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知識,也誠摯的期望您在閱讀後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
《旅行日記》將愛因斯坦的惡劣行徑曝光了!
愛因斯坦侮辱其他民族,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兩面派功夫很厲害!
印象裡的愛因斯坦
在旅行日記這本書並沒有現世的時候,愛因斯坦的口碑接近爆棚。在當時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愛因斯坦是一位人權主義的捍衛者,為什麼呢?因為愛因斯坦不止一次地維護美國黑人的合法權益,請注意,愛因斯坦是不止一次的維護。而愛因斯坦生存的年代就足以讓我們肅然起敬,因為在那個年代裡面,美國的種族歧視似乎更加嚴重。
在一個國際大趨勢都是如此的背景之下,愛因斯坦仍然能夠站起來,然後告訴所有的人:種族隔離是白人的疾病。並且他還對外宣稱:正因為我是猶太人,所以我才能夠理解並且同情深受歧視的黑人們。配合著愛因斯坦的廣泛影響力以及當時的媒體宣傳,愛因斯坦給外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當中,愛因斯坦除了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科學家之外,在人權方面也為世界做出過重大貢獻。但是這一切都將在一本書前破滅,這本書就是2018年出版的旅行日記。與其說是旅行日記,倒不如說是愛因斯坦的私人日記,它記載了愛因斯坦於1922年到1923年的遠東之行,在這一段時間裡面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榮獲諾貝爾獎之後的來華經歷
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其實也頗具魔幻色彩。得益於文章篇幅,我們不再多講。簡而言之,愛因斯坦是因發表的量子論、光量子假說解決的光電效應問題,成功獲得了諾貝爾獎。按理來說,除了這一個非常超前的理論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理論。
那一部分理論,任何一個都可以拿一個諾貝爾獎,相對而言量子論反而登不上檯面了。但是這中間涉及到了諸多國際認知,尤其是科學界的認知問題,不得已只能以此標籤來給愛因斯坦頒這個獎項。
在獲得這個獎項之後,愛因斯坦就已經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於是在不久之後就有了愛因斯坦去其他國家訪問和講學的歷程,1922年秋愛因斯坦去日本講學,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途經上海。
既然已經到了上海了,那自然而然的需要讓愛因斯坦前來遊玩一番。
畢竟當時咱們國內雖然不富裕,但上海是個特殊地位,因為上海有著諸多租藉以及一眾名流,當上海給愛因斯坦拋出橄欖枝時,愛因斯坦也樂呵呵的來了。
根據相關文獻記錄,愛因斯坦先後到了上海的一品香餐廳和小世界崑曲以及豫園、城隍廟等地方。
當時的愛因斯坦名氣之大之廣超乎想像,人們像追星一樣追隨著愛因斯坦左右,並且把能夠拿到出手的最好的玩意通通給了愛因斯坦,包括他的衣食住行吃穿用方方便麵,都用的是上海最頂級的。
愛因斯坦對華的高級評價
愛因斯坦在訪華期間也說了很多很多讚美華夏的言論,包括但不限於書法很漂亮,國際友人很尊重他,餐飲非常的棒。甚至愛因斯坦在一些評論當中還通過貶低美國,抬高華夏來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比如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烹調技術也必然發達,中國就是這樣,而像美國那些國家則只是像爐子裡添煤似的,只考慮到胃裡增加多少卡熱量。
在上海合影之後原本就要返回的愛因斯坦,又受到了北京大學蔡元培的邀請,蔡元培邀請愛因斯坦來北大進行演講,演講多長時間呢?半個月。給他多少錢呢?1000大洋每月的酬金,而且還支付他每月的衣食住行吃穿用。
但是當時愛因斯坦已經受到了日本邀請,準備前往日本,所以當時有很多報刊就已經發出聲明:愛因斯坦將於明年來華,預期將在北京停留並在北大講學至少兩周。
之後的事情就發生到雲裡霧裡的了,但無論如何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愛因斯坦毀約了。
日記裡的記錄
這本書籍雖然我沒有看過,但是從諸多評論以及流傳出來的片段來看,愛因斯坦對華夏的評論多多少少是有一些侮辱性的。比如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中國人吃飯是不坐在桌子上的,而是蹲著吃的。
他甚至還拿出一個生動形象的話術來描述,這一行為,就像歐洲人解手一樣。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在之前的時候愛因斯坦拿華夏和美國做比拼,比拼的是什麼呢?華夏人非常會做飯,非常會做菜,能夠享受享受這種烹飪的美食,相比於美國無疑就是通過煤球往爐子裡面填柴火一樣,就是為了讓人感到不到餓。同樣的道理,現階段他又把華夏和歐洲作比較,而這一次比較真正意義上來說,拿華夏人的吃飯與西方人的上廁所畫了一個對等線,這其中的侮辱可想而知。
而在諸多評論當中,愛因斯坦甚至還說下了這樣的一句話,就連中國的孩子們看起來也都無精打採,呆頭呆腦。
在學術方面,愛因斯坦表示:中國人無法被訓練的具備邏輯思考能力,他們尤其沒有數學的天賦。
在面對種族區別以及對應的世界話語權統籌問題的時候,愛因斯坦又表示:中國人如果取代了其他所有種族就太可怕了,對於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光是想到這種事就會有種不可名狀的恐怖感。
令人憤怒的幾點
首先我們承認:那就是當時的華夏,的確是不完美的、是有問題的,因為當時的華夏剛剛經歷了封建統治,同時又轉而進行了一場更加困難的危機。在不久的將來,甚至還會面對日寇的侵擾。簡而言之,當時的中國的的確確是搬不上檯面來的,但是這一切如果愛因斯坦能夠照直了說或者明明白白的去說,本身問題也不大。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華夏和美國相比的確才有差距,這一點咱們認,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愛因斯坦在咱們面前說的只是好話、動聽的話,讓人聽了之後非常樂於接受的話,感覺到被尊重的話,但是在日記裡面又充滿了種族歧視,又充滿了不屑。
而且這種不屑不單單延續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甚至還延續到了未來,因為愛因斯坦提到了華夏的孩子們邏輯思維有問題,無法玩得轉數學。
這種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言論和行為,極其讓人憤怒和反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看到這本日記之後,對愛因斯坦的印象大大轉變的原因。
除此之外,不履行承諾,之前答應蔡元培來北大演講,最終也無疾而終的事件,更是拉低了愛因斯坦存在的形象分。
當然,人非聖人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可是這樣的缺陷,這樣的致命漏洞,以一種日記的方式,無形地宣洩出來的時候,本身就是對當時那個年代的華夏人的不尊重,不是嗎?
趣談唐宋元明清:歷史愛好者,優質歷史創作者,每天分享歷史趣知識。關注我,支持原創,每天分享有趣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