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被譽為近現代最卓越的物理學家,人們相信他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天才,美國、猶太民族乃至全人類,每一個能夠和他扯上關係的群體,都以他為榮。
在中國,愛因斯坦的影響力同樣不容小覷,只是令人甚為遺憾的是,愛因斯坦一生踏足過許多國家,卻沒有正式訪問過中國。
擦肩而過
愛因斯坦生活的年份是1879—1955,這段日子,中國基本上處在戰亂貧苦之中,愛因斯坦不來,似乎也符合常理。
可若僅僅是不來,還不至於叫後人這般可惜,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收到過當時中國高校的邀請,甚至有一次人都已經到了上海,可是身在上海的愛因斯坦連活動都沒有出席,就被日本方面的邀請函請走了。
很多人覺得愛因斯坦沒能正式訪問中國源於日本橫插一腳,但事實上更大的原因在於愛因斯坦的個人意願,當時日本開出的"出場費"比中國這邊高出數倍,而且,本來先行提出邀請的中國,又遲遲沒有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人員談攏。
至於為什麼沒談攏,這件事情成了千古懸案,當時中國方面的邀請人,是北大校長蔡元培。作為北大歷史上最為知名的校長,蔡元培明白"科學"對於一個國家的未來十分重要,所以請愛因斯坦前來訪問的事情,蔡元培在心裡籌劃了好些日子。
自然,愛因斯坦來講上兩三天課,並不能一下子把中國的科技推向高峰,可一個偉大科學家產生的"明星效應"是無可估量的,試想,要是愛因斯坦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和中國的學子們來一場交流,一定可以激發起更多人對於科技的重視,未來中國的發展就更有指望了。
蔡元培一番苦心,可臨到最後關頭,蔡元培先生這個美好的祈願卻化為泡影。為了邀請愛因斯坦訪華,北大方面咬咬牙開出了1000大洋的酬勞,這些錢在當時的中國是真正的巨款,可能是許多中國頂尖學者半年的工資,愛因斯坦來中國幾天,就能拿這麼多錢,在當時的中國看來,足以對得起愛因斯坦了。
結果工資一開,兩邊的工作人員都開始犯嘀咕,中國這邊負責接洽的工作人員覺得給多了,很多知情的民眾也覺得給多了,當年許多中國人連愛因斯坦是誰都不知道,自然也不能理解蔡元培的慷慨。
可是到了愛因斯坦這邊,又覺得給少了,1000大洋,換算出來也就是500美金,常年在歐美發達國家活動的愛因斯坦,確實也沒見過這麼低的價錢。
好巧不巧,這會兒日本一見愛因斯坦都到了上海,覺得天賜良機,立馬派了專人趕過來,請愛因斯坦到日本去,作為一個已經發展起來的國家,日本財大氣粗,當場就拿出合同表示願意給愛因斯坦提供2000美金的出場費。
兩邊一對比,倒真顯得中國"摳門",在上海住了幾天的愛因斯坦,也愈發不想再待下去了,於是就同意了日本的邀約。
陰差陽錯
愛因斯坦的上海之行實在談不上愉快,這是一件說起來十分令人心酸的事情。即使多年之後,愛因斯坦回憶起他在上海見到的景象,也說不出誇讚之語,對於日本的城市風貌倒是讚賞有加。
1922年的上海,在戰火的陰雲之下存活著,自然是展現不出十分積極向上的形象,且這貧弱不堪的上海,還是當時中國發展最好的城市。
愛因斯坦來到中國的時候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時的學術界得知他來了中國,有人激動地在辦公室直接昏了過去,蔡元培更是在北京翹首以待,他指望著中國成為愛因斯坦正式訪問亞洲的第一站,讓中國的科技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可是學者們的熱情並沒有打動愛因斯坦,反而讓他隱隱感到一絲後悔。愛因斯坦對於中國並不熟悉,當他走進上海,看到的是一番陌生的景象,在旅館住了三天,愛因斯坦也試著見了不少他在中國的崇拜者,可這三天的客人讓愛因斯坦更失望了。
直到晚年,愛因斯坦的日記公開,人們才得知了他當時內心對於中國人的看法,在日記裡,愛因斯坦表示,中國人有許多美好的品質,比如勤勞、質樸、熱情。可這些優秀的品質對科學研究的加成十分有限。
愛因斯坦希望在中國這個遙遠的國度遇到一些有創造力的、敢於突破的科學家,可他見到的每一個人,縱使學識淵博,也充滿了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的大腦仿佛是鎖在籠子裡,永遠沒有辦法往更高處飛躍。
這一切讓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產生了偏見,知識分子迂腐頑固,普通人的態度就更糟糕,他們幾乎完全不知道科學的價值,在和旅館侍應生的短暫接觸中,愛因斯坦就發現,普通的中國人,連愛因斯坦是誰都不知道,伽利略、牛頓的名字他們也不知道。在歐美,這是孩子都該知道的。
愛因斯坦覺得自己受到了輕視,最主要的是,他覺得科學在中國受到了輕視,他不相信一個全民不知科學為何物的國家會存在科學發展的土壤,既然中國連科學發展的條件都不存在,自己這個科學家留在這裡的意義是什麼呢?抱著這樣的想法,愛因斯坦選擇了離開,並且終其一生,沒有再來。
唏噓慨嘆
日本的橫插一腳更是成為了最後一根稻草,日本方面的人員一來就拿出了由德語撰寫的合同,還能用一口德語和愛因斯坦交流,天知道這讓愛因斯坦多麼歡喜,中國方面幾乎沒有會德語的人員,愛因斯坦純靠翻譯度過了這些天,早就精疲力竭。
日本安排之周到也讓愛因斯坦十分滿意,他們給愛因斯坦和夫人安排了豪華酒店下榻,各個高校早就嚴陣以待,連旅遊參觀路線都已經規劃好,
甚至給愛因斯坦按照口味把菜單都寫好了,這般誠意,讓愛因斯坦難以拒絕,在中國,可沒有人為他安排這些,想也知道,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能把愛因斯坦的出場費湊齊已經是多方籌措的結果,哪裡還有心力安排這許多細節呢?
何況日本自從講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幾乎全民重視科技發展,路上隨便拉一個小學生,都能侃侃而談愛因斯坦的成就和意義,當年日本的學者對於科學的見解也遠勝於中國。
加上東京當時幾乎是亞洲最為現代化的都市,比起新舊交雜,出門還得靠黃包車的上海,東京著實更加迷人,愛因斯坦回國之後依然大讚當時的日本朝氣蓬勃,令人難忘。
愛因斯坦的來訪是日本科學界的光榮,至今許多高校還掛著愛因斯坦當年留下的照片,就連不少當年給愛因斯坦上過菜的服務生一提起此時都激動不已,那可是活生生的愛因斯坦!想想這樣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來到自己國家的城市,對於熱愛科學的人來說,就算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在當年的日本,愛因斯坦的地位就是這樣的高,畢竟比中國發展更早的日本,已經提前懂得了科學的重要性。
在日本為愛因斯坦的到來舉國同慶之時,中國卻再一次陷入了愁雲慘霧,尤其是一手促成愛因斯坦來華的蔡元培,當時內心該是怎樣的悽涼,我們無從得知,在蔡元培的一生之中,這樣的磋磨太多太多了,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那時的中國,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能夠留住人才的資本。
這場令人唏噓的事件,回頭一想竟不知該責怪誰,是愛因斯坦的個人偏見,是中國的疏忽,還是日本的趁火打劫?都是,但也好像都不是,最後一切原因似乎可以歸結到國家弱小四個字上。今天的中國已經有能力請到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前來訪華,然而當年的遺憾與折辱永遠存在。
當年的我們沒有科技,甚至連本該擁有的一次訪問都沒辦法挽留,今日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也並不是憑空得來,而是踩在曾經的心酸失敗上。即便是如今,我們依然在反思,落後就要挨打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只有不斷前行才能讓當年的遺憾不再重演,我們一直在艱難前行,將來後人不會再對我們這個時代發出心酸的感嘆,這是我們最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