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 15:13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參與互動(0)董殿舉(中)和其他歷史功臣們佩戴勳章,慶祝原子彈爆炸50周年。
16日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50周年。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年過去了,當年在青海金銀灘原子城為兩彈一星事業奉獻青春的建設者們,如今分散全國各地,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在合肥,就生活著500多名來自核工業部原國營221廠的退休職工。他們居住在三裡庵街道西園新村、五裡墩街道團安村小區等地。15日,記者走近這些古稀之年的歷史功臣們,聽他們訴說那段神秘艱辛而又激情燃燒的歲月。(據新華社10月15日電)
苦中作樂堅守神聖使命
1958年底,年僅17歲的董殿舉從部隊轉業,來到青海原子城。在國營221廠兩彈研究基地紮根34年。「剛來時,這裡是一片荒草灘,野草比成人高,風沙刮過眼睛都睜不開。」董老清楚記得,他是第一批到達的。很快,國營221廠吸引了來自全國眾多高校及國防方面的人才。
由於基地海拔高,過完8月就要穿棉衣,冬天最低氣溫可達-40℃。首批到達的職工只能睡牛羊圈,吃青稞面,喝水要去十幾公裡外的河溝挑。「不少人有高原反應,出現浮腫。」由於空氣稀薄條件惡劣,他們生了孩子無法帶在身邊撫養,只能放在老家讓老人照顧。
就這樣,董老他們苦中作樂。糧食不夠,自己開荒種地,挑易成活的土豆、油菜種。實在不行就挖野菜、野蘿蔔、蕨菜充飢。好在那時年輕,就這樣一直堅持著。
因為輻射,50歲時牙齒已掉光了
青海金銀灘,這個如今牛羊成群的美麗草原曾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基地。今年76歲的王遂德老人說,他從部隊抽調進廠,從事核裝配工作。「每個車間都是分開的,有的生產零部件,有的負責組裝。」回憶當年生活,王老有些激動。「說出來你也許不信,直到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們從電視屏幕上看到實況轉播,才知道自己從事的竟然是偉大的兩彈一星事業。」老人說,當年的保密工作要求非常嚴格,大家都牢記在心。
任鐵告訴記者,當年他從事核試驗爆炸後的場地清理工作。因為輻射,50歲時他的牙齒已全部掉光了。不過,當他們手捧著原子彈爆炸、氫彈爆炸紀念的勳章時,臉上洋溢著幸福自豪的笑容。
董志勇從事運輸核材料工作。當年,廠裡運來唯一一臺起重機,首次就由他操作。「吊運核材料非常危險,不能有震動摩擦。」董志勇老人回憶說,運送雷管和炸藥的車輛只能保持在時速10公裡,前後都有警衛車開道。「速度要特別穩,稍微顛簸就可能引發爆炸。」
如今,國營221廠原址成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取名西海鎮。上世紀80年代,國家撤銷了一部分軍工企業,其中包括青海原子城國營221廠。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這些退休老人們被安置分流,在河北、山東、青海、安徽安起了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