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的傳奇: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

2020-11-23 OFweek

  田中耕一(KoichiTanaka)是一名日本科學家,畢業於東北大學。1959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首府富山市,1983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學士學位。現任職於京都市島津製作所,為該公司研發工程師,分析測量事業部生命科學商務中心、生命科學研究所主任。

  2002年,田中耕一與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一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因此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田中耕一的得獎是一個傳奇。因為從不和學術界沾邊的他,手頭上既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碩士學位。

  他的成果是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一起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他們兩人將共享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質譜分析法是化學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分析方法。它通過測定分子質量和相應的離子電荷實現對樣品中分子的分析。19世紀末科學家已經奠定了這種方法的基礎,1912年科學家第一次利用它獲得對分子的分析結果。在質譜分析領域,已經出現了幾項諾貝爾獎成果,其中包括氫同位素氘的發現(1934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和碳60的發現(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不過,最初科學家只能將它用於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由於生物大分子比水這樣的小分子大成千上萬倍,因而將這種方法應用於生物大分子難度很大。

  儘管相對而言生物大分子很大,但它們在我們看來是非常小的,比如人體內運送氧氣的血紅蛋白僅有千億億分之一克,怎麼測定單個生物大分子的質量呢?科學家在傳統的質譜分析法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新方法:首先將成團的生物大分子拆成單個的生物大分子,並將其電離,使之懸浮在真空中,然後讓它們在電場的作用下運動。不同質量的分子通過指定距離的時間不同,質量小的分子速度快些,質量大的分子速度慢些,通過測量不同分子通過指定距離的時間,就可計算出分子的質量。

  這種方法的難點在於生物大分子比較脆弱,在拆分和電離成團的生物大分子過程中它們的結構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壞。為了打掉這隻「攔路虎」,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與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發明了殊途同歸的兩種方法。約翰·芬恩對成團的生物大分子施加強電場,田中耕一則用雷射轟擊成團的生物大分子。這兩種方法都成功地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離,同時也被電離。他們的發明奠定了科學家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進一步分析的基礎。

  如果說第一項成果解決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誰」的問題,那麼第二項成果則解決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什麼樣子」的問題。

  第二項成果涉及核磁共振技術。科學家在1945年發現磁場中的原子核會吸收一定頻率的電磁波,這就是核磁共振現象。由於不同的原子核吸收不同的電磁波,因而通過測定和分析受測物質對電磁波的吸收情況就可以判定它含有哪種原子,原子之間的距離多大,並據此分析出它的三維結構。這種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醫學診斷領域。

  不過,最初科學家只能將這種方法用於分析小分子的結構,因為生物大分子非常複雜,分析起來難度很大。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裡希發明了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可以用測繪房屋的結構來比喻:我們首先選定一座房屋的所有拐角作為測量對象,然後測量所有相鄰拐角間的距離和方位,氫原子核作為測量對象,連續測定所有相鄰的兩個質子之間的距離和方位,這些數據經計算機處理後就可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圖。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對溶液中的蛋白質進行分析,進而可對活細胞中的蛋白質進行分析,能獲得「活」蛋白質的結構,其意義非常重大。1985年,科學家利用這種方法第一次繪製出蛋白質的結構。到2002年,科學家已經利用這一方法繪製出15-20%的已知蛋白質的結構。

  21世紀初,人類基因組圖譜、水稻基因組草圖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基因組圖譜破譯成功後,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進入後基因組時代。這一時代的重點課題是破譯基因的功能,破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破譯基因怎樣控制合成蛋白質,蛋白質又是怎樣發揮生理作用等。在這些課題中,判定生物大分子的身份,「看清」它們的結構非常重要。專家認為,在未來20年內,生物技術將蓬勃發展,很可能成為繼信息技術之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由這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發明的「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將在今後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專家聚焦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發展—新聞—科學網
    12月13日,首次「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實驗站用戶專題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 質譜解析軟體_質譜數據分析軟體 質譜庫 - CSDN
    通過質譜分析,可以獲得分析樣品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子式、分子中同位素構成和分子結構等多方面的信息。質譜儀也可以利用串聯質譜技術(MS/MS)更有效地鑑定化合物的分子結構。當樣品複雜度很高時,可在樣品進樣區前串聯一液相色譜(LC)或氣相色譜(GC)組成聯用系統;幫助樣品預分離以提高質譜分析效率。
  • 2016長春國際質譜研討會:深談質譜基礎理論 聚焦生物樣本分析
    Loo 報告題目《Native Mass Spectrometry and Top-Down M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rotein Interaction》  採用ESI在非變形溶液條件下用質譜分析生物分子被稱為「native」MS。Joseph認為自上而下質譜是分析蛋白序列的好方法。
  • 金玉滿堂 第三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大會篇)
    從1906年誕生至今,質譜學已經是一個發展成熟、具有活力和重大影響力的研究領域,共11位科學家因與質譜相關的傑出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進行分離和檢測,採用電噴霧串聯質譜(ESI-MS/MS)對不同環境樣本中存在的特定的砷的形態進行定量。利用高分辨質譜進一步對未知形態的砷進行鑑定。樂曉春課題組的實驗結果表明,砷的甲基化代謝過程中的三價砷中間體比五價砷的毒性大很多。
  • 生物質譜技術為筆 繪製植物分子圖譜
    雖然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對植物的基因進行測序,還能夠對基因組數據進行深度解析,但關於基因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繁殖,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答。蛋白質是從基因到生物體的重要環節,是生物過程的主要執行者。他們採用生化和高通量分析方法繪製了擬南芥30種組織的轉錄組、蛋白質組和磷酸化蛋白質組的定量圖譜,初步回答了植物所有基因中有多少能編碼蛋白,它們在植物的什麼位置進行表達,大約數量以及其被磷酸化的程度等問題。擬南芥是植物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的模式植物,相當於生物學中的小白鼠和果蠅。對擬南芥的研究成果可以擴展到其他有花植物上。
  • 第二屆質譜論壇:質譜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
    質譜論壇將長期定期舉辦,每年1-2期,每期將圍繞當前質譜技術應用的熱點科學問題,邀請傑出的科學家做學術報告,並提供相互間充分的交流和溝通。  第二屆質譜論壇的主題是質譜技術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本期論壇合辦和贊助方為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分析測試百科網(www.antpedia.com) 將長期協助組織論壇,並進行宣傳和報導。
  • 蛋白分子質譜診斷先行者許洋:蛋白質譜目前有三種臨床應用
    蛋白指紋圖譜技術是由蛋白質晶片及分析儀器——表面加強雷射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儀兩部分組成,可以將病人血清中蛋白質成分的變化記錄下來,繪製成蛋白指紋質譜圖,並顯示樣品中各種蛋白的分子量、含量等信息。將這張圖譜與正常人、某種疾病病人的譜圖或基因庫中的譜圖進行對照,就能最終發現和捕獲新的特異性相關蛋白及其特徵。這種方法具有微量、精確、簡易、快速的特點,適應於基礎和臨床等各個領域。
  • 融智生物質譜——讓MALDI質譜成像惠及更廣泛的用戶
    質譜成像是一種前沿質譜技術,由於其技術的新穎性與應用的廣泛性,近期受到了很高關注。該技術應用潛力巨大,它是將質譜檢測與影像技術相結合的新型分子影像研究手段。特點是無需標記、所需時間短、耗費低、不局限於單分子,同時還可以提供組織切片中多化合物空間分布和分子結構信息。
  • 質譜檢測法與蛋白質分析
    隨著人類基因組項目的開展,大家對質譜技術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大。人類基因組項目讓我們看到,我們可以對複雜的生物系統進行全面的高通量分析。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還向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完整基因編碼序列,這對於幫助我們大量、快速鑑定蛋白質序列來說意義重大。
  • 生物質譜技術在蛋白質組學中的應用
    目前蛋白質組研究採用的主要技術是雙向凝膠電泳和質譜方法。雙向凝膠電泳的基本原理是蛋白質首先根據其等電點,第一向在pH梯度膠內等電聚焦,然後轉90度按他們的分子量大小進行第二向的SDS-PAGE分離。質譜在90年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生物質譜當上了主角,蛋白質組學又為生物質譜提供了一個大舞臺。
  • 化學所生物質譜成像研究獲重要進展
    Chem. 2014, 86, 10114)、腫瘤轉移等生物模型小鼠(Anal. Chem. 2015, 87, 422)的腦、腎、脾等組織進行了分子組織學質譜成像研究。最近,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通用、免標記的直接質譜成像方法,快速檢測並對小鼠體內的碳納米管、石墨烯和碳量子點等碳納米材料進行定量成像研究。
  • 質譜流式:單細胞多維分析的革命性技術
    對人體這一複雜系統在分子水平的理解,推動我們邁入了精準醫學時代。而對癌症這類複雜疾病的診療需求則促使我們更進一步去實現網絡化、多維度的分析。臨床對檢測技術的需求不僅是「測得更細」,更重要的是能夠同時「測得更多、測得更快」。
  • 科學家用質譜分析法傾聽微生物與分子對話
    然後利用質譜分析法分析棉籤以分辨上面的化學物質。 這張圖揭示了這個屋子以及屋子裡的人的大量信息。Dorrestein的兩名同事是嚴重咖啡成癮者:他們的臉上和手上沾滿了咖啡因的斑點。Dorrestein並不喝咖啡,但是也到處留下了他的蹤跡,從個人護理產品到他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喝過的軟飲。他還吃驚地發現自己接觸過的很多表面有殺蟲劑避蚊胺,而他至少已經6個月沒有用過這種化學品了。
  • 質譜新應用:「竊聽」微生物分子之間的「交談」
    為了製作這個畫面,研究人員將房間的每個平面,甚至包括屋子裡的人用棉籤擦拭了幾百次,然後用質譜技術分析棉籤來鑑定其中的化學物質。就是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質譜(mass spectrometry)技術。  通俗地說,質譜技術就是將複雜的分子破碎分離,使其離子化並且測量出碎片分子的質量,從而計算樣品分子組成成分的技術。德利斯特恩就是利用這種像條形碼一樣的質譜技術,為樣品中的每種化學物質創造出各自特異的標記。
  • 質譜成像:沃特世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介紹
    全譜圖分子影像    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將多種分析技術整合至同一儀器平臺並進行了優化,能夠更好地了解細胞功能和生理機能,或監測整個組織或器官中的藥物化合物分布情況。它可以結合多種成像技術獲得全面分析結果。
  • 質譜技術及其應用
    質譜分析的基本原理用於分析的樣品分子(或原子)在離子源中離化成具有不同質量的單電行分子離子和碎片離子,這些單電荷離子在加速電場中獲得相同的動能並形成一束離子,進入由電場和磁場組成的分析器,離子束中速度較慢的離子通過電場後編轉大,速度快的偏轉小;在磁場中離子發生角速度矢量相反的偏轉,即速度慢的離子依然偏轉大,速度快的偏轉小;當兩個場的偏轉作用彼此補償時,它們的軌道便相交於一點
  • 最平凡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田中耕一
    用「質譜」測量大分子在島津研究所,公司分配給田中耕一的項目是開發「質譜分析儀」,也就是利用雷射測量金屬、半導體和有機化合物分子的質量。在經過1年的摸索後,公司決定讓田中耕一專門開發用雷射對生命大分子進行質量分析的方法,從而為他此後的成功打開了幸運之門。我們知道,蛋白質分子質量至多也就是萬億分之一克。
  • 國內攻克MALDI-MS檢測難題 發展質譜成像分析新技術
    然而,由於生物樣品的成分複雜,組分豐度的分布差異大,其應用常被複雜的樣品前處理所限制。為簡化繁瑣的樣品前處理和數據分析過程,鞠熀先教授研究組發展了質譜成像分析新技術,實現了對多種酶活性的便捷可視化分析。該工作首先需攻克質譜成像分析尤其是通常MALDI-MS檢測存在的難題,大幅度提高質譜信號與信噪比,從而通過逐點掃描,獲得清晰的質譜圖像。
  • 這些科學家照亮同位素質譜發展之路
    質譜技術成為分析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同位素的發現開始,並伴隨同位素分析、研究和應用而發展。從1912年湯姆遜研製第一臺簡易同位素質譜儀到現在,共有13個諾貝爾獎授予了在質譜技術的誕生、發展以及應用方面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可見,質譜技術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iCMS2018第九屆質譜網絡會議圓滿結束 食品分析與藥物分析會場
    質譜技術作為高靈敏度、選擇性分析技術在飼料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報告主要介紹了課題組在飼料毒理學、飼料質量安全分析基礎及持久性有毒汙染物分析毒理方面的研究。發明了系列分子印跡新材料,解決了確證分析受樣品基質幹擾,準確度低的關鍵技術問題。創製了微球、膜和磁性微球等系列分子印跡樣品前處理材料4種,解決了類特性識別、模板滲漏和傳質速率等技術難題,有效的消除樣品基質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