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原子彈「功勳工人」吃不起抗癌藥!政府部門介入

2020-12-06 花辰月夕102211

原子彈「功勳工人」吃不起抗癌藥的消息牽動許多人的心,目前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益組織已介入援助。

原子彈「功勳工人」吃不起抗癌藥

曾參與中國十次原子彈試驗的工人原公浦,七年前查出罹患前列腺癌晚期,加上眼疾和其他慢性病史,多年來昂貴的醫藥費使他生活陷入困境。

據新民晚報報導,今年85歲的原公浦告訴記者,近年來為了控制前列腺癌病情的惡化,他需要長期服用抗癌藥。一種美國進口的抗癌藥沒進醫保前需要3.5萬元一瓶,相當於一個月的用量,現在進醫保後是1.5萬一瓶,自費部分約6000多元;中國仿製藥還沒上市,只在試用階段,自己的試藥期已滿,無法再免費試藥。所以目前只能吃3200元一瓶的印度仿製藥,這個錢是自費的。

原公浦服用的國產試驗藥。

兩個版本的印度仿製藥。

除了抗癌藥,原先生表示自己眼睛和腎臟等也有疾病,他在上海沒有大病醫保, 退休工資4260元,老伴3000多元。老兩口目前每個月將近8000元退休工資顯得捉襟見肘。即便加上每年數千元的各種補助在內,除去正常生活開銷外,能夠用於看病的部分非常有限。

據報導,原子彈「功勳工人」吃不起抗癌藥的消息牽動許多人的心,目前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益組織已介入援助。

4月24日下午,記者在原公浦家中了解到,上海閔行區梅隴鎮政府正在研究解決85歲「功勳工人」的用藥困難。

梅隴鎮社發辦主任馬飛說,他們已開始梳理民政、社區、黨建、慈善等多個條線的政策,將通過綜合施策幫助原公浦。

「我們願意負責他每個月的抗癌藥費用。」24日晚,上海市百將公益基金會會長潘振秋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該基金會了解原公浦的情況後,願意承擔原公浦使用進口抗癌藥的6000多元自費部分,將會與原公浦見面商談。

4月25日中午,原公浦二女兒向記者證實,上述公益基金負責人在25日上午前來拜訪,原公浦向對方表達了謝意,不過,他暫時還沒有決定是否接受這份援助,具體方案還在商談。

中國首顆原子彈的核心部件在他的手中誕生

原公浦與妻子居住在一處較為簡陋的房子裡。

他還珍藏著自己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相關的各種照片、媒體報導以及相關的出版刊物等資料。介紹起這些物品,他頗為自豪,投入的神情就好像自己從未離開過當年奮鬥的戈壁灘。

「我姓原,原子彈的原,這註定我跟原子彈有緣分。」原公浦把自己的命運和中國原子彈事業綁在一起。

他曾是上海的一位普通工人,身負機密使命來到戈壁荒灘,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核心部件鈾球在他的手中誕生。因加工的最後關鍵三刀,又被稱為「原三刀」。↓↓↓

關鍵的核心部件鈾球,應由最出色的車工來加工完成。在眾多的優秀車工技術選拔中,6級車工的原公浦技高一籌。於是,主刀加工的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為此,他承受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這是一項「看不見的刀山火海」,不僅要確保鈾球質量達標,還要避免產生中子輻射的臨界事故,打磨鈾球的過程中,會受到中子輻射的影響,原公浦不得不穿上厚重的防護服,但加工標準不變,加工鈾球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那些日子裡,原公浦每天用同樣大小的鋼球練兵,最後能達到一刀吃進去,不用看就知道削下了多少。

回想起當年加工鈾球的最後三刀,原公浦記憶猶新。

車一刀,停下來量一下尺寸,然後進行第二刀,再停下來仔細測量。車完最後一刀,原公浦長長地鬆了一口氣,癱坐在了椅子上,此時已是1964年5月1日凌晨。檢查員報告:核心部件的精確度及尺寸等各項數據全部達到設計指標。原公浦和他的同事們,用普通的工具機,加工出高精度的產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從此,原公浦便有了「原三刀」的雅號。

原公浦當年的工作照。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傳來驚天動地的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到這時為止,原公浦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曾稱他為「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

「夫人是被我騙去大西北的」

原公浦15歲時從山東老家來到上海學徒,1956年,原公浦所在的工具廠合併到上海汽車底盤廠。原公浦入了黨,擔任了團總支書記。一年後,他認識了比他小5歲的上海姑娘郭福妹。

1959年4月23日,原公浦和郭福妹結婚了。三個月後,原公浦決定去大西北工作。原公浦全身心撲在了學習、工作中,連每年一次的探親假都放棄了。再見郭福妹已是兩年半後。

原公浦和郭福妹合影。

原公浦具體做些什麼工作,郭福妹並不知曉,原公浦說不能講。但郭福妹知道,肯定是對國家很重要的事,所以她願意為了支持丈夫,忍受相思別離之苦。

1963年2月,原公浦和郭福妹的大女兒出生了。遠在戈壁灘的原公浦沒有親眼看到女兒出生。他想念郭福妹,想見女兒,就寫信給郭福妹,希望她去戈壁灘,去他工作的地方。基地的領導也常常敦促有家室的工作人員把妻子「騙」去,不要把戈壁灘說得太苦,等夫妻團聚了,大家才能安心工作。原公浦響應「號召」,在信中說:「這裡牛奶當水喝,騎著馬打獵……」這些說辭是大家統一的。

郭福妹果然「上當」了。她向單位申請把工作關係調去了原公浦那裡。可是大女兒才半歲,郭福妹猶豫要不要帶女兒一起去。這時,母親站出來了:「把孩子留在上海,我來帶。那裡到底是什麼情況還不知道呢,你們都要工作,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帶?而且孩子戶口留在上海,總比去那裡好。」郭福妹滿懷感激,跟母親依依惜別。

到了戈壁灘,看到原公浦住的8平方米的小房間裡僅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郭福妹哭了。這裡遠比上海艱苦得多,別說牛奶了,連大米都限量供應,很多時候要吃青稞、粗糧。

2004年10月16日,原公浦在北京紀念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40周年大會上發言。

雖然有時會感到委屈,但是郭福妹從來沒有後悔嫁給原公浦,原公浦在郭福妹的心中,永遠是那個質樸、上進、孝順的小夥子!

來源: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新民晚報

軍工圈福利

讀客文化為軍工圈提供5本《人類群星閃耀時》贈與熱心讀者。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的前2名(數量超過30)將得到增書。

相關焦點

  • 奮鬥七十載 史憶新湖南|1964•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羅布泊蘑菇...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原子彈的研製和爆炸是一個系統工程,這一工程凝聚了當時核工業「三礦五廠」的集體智慧。湖南作為擁有「兩礦一廠」的核工業功勳之地,為原子彈的成功爆炸提供了合格的原料保障。
  • 張愛萍:兩彈一星最大的功勳者
    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今天繼續講解張勝的《從戰爭中走來 兩代軍人的對話》一書。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兩彈是什麼呢?原子彈、飛彈,星是衛星,這三樣東西在中國國防工業裡邊是佔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位置。想當年毛澤東主席說的,原子彈不過就是那麼個東西,就那麼一點,但是這個東西要是沒有的話,我們說話就沒人聽,所以他對張愛萍,說你要去管這個兩彈一星的事情。
  • 為何造「原子彈」的鈾球,工人能用車床車!難道不怕核輻射嗎?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你們有沒有想過原子彈輻射那麼厲害,那是怎麼造出來的,而且為什麼造原子彈的鈾球,工人能用車床車,濃度那麼高沒有輻射嗎?接下來給大家說一下,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鈾球就是車床直接車制的,那時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沒有現在的數控車床,還有機械手,完全是原公浦師傅利用普通車床手工操作完成的,當年原公浦師傅就帶了口罩和乳膠手套,當然車床也加了玻璃罩,這些防護手段對於對於放射性物質的輕點的輻射,專業術語就是α衰變,防護其實還是可以的,但對於較重和嚴重的輻射,就是β衰變時的高速電子流和γ衰變的伽馬射線時
  •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 新華網--江蘇頻道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5月14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分別被授予或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中國原子彈爆炸功勳隕落,當年一舉破燃料難題
    據人民網7月9日消息,最近,又一顆曾經為國家建立不世功勳的巨星就此隕落了。他就是曾經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做出過卓越貢獻,深耕中國首顆原子彈燃料領域的科學家——王明健。在那個過去一窮二白的年代,王明健硬是在科學領域殺出了一條血路,首次發明了從礦石中提煉重鈾酸銨,這個鈾生產環節中,重要的中間產品,並辦起了中國第一家水冶廠,解決了困擾原子彈生產的原料問題。他40年間在國防科技領域默默耕耘,為大國重器的生產做出了傑出貢獻。大學開始,王明健就投身進了原子能事業。
  • 我國唯一身集六大榮譽功勳人物,2018年逝世,享年101歲!
    小編所說的六大榮譽指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八一勳章」、「改革先鋒」稱號、「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其實程開甲獲得的獎項還很多。程開甲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科學事業。程開甲出生於1918年,他是江蘇蘇州人,他的祖輩都是經商的,所以家境還不錯,家裡也重視孩子的教育。
  • 美蘇諜戰風雲:竊美國原子彈情報的羅森堡夫婦
    也因為這個原因,「二戰」尚未結束時,蘇聯人早就打起了原子彈的主意。  「小男孩」爆炸不到一個月,貪圖西方物質文明的蘇聯情報人員走進了加拿大司法部。他揭開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圍繞原子彈情報,蘇聯在西半球鋪設了一張巨大的間諜網絡。隨著調查深入,這個潛藏的網絡浮出水面。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兩彈城」至今仍完整保存著大禮堂、辦公樓、檔案館、模型廳、情報中心、鄧稼先舊居、將軍樓等167棟60年代建築物及防空洞、國魂碑林等眾多紀念實物。
  • 【功勳】于敏: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編者按: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根據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決定隆重表彰一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從今天(18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將推出特別節目:《功勳》,介紹此次獲得國家最高榮譽的功勳模範人物的先進事跡。
  • 早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之前,他就提前部署了又一秘密任務
    1999年,國家召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表彰大會,表彰對核彈、飛彈以及人造衛星研製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鮮為人知的是,在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榮譽的23人中,有15人是由錢三強動員回國,有7人是由他直接推薦到兩彈研製第一線的。
  • 銘記: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採鈾礦石的人們
    這一聲巨響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有了第一顆原子彈,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核技術!中國人為此而驕傲。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為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升空、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作出巨大貢獻、被讚譽為「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七一一礦的無名英雄…… 圖/文:陳正軍
  • 湖湘地理|「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神秘與莊嚴褪去
    那是他5歲的記憶。多年之後,杜勳漢才知道,那叫712礦,開採鈾,與威力巨大的原子彈有關。等杜勳漢和其他村民回遷到原來的村落時,外鄉人卻開始紛紛撤離。電影不再上演,房屋坍塌,長滿野草,熱鬧不再,比鄉村更顯荒蕪、凋敝。這個小小「城市」,一下子就冷寂下來,存在過,又消失了,像是一場夢境。
  • 《公共服務藍皮書》發布:抗癌藥降價成公共醫療年度最熱話題
    藍皮書指出,在公共醫療服務領域,抗癌藥降價成為年度最熱話題。藍皮書指出,在公共醫療服務領域,抗癌藥降價成為年度最熱話題。在此背景下,抗癌藥價格下調、進口抗癌藥零關稅、進口抗癌藥納入醫保等好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加之電影《我不是藥神》公映,再度引發輿論聚焦醫療改革舉措、抗癌藥價格下調等話題。課題組表示,輿論對政府抗癌藥物藥價談判、納入醫保、規範藥品流通等一系列舉措表示肯定,同時希望進一步加大抗癌藥的降價力度、增加納入醫保的抗癌藥種類、規範抗癌藥的供應鏈渠道、確保抗癌藥的供應數量。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據@光明日報 2019年1月16日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 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30多年之後,那些為國家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仍然鮮為人知,仍然默默無聞,我覺得應該到了讓人們知道並記住這些無名英雄的時候了。把「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光大,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如果父親活著,一定會支持這樣做的。 有一天,我在參加一個活動時,碰到朱鎔基總理,把自己的想法簡單講了一下。
  • 28歲的中國科學家,在蘇聯一戰成名後失蹤多年:我回國請戰
    這意味著,中國的原子彈試驗可能面臨延後的風險。接到電報後,一位叫周光召的科學家馬上組織理論物理研究所連夜運算,直到第二天上午,他將一份計算報告呈送到周恩來總理,上面寫到:「經計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失敗率小於萬分之一。」當日下午3時,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周光召,從此被歷史記住。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1956年(32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34歲),中央決定發展原子彈。6月21日,毛澤東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說:「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不久,中國第一個原子反應堆啟動成功!鄧稼先被邀請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妻子表示支持。
  • 周光召向母校捐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勉勵學子
    周光召向母校捐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勉勵學子
  • 丁列明:研發中國人自己的靶向抗癌藥
    在現實生活中,杭州餘杭貝達藥業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丁列明帶領團隊研發出國內首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造福了20多萬肺癌晚期病人。在這些癌症病人的心目中,丁列明就是不折不扣的「藥神」。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抗癌藥就是2001年在美國首發上市的,中國完全是一片空白。那時的中國還停留在仿製藥上,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療上,國人只有依賴進口藥,並不得不承受天價的藥費,苦不堪言。從零開始回國創業2002年,機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