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堂」講學計劃】國際著名免疫學家陳志堅教授北大開講

2020-12-05 北大新聞網

10月24日,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邀請,2019年度美國生命科學突破獎得主陳志堅教授來訪北大並發表學術演講。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共同舉辦,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協辦,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活動現場

上午10時,陳志堅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秋林報告廳作了題為「DNA的黑暗面——DNA如何觸發免疫防禦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學術報告。報告由BIOPIC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主持,近400名校內外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報告開始前,謝曉亮向在座的師生介紹了陳志堅的學術成就和研究經歷。謝曉亮毫不諱言:「陳志堅教授是國人最高智力水平的代表之一,他的成就標誌著華人生物學家渴望企及的巔峰。」

謝曉亮主持講座

陳志堅指出,DNA是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對生物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DNA也有它的黑暗面——誘發天然免疫反應。然而,細胞是如何感知和識別因自身病變或外源侵染而進入細胞質的DNA的,是長期困擾科研界的難題。

陳志堅首先回顧了其課題組對於細胞內的DNA感受器(sensor)——cGAS的發現史。DNA能夠激活天然免疫反應是免疫學領域的共識,但多年來卻一直沒能發現細胞內的DNA感受器。2013年,陳志堅課題組通過經典的生物化學和質譜手段,證明環化GMP-AMP(cyclic GMP-AMP, cGAMP)能夠導致IRF3的二聚化激活進而誘導天然免疫反應,並進一步鑑定發現了STING-IRF3上遊的cGAMP環化酶cGAS,並證實cGAS就是細胞質內識別DNA的感受器,解決了困擾學界多年的難題,一舉打開了DNA誘導免疫反應研究領域的大門。

陳志堅進而解釋了cGAS、cGAMP在天然免疫及人類疾病發生和治療中的重要作用。陳志堅指出,cGAS不僅在哺乳動物天然免疫調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同源蛋白也是細菌抵抗噬菌體入侵的重要分子,這種進化上的保守性也表明cGAS在天然免疫調控中具有重要而廣泛的作用。同時,cGAS對細胞自身DNA的錯誤識別也是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發生的誘因之一,這使得cGAS具有成為自身免疫病AGS(Aicardi-Goutieressyndrome)治療靶點的潛力。另一方面,cGAS-STING可以通過激活CD8+ T細胞的生發,參與到對腫瘤的細胞免疫過程中,從而增強PD-L1介導的腫瘤免疫治療。而STING的底物2',3'-cGAMP由於其分子量小、與STING結合特異性極高、Kd值低等特性,非常有潛力能夠作為小分子藥物參與腫瘤的臨床治療。

陳志堅發表演講

回到對cGAS機制研究的探討,陳志堅從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角度詳細闡述了cGAS-STING的激活機制。cGAMP結合STING後,導致STING配體結合結構域(ligandbinding domain, LBD)產生180°的旋轉,導致STING二聚化和進一步寡聚化,寡聚化的STING C-terminal招募TBK1和IRF3,進而導致TBK1對IRF3的磷酸化激活,最終啟動天然免疫反應。也正因為如此,STING的突變是自身免疫疾病發生的誘因。這使得cGAS抑制劑可能成為對自身免疫疾病進行臨床幹預的潛在藥物。

關於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的研究方向,陳志堅認為,DNA誘導的天然免疫未來的研究重點仍是進一步剖析其詳細的激活機制,闡述關鍵節點的作用機制細節。另一方面,cGAS-STING如何實現不被細胞自身DNA激活也是重要的研究議題,例如在有絲分裂過程中裸露的基因組DNA並不會導致cGAS-STING的激活。陳志堅也再次強調,基礎研究應當與疾病研究相聯繫,對cGAS-STING信號通路的闡釋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也能為自身免疫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腫瘤的藥物開發和臨床幹預提供依據。

這場高水平的學術報告引起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大家爭相提問,積極討論。陳志堅不僅回答了大量專業的學術問題,也就實驗室管理、研究生涯規劃、課題思路設計、如何面對研究中的挫折等多方面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主講人介紹:

陳志堅,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研究員,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系教授、炎症研究中心主任和喬治·L·麥格雷戈生物醫學科學傑出講席教授。1981年考入福建師範大學。1985年本科畢業,考取福建師範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6年考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到美國聖地牙哥的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從事博士後研究。1997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工作,先後擔任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2014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陳志堅是天然免疫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也是cGAS、cGAMP、MAVS等重要天然免疫分子的發現者。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曾發現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蛋白酶體抑制劑VELCADE;發現泛素化修飾對天然免疫通路的調控機制,並證明該過程不依賴於經典的蛋白酶體降解途徑;發現位於線粒體外膜上的抵禦RNA病毒的重要天然免疫分子MAVS,揭示了線粒體在天然免疫中的新作用;破解了DNA免疫識別的百年謎題,發現了可以識別因自身病變或外源侵染而進入細胞質的DNA的「探測器「——環GMP-AMP合成酶(cGAS)及其下遊信號分子cGAMP。

陳志堅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其中就包括2018年度生物醫學盧裡獎(The Lurie Prize in Biomedical Sciences)和2019年度生命科學突破獎(2019 Breakthrough Prize inLife Sciences)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莊小威入選北大「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
    美籍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8月21日入選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成為入選該計劃的第二位學者。
  • 【「大學堂」講學計劃】著名有機化學家餘金權來北大講學
    」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國際知名有機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餘金權(Jin-QuanYu)教授於7月訪問北京大學,發表兩場學術演講,並與北大相關學科的師生進行深入交流。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與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承辦,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7月10日上午10時,餘金權首場專題報告「對映選擇性的C-H鍵活化:打破四面體碳原子的對稱性」在中關新園科學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裴堅教授擔任講座主持,來自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師生聆聽了餘金權的報告。
  • 【「大學堂」講學計劃】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科爾來校講學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學計劃的邀請,世界著名化學家、C60發現者、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科爾(Robert Curl)於2017年9月6日-7日訪問北京大學,並發表演講。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共同主辦了此次活動,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 法國著名語言學家貝羅貝教授來校講學
    應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提名和邀請,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特級研究員、著名語言學家貝羅貝(Alain PEYRAUBE)教授,作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Peking University Global Fellowship)入選學者,於2015年12月14日至23日到訪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授予崔琦教授名譽博士
    ■教育快訊  本報訊 (記者楊靖)近日,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籍華人崔琦教授到訪北京大學,接受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並成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首位入選學者。
  • ...計劃】著名生物學家蘭迪•謝克曼教授訪問北京大學並作學術演講
    5月17日,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伯克利加州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蘭迪•謝克曼教授到訪北京大學,並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學術交流。謝克曼教授於2013年因其對細胞囊泡運輸機制的開創性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田剛在北大開講龐加萊猜想 深受師生歡迎
    而今年8月底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卻將功勞獎給了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到底是誰破解了龐加萊猜想呢?國際數學家大會幾何方面45分鐘學術報告遴選委員會的主席田剛昨天在北大開講,他認為中國數學家對佩雷爾曼解決龐加萊猜想所做的補充研究是「很有意義的」。  9月12日上午9點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田剛在北大圖書館北配殿開講「龐加萊猜想的證明」。
  • 北大海外名家講學計劃項目:鄧鋼教授講座紀要(上)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2020年下半年,在北京大學海外名家講學計劃項目的大力支持下,北大經濟史學名家系列講座邀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終身教授,英國皇家史學會終身院士鄧鋼進行六次主題演講,現已通過騰訊會議分別於10月19日下午、10月26日下午、11月16日下午進行了三次講座。
  • 以「未名學者計劃」為名,北大開啟「拔尖計劃2.0」
    這意味著,北大將人文社會科學(即中國語言文學)和醫學(即基礎醫學)首次納入拔尖人才培養項目中,拔尖計劃將走出北大校本部,拓展至北大醫學部; 每個基地都將設置一名首席教授和由首席顧問教授、校內指導教授和校(國)外指導教授組成的三人專家指導組。
  • 著名微生物與免疫學家、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資深教授張德山逝世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官網8月8日晚間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微生物與免疫學家、教育家、原黑龍江省免疫學會副理事長、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奠基人、資深教授、研究生導師張德山同志於8 月 8 日凌晨 4 時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0歲。
  • 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榮獲2018諾貝爾生理學或...
    ·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為在腫瘤免疫領域做出的貢獻,榮獲 201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據介紹,2018年諾貝爾獎獎只頒發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和經濟學五個獎項,文學獎推遲頒發,替代方案為「計劃於2019年頒發」。
  • 南方科技大學王湘麟教授蒞臨雙峰一中講學
    (南方科技大學王湘麟教授蒞臨雙峰一中講學)(南方科技大學王湘麟教授蒞臨雙峰一中講學)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朱文明)1月28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學王湘麟教授蒞臨雙峰一中,舉辦「
  • 見識「強」大「基」礎,北大博雅學堂開講!
    博雅學堂育博雅學子北京大學博雅學堂開設的兩門新課「博雅理學講堂」「博雅人文講堂」日前已正式開講從浪漫文學到嚴謹數理從文物之美到哲學思辯從邏輯推演到縝密試驗從科技攻關到醫者仁術首批北大強基計劃842名學子在名師大家的帶領和啟發下在北大強大學科基礎的支撐下領略學科魅力開啟創新之旅講堂開課,維度多元
  • 清華醫學院祁海教授榮獲2018美國免疫學家協會研究者獎
    清華醫學院祁海教授榮獲2018美國免疫學家協會研究者獎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5日,美國免疫學家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宣布,授予清華大學醫學院祁海教授2018碧迪生物科學研究者獎(2018 AAI-BD Biosciences Investigator Award),以表彰其在職業生涯早期為免疫學領域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 國際著名數學家張壽武來漢講學:學數學可別死記硬背
    日前,國際著名數學家、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張壽武教授應邀到華中師範大學進行訪問講學。張壽武介紹,這是他第一次來湖北武漢,發現這裡「是一個人才培養基地,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地方」。 他認為,作為一名學生,考高分當狀元不是目的,而是找到自己發展的方向;對於那些學得較好的同學來說,畢業之後不應當為工作擔憂,而應該為自己能做出什麼事情擔憂。
  • 愛因斯坦日本之行後,取消了訪華講學,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1922年,愛因斯坦到日本講學之前,蔡元培就成事前邀請他,完成日本行程之後,到北京大學進行兩周的講學。事實上,愛因斯坦也答應了邀請。與此同時,愛因斯坦到日本講學期間,曾經兩次路過上海,卻沒有實現在中國講學的計劃。甚至最後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沒有在中國講學,是一種莫大的痛苦」。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計劃失敗。小編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下,事件發生的經過。
  • 教育部黨組任命陳志堅同志為長安大學黨委書記
    張東剛充分肯定了陳峰同志為學校改革發展穩定作出的重要貢獻,他指出陳峰同志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傾心投入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動學校事業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為推動學校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廣大師生員工的信任和尊重;張東剛介紹了陳志堅同志的基本情況,他指出陳志堅同志政治素質好,長期擔任高校的黨政領導職務,工作思路清晰,敢于堅持原則,在各個崗位上都取得了較好成績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金羊網  作者:蔣雋;高焓  2020-12-01 11月30日,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 北大教授陳章良:曾完成863計劃多個研究項目,不是老師是老闆
    在21世紀初我國生物基因工程產業發展大潮中,有一個高高的身影一直勇立潮頭,他就是現任國家科協副主席陳章良,一個曾經在中國學術和教育界創造諸多紀錄的著名生物學教授。但他自己卻最喜歡讓學生叫他"老闆",一個讓學生管自己叫老闆的教授,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學裡,是極為少見的。
  • 北大英文校名漫談
    自京師大學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始,「Peking」一詞和北大的國際品牌就緊密聯繫在一起。北大意義上的「Peking」,現已超越了簡單的地名標識作用,成為北大(Peking University)對外形象識別的核心元素。地名「北京」得名於公元1403年(明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