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手作步道十年之路:在手作中,將人與自我、他人、自然的斷裂一一修補(一)

2021-01-21 秘境守護者

註: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然教育論壇」,如需轉載請聯繫首發平臺授權。


最親近的結合,不是只用感官認知,而是去把玩、使用和照顧那些有自己「知識」的東西......


當你想了解榔頭,不是觀察它,而是拿起來用用看......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圖片:www.tmitrail.org.tw


  臺灣著名探險家、生態攝影家徐仁修老師的家鄉九芎林(今之芎林鄉),昔日就是靠一條越嶺步道與鄰鄉新埔相連。這條步道徐仁修老師童年時走過好多次,途中有大片次生林、竹林,有茶園、橘子園,還會經過作家劉還月的老家。而十歲年紀,在半途山嶺上休息時與從芒草間走出的、在陽光下閃著亮麗光澤的環頸雉的相遇,放牧的黃昏歸途上與從茶園走出來的石虎四目相接,都是徐仁修老師最難忘懷的經歷。


  然而,當原本是自然的小山路轉瞬間變成了柏油馬路,沿路又裝上了太密太亮的水銀燈,所有附近棲息的動物們只好自動遷移。這樣的變化讓臺灣小說家、電視編劇小野先生生發這樣的體會:「當大自然從我們身邊漸漸消失的同時,我們的內心和感官也漸漸被來自四周環境的吵雜的聲音改造,我們在各種垃圾堆中生活,漸漸習慣了垃圾的臭味。」


圖片:www.tmitrail.org.tw


臺灣千裡步道運動


  那麼,如果能「從找出生活周遭的美麗小徑開始,藉由雙腳行走與單車騎行的慢速行旅方式,讓人逸出原本的生活軌跡與作息,去到他方,親身體會不同的人文歷史與故事,在看見別人的同時,重新看見自己,也對自己所生活的土地有更真切的了解」是不是一件非常美好且讓人振奮的事情呢?2006年4月23日,致力於保護臺灣山海風光與人文之美的「公民行動」——「臺灣千裡步道運動」,在徐仁修、小野、黃武雄等人共同號召下正式啟動。臺灣千裡步道協會亦在此背景下成立。


  協會從找路連結成路網,定線山海屯主線,到2010年完成環島3000公裡的路網;接著進入步道守護,保護沿途美麗風光、文化資產,輔導社區推動永續生態旅遊,推動減碳、減廢、食物零裡程等生態旅行價值;在宜蘭臺南建立示範道,進行去除光害、除草劑、水泥護欄以及環境友善減量工法、種樹等工法設計實踐;也推動山區步道採納手作步道的政策,出版很多書籍與臺灣守護地圖,傳達協會保護環境的價值......


在十年有餘的手作步道思考和實踐中,臺灣千裡步道協會累積了哪些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經驗呢?今天起,我們將分三期為大家介紹,徐銘謙老師在臺灣十年手作步道思考與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剛起步實踐手作步道的我們,想必能從中獲得寶貴的啟發!


圖片:www.tmitrail.org.tw




  2007年,首先參考美歐步道志工概念的林務局,在霞喀羅國家步道上舉辦了臺灣第一場「步道工作假期」,此後陸續在各林管處結合社區舉辦的工作假期, 乃至成立環境維護志工隊常態維護; 而臺灣千裡步道協會也持續與林務局、國家公園、縣市政府、環保團體、社區部落及大專院校、社區大學等合作, 探索各種支持手作步道運作的公私協力模式。 同時向本土學習,尋找每條步道獨特的自然條件、人文歷史、工法智慧、社會脈絡,發現隱藏其中的價值與整體連結的意義,發展屬於臺灣的手作步道。


  在志工們歡樂參與的背後,當然也度不但遇到新典範(paradigm)在既有制度中適用的困難,推動的每一步都面臨了觀念的碰撞與挑戰。


  挑戰同時來自兩個相反的方向:


一邊是怕髒、怕雜草、怕泥濘,希望把城市裡的整齊美觀、舒適便利帶入山林(簡單說就是害怕自然的迷思),因而相信「步道」等於「鋪面」,「設施」等於「安全」,「堅固」等於「耐用」,這是步道水泥化、工程化的根源;


另一邊則有所分歧。表面上共同點是「最好什麼都不要動、路是人走出來的」,然而其中一種強調「個人的登山技能不需任何認為設施」,另一種則強調「自然的完美秩序不容人為幹擾」。無論自我定位是「自然觀察者」或「山林挑戰者」,兩者都忽略了:當人進到自然的過程就以是破壞的因子,步道上的植被與土壤受到踐踏衝擊、走出捷徑乃至複線化與衝蝕溝,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人」。 


  兩邊的觀點互相對立、拉扯,步道工程擺蕩於兩種極端、惡性循環。有些人同時具備上述矛盾概念於一身,而所有走上步道的人,可能都認為自己是「熱愛大自然」的人。


圖片:www.tmitrail.org.tw




  最好的對話不是辯論各自的想像,而是在一個真實的場域中,讓政府承辦人員、部落社區居民、專業者、志工們甚至路過的使用者提出自己的觀點,一起捲起袖子動手操作、實驗想法,持續觀察有沒有效果、不斷地修改調整。


  步道剛好是人人可及、技術門檻較低的公共空間,也是具體而微、折射人與自然關係的鏡面實相。過去十餘年來,發生在全臺將近七十幾處的手作步道,每一處都是微型的公民社會、民主平臺,從事前的調查溝通、規劃討論到實作,乃至後續的維護與變化,都是公眾參與和對話的過程。


  透過「手作步道」之窗,我們看見行走其上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林相形成的自然史、觀察水的作用與人的需求交互影響,學習「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如果未曾參與也不經解說,人們直接到步道現場,可能感覺不出人工斧鑿的痕跡:


步道維持自然土石與落葉鋪地,卻沒有積水泥濘,也無鋪面溼滑;

走起階梯來,膝蓋與腳踝感覺輕鬆彈性、舉步順暢,甚至以為石頭只是「恰巧」不偏不倚地「長」在踏腳或歇坐的位置;

周遭自然生態與步道融合一體,有時步道邊界甚至被生長迅速的野草小花覆蓋,只能隱約看出路痕,步道邊上不時出現穿山甲鑽出的洞與土;

颱風過後或許有倒木橫陳,志工善用取材,將之化作彌補流失路基的護坡路緣。


  若非時常去走,實際上你感覺不出前後有所變化——這就是有「時間」與「萬有」參與其中,渾然天成、大隱無形的手作步道。


圖片:www.tmitrail.org.tw




  許多人曾經問徐銘謙老師:「為什麼叫『手作步道』?」既然看起來如此自然,就叫「自然步道」不就好了?!為什麼要強調「手作」?徐銘謙老師說,2009年底,自己在尋思如何為發展中的步道運動加以詮釋、定位,如何命名能使大眾更直觀地理解與接受。彼時,她也想過同樣的問題。類似的概念包括主婦聯盟步道小組發展出來的「自然步道」,九二一地震後公共工程委員會提出的「生態工程」,乃至林務局國家步道借鑑日本的「近自然工法」等,這些詞彙雖捕捉到一部分的概念,卻又不夠全面。


  「自然步道」雖能描述手作完成「做了就像沒做」的上乘工法,但是偏向靜態,易使人們以為無需人為維護,步道就能保持自然而不積水泥濘崩塌,忽視自然本質就是動態且受行人影響的,亦難以注意到古道的工法濃縮歷史的印記;另一方面,這個詞彙往往不是指涉步道本體,而是步道周邊被觀看的自然,人的關照對象是自然生態,而非腳下的步道自然與否。


  至於「生態工程」與「近自然工法」,則局限在工程發包的制度之中,雖然詞彙同時包含生態與工程,但實際上是以工程為主,生態是次要配角。工程制度尚且隱含專家(expert)與俗民(folk)的界限分明,難以向志工的能動性開放;同時隱含由國家主導,較難容納活潑、多元發展的民間社會參與。


圖片:www.tmitrail.org.tw


  當時,林務局發展的「步道志工與工作假期」推廣計劃已持續兩年多,原先擔心的問題如:志工施作的工程品質、找不到願做粗重勞動的志工來源等,在縝密規劃、實踐過程中證明純屬過慮。


  志工在有經驗的步道老師講解、分工與把關下,因為不趕工時、想把事情做好的動機,完工品質甚至比工程還紮實;志工不僅願意在假期付出勞動,甚至樂意負擔自己在社區的食宿導覽體驗費用,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度假的方式。


  因此徐銘謙老師想再往前推進一步——不僅止於單次性的工作假期,而希望打造一個類似歐美的「志工基地」,與一條完全運用志工力量常態修護的步道——讓現有成果可以制度化、常態化,並繼續提升志工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期待手作步道不只限定在志工活動層面,進而能影響主流的工程發包,讓臺灣步道可以全面朝向「更貼近自然、更手工」的樣貌發展。


圖片:www.tmitrail.org.tw


  此時,臺灣也興起手工、手作之風——手作麵包、手作飲品、手工精釀啤酒、手烘咖啡、手作市集,乃至學習木工、陶藝、自然建築,加上回歸土地、簡樸生活的運動如小農歸農、樸門永續設計、保育工作假期等——臺灣整個臺公民社會,正蓬勃發展出手作與土地的時代精神。


  受到這股浪潮的啟發,「手作步道」應運而生,有人用手作的英文諧音稱之「很美的步道」(Handmade Trails),把美學的層次突顯出來。而由於步道是公共通行的空間,一方面與個人領域的手作體驗相通,但另一方面,需考量自然整體、多元人群的需求與想法,因而個人得以與自然和社會的整體連結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手作步道就是「到公共之路」。


圖片:www.tmitrail.org.tw




  對「工具」與「材料」的看法,是區別一般人與手工者的關鍵特徵。


  徐銘謙老師談到臺灣公共電視節目《為了功夫闖天下》去丹麥學木工木工一集。說簡約美學又實用的各色椅子,讓人不由讚嘆,但整個節目花最多時間呈現的卻是日常的「砂磨」——運用指腹的手感、以不同粗細的砂紙無止盡的重複動作——砂磨光滑的講究雖然看來瑣碎,卻是一切木工的基礎,磨的不只是木材,也在磨木匠的心平氣和,靜下心才能仔細觀察木材的結、紋路等細節,以構思最適順接的多種可能。滿室因砂磨與鑿切所產生的木屑、廢材,每天收工前都要徹底打掃,確保器具清理乾淨、細心磨利。她說,這,就和步道工作收尾的基本功夫一樣重要。


  徐銘謙老師回想起某年參加汗得學社大溪造屋,面對滿地從老屋拆下來堪用的老材,一邊鑿切榫接面,一變撫摸嗅聞百年前的福杉,想像它從福建上船前還是一棵大樹的樣子,來到到大稻埕、上溯大漢溪至此,第一個遇到它的老師傅用了什麼方式防腐又保留了香氣。她說,珍惜材料資源的心情,「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的江慧儀、孟磊做得更徹底,他們總想找空間存放那些載回來的、被人丟棄在老屋與路邊的有用資材;她說每當孟磊雙手環胸、支著下巴端詳那堆「垃圾」,她猜他腦中已有定見,這根木頭即將成為生態廁所或自然建築的某一個側邊,完美而驕傲地支著屋頂的重量,繼續材料的下一個旅程⋯⋯


圖片:www.tmitrail.org.tw


  節目尾聲,木匠在家具成品不起眼的角落籤上自己的名字。丹麥木工運用廢材角料、以麵包窯烤披薩歡送學徒,製作人請他送臺灣觀眾一句話,他說:「請大家在自己生活周遭種一棵樹。」


  一個敬業而技藝超群的工匠,對於工具與材料必然保有一種敬意,他的技能是建立在對自然的知識與生命依存循環的永續觀點上。從選擇具有不同特性的樹,砍成適合不同角度的木材,如何讓木材幹燥,如何回收再利用、轉化為能源形態,乃至進入種樹的循環,為「手工精神」做了最好的注釋。


圖片:www.tmitrail.org.tw




  手作技藝,是建立在一整套複雜的知識體系上的,此種知識不完全是教師可以傳遞的分析性知識,還包括無法言傳、只能在實作經驗中觀察、試錯累積出來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以及藝術性的美感。


  在徐銘謙老師看來,在自然之中的手作步道,可能是最能兼具環境美感與分析性知識的一種。她說關於無法言傳的知識,自己曾有深刻的體會,而且是在開始帶志工實作時才發現到的。理論上,「砌石階梯」的標準動作是先挖掘,挖出適合石頭的形狀,然後抱起石頭放進去,使石頭的踏面與外緣平整,確保石頭本身穩固。


  她說每當自己演示完分解動作後,交給志工去作,回頭來看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常見的是挖出太深太寬的洞,甚至整個基礎土層挖空,以至於石頭陷入大洞;或是缺乏固定的基礎,就得重新去找更大的石頭,然後花整個下午彌補這個問題。


  秘訣是,在挖洞之前,就要先觀察選用石頭的各種角度與形狀,挖掘的洞最好就像這個石頭的「陰刻印模」;更重要的是,在掃視找來的大小石頭時,腦海就要同時建立、運算兩個立體石塊拼起來的完工面模擬圖像,而這個工序是無法透過說明而清楚傳達的。新手在這個工序上總是充滿挫折,而且被石頭的重量弄得氣急敗壞。她說她記得自己的挫折,而那是啟動「內隱知識」與邁向純熟的開始。


圖片:www.tmitrail.org.tw


(未完待續)


註:本文由春草根據臺灣千裡步道協會官網記錄資料編輯整理。




合作聯繫微信:18702823816


相關閱讀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以親近自然之名興建的步道,如何回歸「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境」

↓↓↓

相關焦點

  • 臺灣手作步道十年之路:在手作中,將人與自我、他人、自然的斷裂一一修補
    本文來自千裡步道協會,轉載自蓋婭自然學校。不知道您是否聽過「步道師」?在臺灣,人們春天踏青,走過的很多步道都是靠他們巧手製作的「手作步道」。臺灣的千裡步道運動已經發展了十多年,通過多年的手作步道思考和實踐,臺灣手作步道推動者們累積了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經驗。
  • 嘉明湖舉辦步道工作假期,在假日的時候遊玩嘉明湖
    想用另一種方式貼近臺東秘境嘉明湖,體驗「天使的眼淚」另一種魅力,林務局臺東林管處6月6日到6月10日間舉辦「嘉明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僅開放18人參加,進行5天4夜步道修復及學習無痕山林課程,即日起開放報名。
  • 澎湖海底步道 奇妙的「摩西分海」
    將大海一分為二的自然魔力,冠以「摩西分海」之名記者羅建怡/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澎湖「摩西分海」奇景。記者羅建怡/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潮退之後,登島之路變鮮明,腳畔的海底礁石生態也美。記者羅建怡/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澎湖的「摩西分海」,是最近當紅的網絡話題;引爆這股潮流的,正是澎湖風景區管理處長張隆城。
  • 《大咖小作》:全球49位頂級藝術家的手作小物件
    《大咖小作:49位頂級藝術家的手作小物件》如何讓自己的家擁有自我個性的獨特品味?編輯為有志於此的讀者引進並翻譯了這一本包含全球49位頂級藝術家的手工作品集——《大咖小作:49位頂級藝術家的手作小物件》。
  • 臺灣黑熊又進向陽山屋 嘉明湖步道封閉半個月
    臺灣黑熊出沒山屋的頻率愈來愈高,向陽山屋、嘉明湖山屋都發現臺灣黑熊進入找食物,日前還拍到黑熊爬到放鍋碗的柜子上。臺東林管處表示,自22日起封閉嘉明湖步道半個月。    近一個月,向陽和嘉明湖山屋出現4次黑熊覓食,網友在臉書貼上照片說,大黑熊「走灶腳」,山友隔牆睡。網友還說,黑熊這幾天更頻繁且大膽,也不知是否同一隻。
  • 幹植手作裝飾畫的魅力
    本報記者 朱玲    蕨葉、草莓果、富貴葉、繡球、銀葉菊、貝殼片……一個以天然植物材料為主的精美手工幹植相框製作步驟,在短短10秒抖音視頻中展現出來。看到這樣的短視頻之後,「有線上教學嗎?」「從哪裡可以購買產品?」眾多網友對這種相框製作充滿了興趣。近日,記者採訪了製作這一視頻的九植00不工作室的主理人仇琳琳,一探幹植手作裝飾畫的魅力。
  • 2050年前,我國將建成功能較完備、人民滿意的全國森林步道體系
    國家林草局林場種苗司副司長、生態旅遊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健民介紹,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追求更加健康和更加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對戶外遊憩的需求日趨多樣化,目前我國森林旅遊已逐步擺脫以觀光旅遊為主的傳統模式,森林體驗、森林養生、森林療養、自然教育、山地運動、冰雪旅遊、森林馬拉松等新業態
  • 承續NGO血脈,帶著「培養綠色公民」使命,探索獨立生存之路
    從一開始直到現在,親子團始終是一個公益項目,因此其重在「社會目標」而非經濟目標——希望大家集思廣益探索一些方法,找到不僅自己能夠可持續良性發展,還可以反哺和支持自然學校乃至支持「自然教育」的道路。親子團根據年齡段不同設有甲蟲團、彩蝶團(2013)、羚羊團(2014)三分團,每個分團又下設數小隊。
  • 從人際關係和自我自由的角度,聊一聊「他人即地獄」
    沒有鏡子,他們感受不了自己的存在,只有在他人的目光裡證明自己存在,從而各懷目的,勾心鬥角,相互折磨。整個故事就是一個荒誕的笑話。但是最後那句"他人即地獄",卻是整個戲劇的精髓所在。接下來,我將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以及如何獲得自我的自由,聊一聊"他人即地獄"。
  • 深圳首條自然課堂步道建成啟用
    ,深圳首條自然課堂步道在大鵬半島七娘山和大亞灣之間的海岸線上建成。市民遊客驚喜地發現,建設一新的綠道邊,隨處可見自然研習導賞標識牌,掏出手機掃一掃牌上的二維碼,沿途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動物植物種類,以及天文星象、地理地貌等自然知識,都會以文字、聲音、影像等形式呈現在眼前和耳邊,徒步休閒的同時可以免費觀賞到多維一體的山海「全景博物館」。
  • 《臺灣食堂》高清紀錄片:探秘臺灣美食文化 講述臺菜故事
    花滿桌  綠生農場/ 瓦歷斯貝林/ 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中正路90-5號/ (049) 292-0557 自然生態  櫻之田野/ 陳櫻美/ 花蓮縣吉安鄉福興村福興七街8號/ (03) 854-0366 自然輕食  金都餐廳/ 南投縣埔裡鎮信義路236號/ (049) 2995-096/ 以花入饌  茶香桂花農園/ 新北市石碇區盛隆裡新興坑
  • 全國首個非遺及手作藝術主題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發布
    上海2017年12月6日電 /美通社/ -- 2017年12月3日,由中南商業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正式對外發布。而這背後的商業邏輯,正是中南對young teens(詳見註解)及行業未來發展的解讀,做出的不斷自我超越。 註解:young teens 是中南商業於2016年提出的目標客群定位概念,主要界定為15到35歲,人多、學歷高、消費能力強、家庭消費決策人、擁有不斷創造新文化的腦洞和能力的這樣一個客群。
  • 南京隱藏的8家手作造物店,文藝起來秒殺一切
    厭倦了了千篇一律的大機器生產,想在鋼筋混凝土的水泥森林中找到這樣的一個角落,找回掌心的溫度,感受手作造物的樂趣。    木作匠心,尺渡木作工作室希望更多的人能在木作中表達自我,尺渡,將你的故事用木訴說。
  • 星空露營、樹頂漫步,這是今夏炙手可熱的自然教育營地!
    讓他去探索最原始的自然之路,與萬千植物、小動物做朋友;讓他在科普塔中學習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讓他穿梭在叢林隧道中洗去都市汙染;在老師的講解下觀賞漫天繁星;順便體驗一把手作步道的成就感;還能和小夥伴一起玩卡丁車、皮划艇、平衡車……這些,都是樹頂漫步夏令營能夠給孩子們的
  • 分享|福道:城市森林步道設計
    這種失衡的發展已對所有生命的共同福祉造成了極大威脅,因此,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考慮生態、美學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以積極應對這一挑戰。位於中國福州的「福道」森林步行道即是將設計美學與工程效率相結合的範例之一。作為中國首條鋼結構空中步道系統,其成功地將一座曾經的荒山變成了公眾健身走廊,以對環境的最小幹擾和創新的設計方法贏得了國際關注。
  • 臺灣作家劉克襄講述香港行山穿村的獨特經驗
    胡洪俠表示:自己對香港的關注是二樓書店,銅鑼灣書店,而更多人對香港的關注是奶粉、購物。劉克襄三場分享都在講深港城市與郊野的關係,香港四分之一城市(旺角、中環、銅鑼灣)被知道是因為媒體報導引導,很多人去香港也是去那四分之一,而劉克襄所關注的香港四分之三所代表的,是過去眾所周知的香港四分之一城市從沒有告訴我們的。
  • 新材料趨勢:自我癒合
    >一種新型塑料,將與氧氣接觸作為反應的觸發機制,當子彈或其他彈射物擊穿它破損後瞬間自我癒合。圖片來源:http://www.thecoolgadgets.com防水聚合物膠水能修補心臟防水的聚合物膠水粘度與蜂蜜類似
  • 臺灣細木作大師閻瑞麟與他的木作
    設計師簡介:閻瑞麟,生長於臺灣,擁有現代美術、設計背景的他,卻毅然投入「細木作」這古老的行業。
  • 疫情下的墮落和救贖,人類自我修正之路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環境,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但是我們在一次次選擇中完成了自我意識的建立,也正是由於我們一次次的選擇,造就了我們現在的人格和性格。而古老神話和寓言中人類墮落之後的所有事件都被描繪成人類以擺脫邪惡為目的的自我救贖。
  • 香薰蠟燭手作基礎~蠟燭的起源
    學習香薰蠟燭首先要了解蠟燭的起源,這樣能夠對蠟燭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夠在今後的製作過程中,對於材料的選擇,有非常好的幫助!本文為嗚拉啦卡家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今天,我們的香薰蠟燭手作的文章就要開講啦!我們會從香薰蠟燭起源開始,一步步的帶你進入香薰蠟燭手作的奇妙世界。希望有喜歡的小夥伴能夠多多關注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