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不到1光年?科學家稱:太陽系邊緣可能藏著一個「古代黑洞」

2020-11-24 騰訊網

科學家們擔心一個古老的黑洞會吞噬地球,而且距離地球不到一光年。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和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發表的這篇新論文表明,之前被認為是太陽系邊緣一顆看不見的行星,實際上是一個古老的黑洞。科學家們聲稱,新的結論比之前提出的任何結論都能更好地解釋這一現象。

科學家認為一個黑洞可能在太陽系邊緣徘徊。

研究人員對這一發現表示擔憂,因為太陽系的外層區域顯示出「奇怪的」引力軌道異常。波蘭的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記錄了一系列引力異常,這進一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由於引力的奇異作用,該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原始黑洞(PBH)的存在,以取代科學家先前所稱的「第九大行星」。他們認為黑洞很古老,是在大爆炸後的第一秒內形成的,被我們的太陽系捕獲了。

提出的黑洞在我們的太陽系中。

作者認為這個想法就像行星一樣,位於太陽系邊緣的黑洞的潛在存在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和它周圍的行星是否有一天會被吸進去。科學家們進一步解釋說,如果黑洞假說是正確的,而且它位於與第九大行星相同的區域,那麼它距離地球大約560億英裡。這比一光年還短——6萬億英裡——在天文學上非常接近。

之前的論文指出了一個看不見的「第九大行星」。

儘管如此,肖爾茨教授很快就打消了任何擔憂,他解釋道:「對於正常的黑洞,你至少需要有一個太陽質量,因為它是由恆星產生的。這些原始黑洞可能要輕得多,例如,一個地球質量,或者實際上更輕。」這意味著提議的黑洞將會很小,而且可能不會大到讓人擔心。

黑洞是宇宙中最令人費解的副產品之一。

科學家們還說,質量是黑洞或行星的可能性非常相似。伊利諾伊大學的詹姆斯 安文表示,用普通行星作為解決方案和用原始黑洞等奇異緻密物體作為解決方案非常相似,這兩種現象可以同時用質量是地球幾倍的新天體來解釋。他們甚至認為,黑洞的存在更容易理解,因為第九大行星需要重新思考行星的形成,因為它將是一個自由漂浮的太陽系成員。

一旦物質穿過視界,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黑洞。

有趣的是,科學家們說,提議的PBH最終可能比行星9更容易被觀測到,如果是間接的話。通過從由暗物質組成的微暈捕捉到伽馬射線信號,可以確認PBH的存在。儘管暗物質目前對人類來說是看不見的,也沒有辦法直接觀測到它,但科學家們相信,在黑洞邊緣暗物質和正常物質之間的致命相互作用將產生伽馬「湮滅信號」,費米太空望遠鏡或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等設備可以探測到這種信號,被討論的微暈可能從黑洞的中心衍生出成千上萬的粒子。

科學家們說,黑洞將非常接近地球。

我們實際上期望[湮滅信號]以相當高的速率發生,這些東西有可能只是天空中的發光光源。這也是一個新的想法,第一個這樣的想法,這個異常的軌道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一個流氓行星,許多人把它叫做第九大行星。科學家表示,他們完全明白他們的建議乍一看是多麼的古怪,但是很快就證明了他們的結論是正確的,我們不是說它不可能是行星,我們是說它不需要是行星。

相關焦點

  • 1000光年外發現一個黑洞,科學家: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論文,日前,天文學家在一次例行的天文觀測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黑洞,它潛伏在太陽系附近,距離地球僅有1000光年,令科學家感到震驚。一個由歐洲南方天文臺科學家Thomas Rivinius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對HR 6819雙星系統進行觀測的時候,偶然發現該雙星並非彼此圍繞,而是在圍繞一個黑洞運行。
  • 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黑洞是哪個?距離多少光年?
    離太陽系最近的黑洞是麒麟座V616,距離約2800光年,第二是天鵝座X-1,距離為6100光年,第三是天鵝座V404,距離為7800光年!一般所指的黑洞是恆星型黑洞,超大質量的恆星(一般需要大於30倍太陽質量以上)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形成的!即使是光都無法逃逸,因此沒有直接手段可以觀測到黑洞,假如其周圍或者背景沒有任何天體以供對比的話,即使宇宙空曠,仍然有很多黑洞被這些方式觀測到,當然最多的還是其吞噬物質吸積盤所發出的X射線!
  • 太陽系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黑洞?科學家新的猜測有可能實現嗎?
    科學家為什麼會猜測第九行星的存在?這裡就得從太陽系邊緣的一些異常天體軌道說起。2014年左右,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海王星軌道之外的黃道面附近區域)發現一些天體,軌道離太陽遠的時候居然可達到幾百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即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一開始這被解釋為海王星引力散射效應。
  • 隱藏在太陽系邊緣的神秘天體可能是微型黑洞!
    新研究:隱藏在太陽系邊緣的神秘天體可能是微型黑洞!在太陽系邊緣,科學家信誓旦旦存在神秘的第九行星,其巨大引力可解釋太陽系邊緣種種異常軌道現象。然而現在一篇新研究表明,假想的第九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大爆炸後不久就存在的微型黑洞。
  • ESO發現一個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的黑洞,科學家認為這不是好消息
    在過去的日子裡,科學家在銀河系裡發現了60多個黑洞,在這之中,即使是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麒麟座V616(A0620-00),也遠在2800光年之外。2020年5月6日,一篇發布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文章指出,ESO發現一個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的黑洞(註:ESO即歐洲南方天文臺),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
  • 天文學家意外發現一個黑洞,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
    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論文,日前,天文學家在一次例行的天文觀測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黑洞,它潛伏在太陽系附近,距離地球僅有1000光年,令科學家感到震驚。一個由歐洲南方天文臺科學家Thomas Rivinius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對HR 6819雙星系統進行觀測的時候,偶然發現該雙星並非彼此圍繞,而是在圍繞一個黑洞運行。
  • 遠古黑洞可能就藏在太陽系邊緣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最外圍的一個小行星帶,範圍從海王星軌道(30個天文單位)之外,一直延伸到距離太陽50多個天文單位的地方。這裡除了有人們最早發現的冥王星之外,天文學家還注意到一些奇怪的天體(KBO),它們有些聚成團簇,有些擁有極高離心率軌道,比如2012VP113、賽德娜等海王星外天體,軌道極度狹長,兩者的近日點都比太陽與海王星距離的2倍還要遠,和其他天體相比太不尋常,換句話說,它們的軌道並不在海王星影響範圍,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外太陽系可能有「第九行星」在影響這些天體,前者質量約地球5~10 倍。
  • 科學家發現一個已知的離我們最近的「小黑洞」,就在1000光年外
    由於黑洞基本上都是由古老恆星老去以後坍塌而成,而宇宙中恆星的數量數不勝數,所以在宇宙中黑洞的數量也是非常多。有科學報告指出,即使在我們銀河系內,黑洞的數量可能達到數百萬計。這麼多黑洞,或許在我們太陽系不遠處可能就存在一些黑洞,只是我們暫時還沒發現它們而已。
  • 科學家猜測,太陽系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小東西,它比行星可怕多了
    於是人們將目光放在了太陽系邊緣,因為那裡的光線非常暗,是人類觀測的一個盲區。再加上柯伊伯帶的阻擋,太陽系邊緣究竟有什麼樣的天體存在,科學家也不知道。那麼太陽系邊緣有沒有可能存在一顆巨大的行星呢?科學家通過對太陽系邊緣天體軌道的不斷探測研究,還真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之外。
  • 太陽系邊緣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而且它是一顆胡柚般大的黑洞嗎?
    最近有人驚呼,科學家們正在執行一個LSST搜索計劃,讓太陽第九大行星,隱藏在太陽系邊沿的黑洞現身。那麼如果這顆黑洞真的存在,地球有危險嗎?這個說法當然有些驚世駭俗。2020年5月,人們觀測到了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黑洞,坐落在望遠鏡座,隱藏在被命名為HR 6819的恆星系統,距離我們約1000多光年。人們發現它,並不是這個黑洞本身有任何蛛絲馬跡,而是HR 6819三合星系統中可見的兩顆恆星怪異的運行軌跡,它們圍繞著一顆看不見的空間運行,由此科學家們認為這種毫無蹤跡的巨大引力源只能是一顆黑洞。
  •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是一個微型黑洞
    彗星已經從奧爾特雲中寂靜的床上被撕裂出來,被送到太陽系的「腹部」,在那裡它們可能會撞擊任何行星,並在巖石表面撕開巨大的隕石坑。一個移動速度足夠快的黑洞將不受太陽引力的影響,並且不會造成更大的破壞。但是,如果太陽吸引了黑洞,一個毀滅性的故事就開始展開了。隨著黑洞的靠近,衛星軌道和行星軌道會開始混亂。
  • 什麼是黑洞?黑洞能吞噬太陽系嗎?科學家給出不一樣的解釋
    一個恆星質量的黑洞,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數十倍,可能在大質量恆星坍塌後的幾秒鐘內形成。這些相對較小的黑洞也可以通過被稱為中子星的兩顆緻密恆星殘骸的合併而形成,中子星也可以與黑洞合併形成更大的黑洞,或者兩個黑洞可以碰撞,像這樣的合併也會很快形成黑洞,並在時空中產生漣漪,稱為引力波。
  • 科學家猜測太陽系第九號行星,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原初黑洞
    黑洞跟其它的天體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存在,我們都知道,黑洞有強大的吞噬能力,即使是光進入黑洞也無法逃脫出來。如果是行星,它能夠發出紅外輻射,我們用光學觀測和紅外觀測或許還有可能發現。可如果這是一個黑洞,我們的光學觀測和紅外觀測手段就沒有用了,它完全是一個隱藏的存在。
  • 太陽系中有一個黑洞?擾動太陽系的神秘行星X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美國宇航局(NASA)的卡西尼號在探測土星時,根據觀測數據,科學家們認為在太陽系邊緣可能還有其他大型行星存在。2016年1月20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期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宣布發現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運行軌道異常,這6顆天體雖然以不同速率運轉,但其運行軌道卻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而自然條件下碰巧出現這一情況的機率只有1/14000(0.007%)。
  • 徒步行走1光年的距離,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走完?
    ,因為隨便去一個地方都需要非常久的時間。舉個例子來說,可能現在我們有飛機,有高鐵,數百公裡的距離幾個小時就到了,可是在古代,卻至少需要半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徒步行走1光年的距離,大約需要多久的時間呢?光年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我們說一顆星球距離地球多少光年,使用的單位是「光年」,簡單來說,就是以光速行走1年的距離。
  • 假如M87*黑洞距離地球只有一光年,對太陽系會有什麼影響?
    誕生太陽系的奧爾特雲直徑約一光年,如果M87*黑洞在距離一光年的位置的話,大約就是在奧爾特雲外0.5光年的區域,看起來也不近,但在宇宙中動輒以萬光年計算的距離(M87星系距離地球約5500萬光年),簡直就已經碰在一起了!一、M87*黑洞到底是個多大的概念?
  • 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和其他已知黑洞都不一樣
    天文學家才在銀河系內發現了一個黑洞HR 6819,它距離地球很近,只有1000光年。1000光年是什麼概念呢?打個比方,從地球到太陽系邊緣的距離是1.5光年,因此1000光年相當於從地球到太陽系邊緣飛行333個來回,不過考慮到銀河系的直徑是10.6萬光年,因此1000光年非常短。這一次,HR 6819被發現純屬運氣,因為這個黑洞位於一個三星系統內,而科學家此前認為是雙星系統,也就是只有兩個恆星存在,沒有黑洞。
  • 太陽系邊緣可能存在一顆迷你黑洞,直徑只有一個柚子那麼大?
    近些年科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中尋找一顆未知的大型天體,由於科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多個天體出現軌跡異常的現象,似乎受到一個神秘引力的影響,能產生這種影響的可能是有一顆質量較大的行星,美國科學家正在建造「時空遺產調查」(LSST)望遠鏡專用來觀察宇宙中的小型天體,未來能通過LSST
  • 科學家發現球狀雲團包裹著太陽系,半徑就達1光年,咋回事?
    2013年NASA宣布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正式進入星際空間,此後媒體鋪天蓋地報導,人類的探測器已經飛出太陽系。但實際上這件事也算是一個烏龍,旅行者一號真的飛出太陽系了嗎?實際上並沒有,美國加州理工的教授科學家愛德華·斯通認為旅行者一號只是進入星際空間,但並非是飛出太陽系,這是有本質區別的。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太陽系的直徑在2-3光年左右,是以奧爾特云為邊界的。
  • ​比太陽大30倍的恆星,竟被小黑洞吞噬,距離我們1.5萬光年
    ,認為在宇宙中一定會存在時空曲率大到連光都無法逃脫的天體,由於其強大的引力,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這一理論的提出令不少科學家都對黑洞感到害怕。據悉這個黑洞是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其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