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是家庭中飼養比較多的寵物,從來源看,現在野生烏龜已十分稀少或滅絕,被嚴格保護、禁止買賣。目前合法來源途徑的烏龜,都是人工養殖出來的(主要是龜養殖場,少部分為玩家自行繁殖)。
根據環境不同,養殖場裡的烏龜又分為外塘、溫轉塘和溫室龜三類。外塘龜生長在室外池塘,有自然冬眠過程;溫室龜常年生活於溫室,不冬眠;早期生活於溫室,後又轉入外塘飼養的,就是溫轉塘龜。三者當中,大家非常認可外塘龜,認為其外形美、體質好、容易養;其次是溫轉塘龜。但對溫室龜,則普遍沒有好印象,說起來都是「體質差、易生病、易死亡、外觀差、不能繁殖、不建議養」等負面詞彙。難看、難養、不推薦養,基本是大家對溫室龜的共識。
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並不是這樣。以上說法,大多是以訛傳訛,或者是出於對溫室龜特點的不了解,進而採取了錯誤飼養方法所致。實際上,溫室龜選擇面廣、價格便宜,只要能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溫室龜」,並處理好到家初期的應激反應,養起來並不困難,也是值得購買飼養的。今天就來談談這方面的問題,供朋友們參考。文中所說的溫室龜,是指溫室草龜。
一、溫室龜真的有那麼多缺點嗎?事實並非如此
大家之所以不推薦飼養溫室龜,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1)體質問題,認為體質差,易生病、易死亡、易應激;(2)外觀問題,認為生長快,體態胖、龜殼畸形、色澤差,不美觀;(3)繁殖問題,認為其沒有經過冬眠,繁殖能力差或不能繁殖;(4)壽命問題,認為溫室龜生長快、不冬眠,會減少壽命,死的快。
其實以上這些說法,有些是正確的,但多數都是「似是而非」的訛傳,不足以為信,原因簡單分析如下:
1、溫室龜真的體質差、易生病嗎?多數是飼養方法不當
溫室龜「體質差,易生病、易死亡、易應激」,幾乎成為眾口一詞的說法。表面上看,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但其根本原因,是在於對溫室龜特點缺乏了解,到家初期飼養方法不當所致。
溫室龜長期生活在四季恆溫環境中,對溫度變化缺乏抵抗力,易因溫差大而生病(感冒或肺炎)。同時飼養密度大,為防止交叉感染,需要定期用藥物殺菌、消毒,即溫室龜是在藥物控制下生長的,對致病菌缺乏免疫力,容易被感染。而穩定的溫室環境,也致使溫室龜對環境變化缺乏適應力,易發生應激反應(如腐皮腐甲)。
以上就是溫室龜為何容易生病和應激反應的原因。穩定的溫室生活環境,造成溫室龜怕溫差大、怕致病菌、怕環境不穩定。從本質上看,這是新舊環境差異過大帶來的結果,即便是外塘龜,也容易出現嚴重的應激反應(如拒食、腐皮腐甲、暴斃等)。這有點類似我們通常所說的「水土不服」,如南方人初次到北方,或北方人初次到南方,都有可能會不適應或生病,這就是環境差異過大造成的,並不一定是體質不好。
實際上,溫室龜出現疾病或死亡,主要是剛買回家不久。一旦適應了家養環境,就不容易生病了。而生病的原因,則主要是飼養方法不當造成的,基本上是「烏龜怕什麼,就給什麼」,如此想不生病都難,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1)飼養環境溫差大
溫室龜怕溫差大,對氣溫變化需要有個逐漸適應的過程。但很多龜友一開始就放在開放環境中飼養,並設置出水曬臺。這樣做非常容易受外界溫度,以及攀爬曬臺帶來的溫差影響,使龜感冒或肺炎。其實到家初期,只要設法穩定住環境,避免大溫差即可解決。方法也簡單,放在室內避風處飼養,以減少外界氣溫影響;使用大水體,以避免水溫波動過大,同時也可穩定水質;取消曬臺,避免出、入水帶來的溫差。通過上述做法,即能很好避免因溫差大帶來的生病問題。
(2)急於餵食(過早餵食)
很多龜友都認為新買來的烏龜越早吃食越好,其實過早餵食弊大於利。如前所述,溫室龜長期在藥物控制下生長,對致病菌缺乏免疫力,到家初期應儘量避免接觸大量致病菌(少量則可以培養免疫力)。而大量致病菌,是來源於餵食,即食物殘渣和烏龜糞便的腐敗分解而產生。過早餵食的結果,使得溫室龜在沒有緩衝的情況下,暴露於大量致病菌環境,由此帶來腸炎、腐皮腐甲、白眼病等感染性疾病。
解決方法也不難,只要控制住自己,不過早餵食即可。建議剛買回來的龜,至少一周內不要餵食,大龜則可延長至2-4周後再餵食。沒有了食物,也就沒有了食物殘渣和烏龜消化後的糞便,自然就不會產生大量致病菌,烏龜也就不容易因細菌感染而生病。等適應了家養環境後,免疫力也慢慢恢復,再餵食就不容易出現問題了。
(3)飼養環境不穩定,幹擾過度
溫室龜原生活環境非常穩定,到了家養環節,是一個全新、陌生的環境,容易因環境差異過大而應激反應。恰當的做法是提供穩定的環境,減少人為幹擾,讓其靜養,以便儘快適應新環境,避免應激反應。而很多龜友的做法,卻是恰恰相反,例如經常觀察、把玩烏龜,變著花樣餵食,頻繁換水等。烏龜本身就膽小,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其一直處在不穩定的環境中,帶來嚴重的應激反應病變,如腐皮腐甲、拒食或暴斃等。解決方法是在到家初期,給烏龜提供一個陰暗、安靜、穩定、免打擾的環境,讓龜安心靜養,等適應了家養環境後,就好了。
綜上所述,所謂溫室龜體質差、易生病,實際是不了解溫室龜特點,在到家初期飼養方法不當造成的。只要能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不頻繁打擾和過早餵食,溫室龜就能更快適應新環境,並不容易生病和死亡。以鶇龜先生在3個月前買的4隻體長約8cm的溫室龜為例,到家後即放在陰暗的地方靜養,極少打擾,也沒有餵食。直到近一個月後,這4隻溫室龜才開口吃食,進入正常飼養,並沒有出現過任何腐皮腐甲等病症。
關於溫室龜到底是否「體質差」,只要看看它們目前的生存環境就明白了。由於疏於管理,3個月內只換了一次水,生存環境堪稱惡劣(見下圖)。但即便如此,它們仍然狀態良好,這說明抗逆性很強,體質並不差。因此,所謂溫室龜「體質差」,只是飼養方法不當帶來的結果,其根子在於養龜的人,而不是烏龜。
2、溫室龜真的觀賞性差嗎?確實如此
形體差、不美觀,也是溫室龜被經常提及的一個缺點。客觀來說,溫室龜確實或多或少存在外觀差、影響觀賞性的問題。但這也是其生活環境造成的結果,且大部分情況下,經過合理調養,是可逆轉、能夠改善的。
四季恆溫、食物供應充足的溫室環境,使得溫室龜生長迅速,一年基本相當於自然生長的兩三年。這樣的「速生」也導致了在外觀上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態偏胖
溫室龜衣食無憂,唯一的任務就是猛吃猛長。由於食物充足、運動量少,脂肪容易積累,導致體態偏胖,嚴重時頭尾和四肢都無法縮進龜殼內;肌肉觸感較鬆散、不緊緻。同時由於長期在室內生活,曬不到太陽,導致皮膚慘白。這樣的龜,在觀賞性上確實不如外塘龜,不過好在是可以逆轉的。
解決方法是控制餵食次數,同時加強運動鍛鍊,即給烏龜「減肥」。對於小龜,夏季可每天餵食一次,春秋每周餵食兩三次;大龜夏季每周餵食兩三次,春秋每周餵食一兩次。同時使用大水體飼養,並在水中投餵泥鰍苗、小魚蝦等活食,吸引其追逐捕食,以增加運動量。通過合理餵食和運動,溫室龜的胖體型還是容易「瘦」下來的。
(2)體色(殼色)偏淡
由於長期在室內生活,很少見陽光,龜殼中色素沉澱少,故而色澤偏淡,影響觀賞性。不過這也是可以轉變的,方法也簡單。一是營養均衡,建議多餵食新鮮的小魚蝦等食物;二是在生長季經常曬太陽。通過營養均衡的餵食和曬背,龜殼顏色可以慢慢變深,改善色澤。
(3)龜殼放射紋和葫蘆腰
自然生長的烏龜,龜殼上有類似樹木年輪的環狀紋路,俗稱「刀刻紋」(老年龜除外)。生長速度越慢,紋路越細密,反之則越稀疏。溫室龜由於生長速度快,龜殼上沒有或僅有稀疏「刀刻紋」,而是代以大量放射狀紋路,俗稱「放射紋」。同時在龜殼外形上,前後端凸出,中間凹進,類似葫蘆形,俗稱「葫蘆腰」。
由於草龜不像巴西龜等一樣會「蛻殼」,龜甲一旦形成,只會從小變大逐漸生長,因此「放射紋」和「葫蘆腰」出現後,很難再完全消除。但這兩者對觀賞性影響都不大,其中條紋深刻的「放射紋」也是一種另類美,且會隨著龜甲顏色變深而逐漸不明顯;而「葫蘆腰」本身即是成年公草龜的特徵之一,自然談不上影響美觀。
綜上所述,關於溫室龜「外觀差,影響觀賞性」的說法,基本是屬實的。體態胖、龜甲顏色淡、具有「放射紋」和「葫蘆腰」,是溫室龜的典型特點,確實不如外塘龜好看。但體態胖和龜甲偏白,通過合理餵食、增強運動和曬背等操作,是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的;「放射紋」和「葫蘆腰」,一旦形成雖不能完全消除,但對觀賞性影響不大。
3、溫室龜真的無法繁殖嗎?並不符合事實
溫室龜繁殖能力低或無法繁殖,也是常見說法。其原因,一說是烏龜生殖系統需要在冬眠階段發育,而溫室龜是不冬眠的,因而影響繁殖;其二認為溫室龜生長快,但生殖系統發育跟不上,進而影響繁殖。這兩種觀點,其實都不符合事實。
實際上,冬眠並不是烏龜必需的自然生命過程,只是對低溫的一種被動適應,不是主動選擇的,自然也就談不上促進生殖系統發育問題。在我國海南島、西雙版納,以及國外越南等熱帶地區生活的草龜,就是不冬眠的,顯然不影響它們繁殖。目前海南和兩廣地區,都是我國著名的龜鱉生產、繁殖基地。
認為溫室龜生長快,影響繁殖的說法,同樣也有問題。生殖系統發育滯後,並不等於不再發育,年齡到了以後自然可以正常繁殖。實際上,即便是養龜場的種龜,前一兩年也基本都是在溫室中度過的,並不會對繁殖產生不利影響。
退一步說,就算溫室環境真的會對繁殖有不利影響,但我們絕大多數龜友,飼養烏龜都是作為寵物,並不以繁殖為目的,真沒有必要過於糾結這個問題。
4、溫室龜真的壽命短嗎?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在不推薦飼養的理由中,還有一條被反覆提及,那就是壽命短。認為溫室龜不冬眠,會減少壽命,死的快。這一說法,從科學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冬眠並不是烏龜的主動選擇,只要冬季溫度足夠高(>15℃),它就不會冬眠;但溫室環境打破了冬眠限制,延長了生長期,與自然冬眠的烏龜相比,溫室龜生長發育和老化速度都加快了,因而其壽命會相應縮短些。
但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南方熱帶地區的草龜(不冬眠),其壽命會明顯低於北方地區的草龜(冬眠)。因此,對這一問題也不必過於擔心。理論上,草龜自然壽命為30年左右,而我們所養的烏龜,很多在買來的第一年就被養死了,能僥倖活過10年的已經屬於少數,能活過20年的數量更稀少,能活30年以上的則可謂鳳毛麟角。簡言之,絕大多數烏龜,在達到其自然壽命之前,就已經被我們養死了,根本無需擔憂所謂「壽命低」問題。
綜上所述,目前關於不推薦飼養溫室龜的種種說法中,除了部分內容基本屬實外,其他多是屬於訛傳或飼養方法不當所致。而造成大家提到溫室龜,就想到各種「缺點」,還在於我們看問題不夠全面,只看到了其缺點,忽視了優點所致,其實溫室龜也有其明顯優點。
二、溫室龜的主要優點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溫室龜也不例外。除了具有觀賞性差等缺點,它也有不少優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價格便宜,性價比高
目前各地水族市場草龜價格並不透明,且地區差異較大,無從比較。但網購價格是透明的,以淘寶為例,體長8cm左右的外塘草龜,目前售價約20-50元/只,普遍在30元左右,個別品相好的甚至超百元;而同等大小溫室草龜,價格只有外塘龜的1/5到1/3左右。只要掌握了恰當的飼養方法,溫室龜並不難養,相對來說價格便宜、性價比高。
2、對人警惕性低,便於培養互動性
溫室龜因長期在室內生活,水體淺且小,接觸人的機會多,對人警惕性低。而外塘龜在室外池塘生活,水體大、環境較隱秘,對人警惕性高。因而溫室龜更容易培養與主人的互動性;外塘龜則基本見人就躲,需要花費更多時間。
3、溫室龜更容易適應家養環境
我們都知道溫室龜容易應激反應,但實際上,外塘龜的應激反應並不比溫室龜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體型較大的外塘龜,動輒就拒食、腐皮腐甲或暴斃。其原因在於,室內家養環境與室外池塘相比,差異更大。只要控制好溫差和保持水質穩定,在到家初期少打擾、不餵食,溫室龜比外塘龜更易適應家養環境。
4、溫室龜貨真價實,購買不易受騙
由於外塘龜價格比溫室龜貴得多,導致不少商家以溫室龜來冒充外塘龜銷售,特別是網購途徑。每年因以外塘龜的價格買入溫室龜而被騙的龜友,數量眾多。如果我們本身就是奔著購買低價溫室龜去的,則很難受騙,可謂貨真價實。
三、結語
溫室龜是打破了冬眠限制,一年四季生活於恆溫環境的烏龜。受其生活環境所限,確實存在「體態胖、龜殼發白、具有放射紋和葫蘆腰」等外觀,以及壽命稍有縮短等問題。除此之外的其他缺點基本都屬於訛傳或飼養方法不當所致。例如「體質差、易生病」,實際上是因為到家初期沒有為其提供一個「穩定、免打擾」的飼養環境所致;而「不能繁殖」等說法,並沒有多少科學依據。
實際上,溫室龜與外塘龜相比,價格便宜、互動性好、更容易適應家養環境,還是值得購買飼養的。儘管如此,對於溫室龜也不能盲目購買,需要在適宜的季節,選購合適的溫室龜,以提高成活率。關於新手龜友如何選購溫室龜,限於篇幅,鶇龜先生將在後續的文章中做出詳細介紹,歡迎到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