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3日兩天,央視7頻道《國防故事》欄目連續播出了人物故事紀錄片《顧誦芬》(上、下集),全面展現了他伴隨新中國航空工業近70年發展的壯麗人生和為祖國航空事業發展、民族振興,默默奉獻、捨身忘我、艱苦奮鬥的家國情懷。
紀錄片從顧誦芬參與設計我國第一架自行研製的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故事說起。顧誦芬的一系列成就,都是從殲教1開始的。
1956年,四局在瀋陽112廠成立了中國航空工業歷史上第一個專業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作為該機構的技術骨幹,顧誦芬擔任了氣動組組長。而殲教1飛機,則是設計室成立後,設計的第一型飛機。
由此,中國航空事業終於朝著自主研發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殲教1飛機於1956年10月開始設計,1958年7月首飛。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首飛,當時在世界上也很少見,創造了新中國航空史上的第一個奇蹟,也鍛鍊了新中國自己的飛機設計師隊伍。
1957年6月,殲教1木質樣機問世。1958年7月26日,殲教1首飛,讓中國人自主研製飛機的夢想,第一次張開了翅膀。
這之後,顧誦芬開始了飛機氣動力設計領域的進一步探索。他主持了初教6教練機的氣動力設計,其設計方案連蘇聯專家都感到滿意。
從1958年開始,顧誦芬開始挑戰超聲速飛機的氣動力設計。他提出了一套超聲速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奠定了我國飛機超聲速氣動力設計的理論基礎。
20世紀60年代,為應對我國周邊複雜局勢,空軍急需一種高空高速殲擊機,為此,六院一所開始了殲8飛機的研製。顧誦芬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氣動布局設計。
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顧誦芬他們仍然鍥而不捨地堅持設計。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實現首飛。
1972年起,顧誦芬全面負責該機的研製。為解決殲8飛機在跨聲速、超聲速飛行時出現的抖振問題,在地面試驗條件無法確定原因的情況下,顧誦芬三次乘坐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上天觀察後機身流場。在世界現代飛機研製歷史上,這是極為罕見的壯舉。
1979年12月31日,殲8白天型飛機設計定型;
1985年7月,殲8全天候型設計定型。
1985年11月,殲8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獎名單上,顧誦芬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後來,顧誦芬又主持了殲8Ⅱ的設計工作,200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此後,殲8飛機先後發展出十餘種型號,是上世紀末我國海空軍裝備的性能最先進、武器火力最強、航程最大的國產殲擊機,有力捍衛了祖國領空的安全。
在一個個國產型號的研製過程中,顧誦芬帶出了一支優秀的設計師隊伍。在他的潛移默化影響之下,湧現出了多位院士、重點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
1986年,顧誦芬離開了他工作30年的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到北京的航空工業科技委工作,把工作重點,放到了為航空裝備的體系建設、重點型號未來發展、國防事業的宏觀布局建言獻策上。
從大飛機專項設立,到四代機技術預研,再到最新的前沿科技的探索,他始終關注中國航空事業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