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翻版死亡遊戲來襲?真正的癥結不止在網絡
對這種具有傷害屬性的遊戲,應有最高程度的警惕。即使其還處於萌芽狀態,也不應該有絲毫懈怠,畢竟青少年安全是不可踐踏的社會底線。
-------------------------------------------------
據《青年參考》報導,最近,通訊軟體WhatsApp上一款名叫「Momo」的遊戲引發全球關注。使用通訊軟體時,「Momo」會主動與你對話,慫恿你參加一項挑戰。「Momo」是一個社交媒體帳戶名稱,其頭像是一個長著鳥腿的怪誕女子的雕塑照片。迄今為止,至少有一起自殺事件與「Momo」相關。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稱,「Momo」很可能成為「藍鯨」的變種。
藍鯨遊戲,很多人應該不陌生。它是一款俄羅斯死亡遊戲,參與者主要是10~14歲青少年,參與者加入後,會受到組織者的擺布,必須完成50個任務,最後幾項任務,往往是「自殘、自殺行為」。參與者加入後,如果不再願意接受任務,會被其他參與者或組織者威脅、恐嚇。這款死亡遊戲在2017年出現在國內的社交平臺,也傷害了一些國內青少年。最近就有新聞報導,12歲女孩因害怕「藍鯨遊戲」不敢單獨睡覺。可見,這樣的死亡遊戲仍在網絡的隱秘地帶肆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翻版的藍鯨遊戲「Momo」又在國外浮現,借挑戰之名慫恿用戶使用暴力甚至自殺。其本質上也是「死亡遊戲」,社會危害性極大。有人卻認為,這款新遊戲還在國外,沒有流入國內,且目前疑似只造成一起自殺事件,離我們還太遠,不必過於驚慌,也不必過於在意。
但是,要知道現在是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信息通達、傳播便捷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可能這遊戲昨天在國外蔓延,今天就成了國內網際網路的常客,「藍鯨遊戲」當初的流入,便是最典型的例證。所以,對這種具有傷害性的遊戲,應有最高程度的警惕。即使其還處於萌芽狀態,也不應該有絲毫懈怠,畢竟青少年安全是不可踐踏的社會底線。
不過,「警惕」這兩個字總讓人覺得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應對字眼,並沒有指出明晰具體的應對路徑。所以,問題來了,面對翻版「藍鯨遊戲」來襲,除了警惕,我們還能做什麼?
若要回答這一問題,還是要明晰「藍鯨遊戲」們風行的社會土壤。有理性的人看到這種奇葩的死亡遊戲,嘲笑一番並積極主動規避是常態。其實,這類遊戲本身只是一個引子而已,真正的癥結不在於遊戲,而在於遊戲所相對應的「現實訴求」。「藍鯨」的始作俑者落網之後,該遊戲依舊在蔓延,便是這種狀態的有力證明。
說白了,所謂現實訴求的關鍵,就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宏觀地看,可能是複雜的社會大環境,給青少年造成了很多難以承受的壓力;具體來看,遭遇家庭困境、社交困境和社會暴力困境,也會傷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在這些情形之下,青少年缺乏合適的宣洩口,因此,「藍鯨遊戲」們便鑽了這個空子,進而承載起這些青少年所謂的「現實訴求」,直到釀成悲劇。
除了對誘惑唆使年輕人自殺的行為進行立法定罪,對這類遊戲進行強化監管,加強勸導青少年遠離這類遊戲的教育外,「我們還能做什麼」還要聚焦於對青少年的現實呵護與關愛,用多元化路徑讓青少年感受到社會的陽光和愛意,並使之對「傷害自我」的遊戲和行為,產生強烈的排斥意識。
默城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