這個不起眼的木匣子對記者說。木匣子外方內圓,像個普通的筆筒。誰也想不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中子源曾躺在裡面。作為引起裂變反應的「扳機」,中子源雖然只有桌球大小,但對原子彈至關重要。
  • 揭秘中國原子彈製造歷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為何叫「邱小姐」?
    一將功成萬骨枯,原子彈的建造又何嘗不是那樣呢?每一個參與原子彈建造的人大概都不會忘記1964年10月14日這個日子,這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日子。 那天羅布泊的天氣剛開始並不太好,雲層太低從而使能見度不理想。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開幕,這裡有1:1的原子彈模型
    今天上午,「禮讚共和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在中國科技館短期展廳正式開幕。從中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世界首顆連通地球與月背通訊的中繼衛星「鵲橋」;從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到「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從「復興號」高鐵到中國芯「龍芯」……43件(套)展品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史詩中,科技創新這一盪氣迴腸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