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有多厲害,不用小編多說。1922年,愛因斯坦到日本講學之前,蔡元培就成事前邀請他,完成日本行程之後,到北京大學進行兩周的講學。事實上,愛因斯坦也答應了邀請。
與此同時,愛因斯坦到日本講學期間,曾經兩次路過上海,卻沒有實現在中國講學的計劃。甚至最後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沒有在中國講學,是一種莫大的痛苦」。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計劃失敗。
小編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下,事件發生的經過。
1920年,北京大學收到一個消息,是留德人士袁觀瀾,發來的電報,內容為「愛因斯坦博士,有離開德國的意思,有可能會到遠東,北京大學是否願意接待。」
對於學術界來說,愛因斯坦是一個無價之寶,如果能到北京大學來,那是無上的榮譽。於是北京大學立即回信「當然歡迎,只是條件比較簡陋,請詳細告知。」
為了能夠促進,愛因斯坦的遠東之行,1921年,北大校長蔡元培,借著到歐洲考察的機會,專門拜訪了愛因斯坦,並邀請他,到中國演講。可是愛因斯坦婉拒,並說明理由,已經接受美國的邀請,當年無法完成,並表示希望有機會到中國來遊玩。
一直到1922年,愛因斯坦發消息,願意來華演講。說已經接受了日本的邀請,完成之後,可以到中國。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北大備受鼓舞,通過駐德大使館讓其轉告愛因斯坦「來華演講,十分的歡迎,並且各個學校負責他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旅費,並給酬勞每月1000元。」
之後愛因斯坦也專門給了回信,說了一些理由:
第一次邀請每月答應,一是訪華的時間和其他事務出現了衝突,另外一個是當時給的報酬太少,不夠訪華旅行之用。而這次不同,日本發出邀請,報酬很高,在日本待4個星期之後,在到北京訪問兩星期,時間上比較合適。
雖然中國先邀請的我,當時日本給出的條件太優越了,除了負責所有旅行費用外,另外又給了2000英鎊的報酬,這也是日本優先的權力。
1922年,愛因斯坦再一次回信,提出了一些條件:一,將1000元大洋改為1000美金,二,所有的旅行費用,以夫妻兩人的計算。
大家要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的1000美金,對於當時的北大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蔡元培都一時無措,不知道如何籌備,最後還是在梁啓超的幫助下,正式和愛因斯坦籤訂約定。
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抵達上海,受到各界的歡迎,由於是路過,愛因斯坦只能在上海停留一天。晚上,書畫家王震,在家中設宴招待愛因斯坦夫婦,作陪的人有上海大學校長于右任,《大公報》經理曹谷冰以及張季鸞、張君勵教授等。
11月14日,愛因斯坦離開上海。
也就在這一天,蔡元培發表了《愛因斯坦博士來華之準備》的報告,給到的學子吃了一個定心丸,社會各界都在積極準備,迎接愛因斯坦的到訪。
可是意外發生了,當時《申報》一篇報導,直接剿滅了北大等待愛因斯坦來華的興奮之情。報導說,愛因斯坦從日本抵達上海之後,停留兩天,直接奔赴西班牙,根本沒有提到到北大講學之事。
一直到1922年12月22日,北大的蔡元培,收到愛因斯坦的一封致歉信:
校長先生,我本人十分願意,履行我們之間的約定,不能到中國對我來說,是一個種莫大的痛苦。在日本我等了五個星期,未等到北京方面的消息,我猜測你們可能不打算踐約,我也不好詢問。還有在報酬上面,也出現了一些誤差,我也猜測先生不情願履行諾言,因此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了日本。一直到受到您的信件,才知道權勢誤會。
愛因斯坦取消訪華的約定,原因真的這麼簡單嗎,各界有很多的猜測:
一種猜測,愛因斯坦著急趕往耶路撒冷,當人猶太人的希伯來大學校長。
一種猜測,在日本講學期間,聽聞北大經濟困難,報酬問題可能會落空。
一種猜測,愛因斯坦著急回到歐洲,寫論文。
其實上面三個原因,第一、第二根本不成立,唯一有點可能的就是第二條,愛因斯坦在日本講學期間,到底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只有當事人才知道,是否是日本人,從中玩了什麼貓膩,沒有資料可證實。
還有一種比較偏的說法,那就是北京大學沒有和愛因斯坦籤訂合同,只是口頭上約定,完全是中國式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中國學術界,失去了一次向愛因斯坦學習的機會,也讓愛因斯坦留下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