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人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高光時刻,面對這些高光時刻,有的人會選擇抓住機會,從容不迫地面對即將到來的下一次高光時刻;也有的人選擇消耗高光時刻,一直這麼碌碌無為。而在近代,有一位神級科學家的人生,幾乎一直都處於高光時刻,令人羨慕不已。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市。與常人相比,愛因斯坦的生活軌跡簡直不可思議。在同學們都還在上中學的時候,他自學完了高等數學和微積分,直接領先了別人一步。但此時的他也只是個默默無聞的青少年。直到1919年,40歲的愛因斯坦才聲名顯赫,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科學大家。
1905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在學科知識的幫助下,獨立且完整地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個理論簡直就是驚天大爆炸的消息,一下子進入了人民群眾沸騰的池塘。十年後,他又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廣義相對論。
當眾人疑惑不解的時候,1919年的5月29日,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在一次日食觀測中實現了。在物理學等科學領域中,這是一個驚天動地的發現。同年,相對論傳入了中國境內。我國一直奉行教育之上,對於讀書人都是崇敬的,像愛因斯坦這種物理學家,自然而然歸結於受敬重之人的行列。
1920年的時候,當時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千裡迢迢到了北京,為各界學子講學,也正因如此,我國的學術界在當時給予了羅素先生極高的評價。北大校長蔡元培是個惜才之人,在收編了著名地理學家李四光,著名作家魯迅、莎菲之後,他把目光投向了相對論的創立者——愛因斯坦。
蔡元培發出了誠懇的邀請,希望愛因斯坦能遠赴北大講學。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學術界的師生們都對愛因斯坦抱著極大的期待,日夜翹首,但由於愛因斯坦講學費用較高,一直沒能來到中國。最終,梁啓超先生拿出了自己的資金,支付了愛因斯坦講學所需的報酬。至此,愛因斯坦終於答應了北大的邀請。
1922年冬,愛因斯坦到了亞洲地界。他沒有先來中國,而是去了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原因也十分簡單,因為當時的日本開出的條件更加誘人。不僅支付了愛因斯坦的講學費用,還一併支付了他所來亞洲的路費,並且額外支付了2000英鎊的酬勞。如此豐厚的條件,讓愛因斯坦十分心動,所以他選擇去了先去往日本講學。
在日本講學四個星期後,愛因斯坦應該去往北京待上兩個星期,但是由於其他不可控因素,愛因斯坦並未按照既定的計劃進行。在返途的過程中,愛因斯坦卻路過了上海,而且是兩次。雖然有著原因不去北大講學,但是在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中,不難看出他對我國的偏見,裡面的內容讓人憤怒不已。
日記中有這麼一段描述中國人的話:「中國人吃東西時不坐在長椅上,而是像歐洲人去樹林如廁時一樣蹲下,安靜又拘謹。」單單這一句可能看不出到底有多大的惡意,但是下一句,就十分令人生氣了:「小朋友都無精打採,看起來呆板、愚鈍……如果這些中國人取代其他種族的人,那真是遺憾。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光是想一想都是無可言喻的悲傷。」這樣的話語無疑是對於中國的偏見,在日記中出現的這些語言,也是以偏概全。
單單是個日記算不得什麼,在《愛因斯坦文集》中,他依舊我行我素,十分固執地認為我國「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的虐待,待遇比牛馬還不如。」這些言語不難看出愛因斯坦的偏見程度。
但事實是,在1919年到1933年這14年間,雖然愛因斯坦遊學經歷過的歐、亞、美、非的國家,閱歷也算得上相當豐富,但是由於早期愛因斯坦在對於 「種族問題」的看法上,顯示除了自己自帶歐洲人的傲慢感,對於其他種族帶有一定的歧視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日記中出現的偏見問題。
1938年,59歲的愛因斯坦在羅斯福的長子牽引下,二人一同發起了「援助中國委員會」來援助中國,並且在美國的2000個城鎮中做出了實質性活動,召集大家進行援華募捐,這時的愛因斯坦對於我國的偏見是否還在,我們不得而知,但他此時的舉動,無疑是對一個大國的認可。
愛因斯坦是近現代最著名的一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理論為核能的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二戰後他積極倡導和平、反對使用核武器,他是被公認為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不過雖然受到萬人敬仰,但在生活中,愛因斯坦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這本《愛因斯坦在路上》,就講述了他傳奇的一生,內容生動有趣,原價129,現價僅69元,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