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來上海,隨後在日記中寫下對國人評價,讓人難以接受!

2021-01-20 又帥的日常

愛因斯坦作為著名科學家之一,目前人類仍然研究他生前提到的理論,愛因斯坦的出現引領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甚至有科學家猜測,如果不是愛因斯坦的出現,或許人類的科技至少要倒退100年時間,愛因斯坦不僅僅提出了各種理論,同時他預言了未來即將要發生的事情,當科學家在研究愛因斯坦提出的預言時,竟然意外發現了一本日記,一本日記中寫下了對國人評價,所有人看到這一日記後竟然感到憤怒。

愛因斯坦來上海

愛因斯坦所生活的年代,足以讓科學家們感到震撼,愛因斯坦憑藉自己優秀的本領和對宇宙獨特的看法,引領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並且還開闢了屬於自己的時代,當年愛因斯坦備受全世界人民崇拜,甚至國人們為了想見愛因斯坦一面煞費苦心。

自從愛因斯坦逝世之後,科學家們開始了對愛因斯坦的研究,正是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本愛因斯坦的日記,日記中他寫下了對國人評價,所有人在看到這一評價後竟然感到憤怒,愛因斯坦當年究竟說了一些什麼呢?為何國人卻不願意承認當年愛因斯坦所留下的言論呢?一切還要從1922年說起。

1922年的中國

當年愛因斯坦已經是備受世界矚目的科學家,尤其是他在科學界內的地位,當年愛因斯坦開始了去其他國家訪問講學的道路,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來到了中國上海,當年我國還處於一個相對落後國家,可是上海對於全世界而言是一個特殊城市,就連愛因斯坦也想來到上海親眼看一眼,愛因斯坦來到上海過後,他先後去到了餐廳、觀看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他在日記中誇讚了國人的文化傳承。

當然日記中不僅僅誇讚了國人,同時對國人提出了意見,他在日記中提到了這樣一句話:中國人吃飯是不會坐著的,而是選擇蹲在一邊吃,這樣的行為像是歐美地區上廁所一樣,並且還將中國吃飯方式和歐美地區上廁所的方式進行對比,一些人看完愛因斯坦這句話後竟然開始氣憤。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當年的人們處於一個相對落後的階段,或許是由於人類封建思想還沒有徹底打開,國人的階級差距過大,一些人會選擇蹲在桌子上吃飯,這樣的情況確實有一點不雅觀,當然我們不應該去肆意的錯怪愛因斯坦,畢竟他只是表達了自己的言論,如今我國已經一改往日的封建思想,不知道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您對愛因斯坦在日記中留下的這一句話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曾來到上海, 日記中寫下對中國評價, 為何讓國人憤怒!
    1922年,愛因斯坦來到中國三天後,隨後他在日記中寫到了令所有國人難以接受評價,他當年在日記中究竟寫了什麼呢?為何國人不敢正視他的評價呢?甚至還有人聲稱當年的愛因斯坦是出於種族歧視,所以才在日記中寫下的這些話語。
  • 愛因斯坦曾來到上海,在日記中寫下對中國評價,為何讓國人憤怒?
    1922年秋,愛因斯坦訪問亞洲,到日本和中國轉了一圈。在這次亞洲之行中,愛因斯坦自然而然地在日記裡寫下了在中國的所見所想。只是沒想到,當這些日記被公布於眾之後,引發了很多國人的憤怒。在日記裡,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評價基本以負面為主。
  • 愛因斯坦曾到中國,在日記裡對中國人有何評價?為何會讓人憤怒?
    愛因斯坦作為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和科學家,他所說的話在國際上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的,然而在1922年愛因斯坦曾經在上海停留三天之後,卻在他的日記中寫下了讓國人難以接受的評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在日記中,愛因斯坦曾經如何評價中國人?每個字都讓國人感到憤怒
    不僅僅是德國人,「黃禍論」在整個歐洲人的心裡都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說我們都十分熟悉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在日記中描述過在中國所見,那麼愛因斯坦曾經如何評價中國人呢?1922年,愛因斯坦到東方旅遊。他將旅行中的見聞和自己的思考都保留在了一本日記中,後來被出版成為了《旅行日記》。
  • 愛因斯坦曾受邀訪華,一代物理學家兩面三刀,日記裡汙言穢語
    如果他只是著急出去玩,倒也沒什麼,但是他在日記中的汙言穢語則讓人惱怒。他接受著上海大學、北京大學等學校教授湊齊的錢,住著不錯的賓館,接受著中國學生的熱情和崇拜。然而他在上海期間,是如此評價中國的:「(中國人)勤勞、骯髒、愚鈍」。
  • 愛因斯坦曾到訪中國,寫了本日記,如今日記公開,字字讓人憤怒
    引言 諾貝爾獎得主維格納曾說:「我們所有人,都在愛因斯坦的庇蔭之下···」作為物理學界的傳奇,愛因斯坦甚至成為20世紀科學界的代言詞。但是他對中國人的評價卻並不友好,或者說存在非常大的種族偏見。在他的日記中記載,中國人是「勤勞卻麻木,骯髒又遲鈍」的體現。
  • 愛因斯坦是如何評價中國的?多年後日記內容揭秘,讓國人心灰意冷
    不過在愛因斯坦的眼裡,中國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愛因斯坦是如何評價中國?多年後日記的揭秘,讓很多中國人很失望。以至於愛因斯坦在他的日記中對中國人的點評,讓我國很多人深感失望,甚至是絕望。在愛因斯坦的日記中他描繪我國人是「勤勞、麻痺、遲鈍」的。很難想像這樣的詞眼出現在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的書中。而關於勤勞愛因斯坦則是把我國人比喻成辛苦勞作的牛和馬,愛因斯坦認為中國是一個特別像羊群一樣的民族,中國人的遲鈍與骯髒讓他十分不解。
  • 愛因斯坦為什麼這樣寫?他到底發現了什麼秘密?
    傳說中愛因斯坦和中國還有一段小故事,當時的北大之父蔡元培曾經要求愛因斯坦來到北大講學。日的時候愛因斯坦直接從日本到達上海,逗留兩天之後直接去往新加坡,並沒有前往北京。再加上後來,愛因斯坦在日記當中對於中國的評價,過激的言論也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 愛因斯坦:中國人缺乏邏輯思考能力,沒有數學天賦,勤勞但是遲鈍
    這次路途中,愛因斯坦還寫下了一本旅行日記,日記中詳細記錄了他在路途中的見聞以及愛因斯坦對停留地區包括日本、印度、巴勒斯坦、香港、新加坡等地所見之人的印象。在愛因斯坦的日記中,他詳細描述了香港民眾的生活狀況,他看到了當時的香港,中國人為了掙5分錢,每日早出晚歸,敲敲打打,搬運石頭的生活現狀,並對此表達了同情。
  • 愛因斯坦遊中國後,他在日記裡是如何評價中國人的?字字讓人憤怒
    愛因斯坦遊中國後,他在日記裡是如何評價中國人的?那時的中國確實落後,西方列強身為強勢的一方,這樣的評價雖讓人不爽,但也無力反抗,那麼在受世人推崇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眼中,中國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 愛因斯坦週遊中國後,寫了本日記,內容曝光後,字字讓人感到憤怒
    以往談及愛因斯坦,只會大肆讚揚他在科學上的巨作,且大談他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只是,在得知他對我們中國人的評價之後,今日倒也不怎麼想要誇讚他的榮耀了。大概,這在某種角度而言,帶著些「護短」情節,但是,倘若他人那般非議我國人,確實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承認他的優秀與成就, 但是,卻反對他的某些言論。
  • 大量日本人湧入中國定居,上海高達數十萬人,國人表示不能接受
    這座充滿魔幻色彩的城市被稱為「魔都」,其實這個稱呼從日本人寫的小說《魔都》裡最初提到上海「魔都」一詞,隨後這一詞語就被很多人來形容上海錯綜複雜的世態和現代化大都市。
  • 愛因斯坦日記對中國評價,國人為何憤怒?
    其中杜威 ,羅素等外國學者都曾到過北大演講。1921年蔡元培出差德國,藉此機會,他向愛因斯坦提出了,來北大演講的邀請函,並向他訴說北大的學子,乃至於中國的學子都十分崇拜他,對於他所提出的的學術更是熱愛不已。當時愛因斯坦並未準確答覆,但也沒有拒絕。
  • 愛因斯坦如何評價中國,多年後日記的揭秘,讓國人很失望
    愛因斯坦如何評價中國,多年後日記的揭秘,讓國人很失望 1921年,蔡元培到歐洲考察教育時,曾訪問愛因斯坦,邀請他來華講學。1922年秋天,愛因斯坦應邀到日本講學,表示願意同期來華,雙方商妥了來華講學的條件。
  • 愛因斯坦為何稱中國人「勤勞、骯髒、愚鈍」?網友點評,分歧性大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卻因為在日記中寫過這麼一段話,而曾引發過巨大的爭議,讓許多國人都為之感到詫異。愛因斯坦在自己的私人日記中稱:「中國人吃東西不坐在凳子上,而像歐洲人在樹叢裡解手時那樣蹲著。一切都那麼安靜嚴肅。甚至連孩子們都是毫無生氣的,遲鈍呆板。」「就算是那些淪為做牛做馬的人也從來沒有讓你感受到,他們對受苦是有意識的。
  • 上海、愛因斯坦及其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就他到上海的感想講道:「餘第一次至東方,極為歡喜,有許多驚異之聞見.  此間理想之氣候,澄清之空氣,南方天空燦爛之星鬥,皆使餘之頭腦得一難以消滅之印象.  此種印象,餘將永不忘之.  」從這段話看來,愛因斯坦對於從香港到上海這段航程是極為愉快的.
  • 愛因斯坦為何說中國人「勤勞、骯髒、愚鈍」?網友意見不一分歧大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進步,所以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全面、辯證的去看待、分析各種問題,就比如我們很愛國,但我們並不會刻意抹去中國歷史上灰暗的時刻,只有勇於接受不完美的過去,才能開創更完美的未來。而提及歷史灰暗時刻,最繞不開的便是清末民初那一段時期,那一段時期的中國,用「山河破碎、國弊民窮」來形容都不為過。
  •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曾途經中國
    在這短短幾天之內,究竟是何緣故,導致世界公民愛因斯坦竟然在日記中寫下:如果有一天其他種族都被中國人取代了那將是可悲的。這般歧視言論的背後,引人深思。 據記載,愛因斯坦夫婦受邀,於上海「一品香」餐廳就餐品嘗中華美食,隨後前往上海「小世界」欣賞傳統戲劇崑曲,緊接著遊覽了上海當地的城隍廟、豫園等地。晚餐時分由中國文化教育界在畫家、書法家王震私宅設宴招待。 同日,由瑞典駐上海總領事處正式通知,愛因斯坦榮獲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引海內外科學界熱議,受到中國學子夾道歡迎慶賀。
  • 中科院戴念祖:上海、愛因斯坦及其諾貝爾獎
    據1922年11月14日和15日的The China Press(又稱《大陸報》,創刊於1911年8月29日,也是當時中國專門對西方發行的惟一的英文報刊,愛因斯坦還曾表示要去參觀某菸草公司,但後來由於時間不足未成.愛因斯坦就他到上海的感想講道:「餘第一次至東方,極為歡喜,有許多驚異之聞見.此間理想之氣候,澄清之空氣,南方天空燦爛之星鬥,皆使餘之頭腦得一難以消滅之印象.此種印象,餘將永不忘之
  • 留下愛因斯坦、泰戈爾在滬字跡的留言本,激活城市歷史記憶
    對應到「倫納留言冊」中,那一夜愛因斯坦用德文寫下:「人類理智的興旺的確受到了環境的嚴重限制。貧窮導致粗野,而富有又讓人內心空虛;寒冷的天氣讓人沉鬱,而熱帶氣候使人驕奢淫逸、昏昏欲睡。因此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讓知識始終繁榮。像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這樣的事件就好像是歷史海洋中的一片小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