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科學家照亮同位素質譜發展之路

2020-11-23 儀器信息網

  質譜技術成為分析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同位素的發現開始,並伴隨同位素分析、研究和應用而發展。從1912年湯姆遜研製第一臺簡易同位素質譜儀到現在,共有13個諾貝爾獎授予了在質譜技術的誕生、發展以及應用方面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可見,質譜技術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質譜技術相關的諾貝爾獎獲獎人及其成就:

  1.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1906年諾貝爾物理獎。揭示了電荷在氣體中的運動。

  2.威廉·卡爾·維爾納·奧託·弗裡茨·弗蘭茨·維恩,1911年諾貝爾物理獎。1893年,維恩提出波長隨溫度改變的定律,後來被稱為維恩位移定律。1894年發表了一篇關於輻射的溫度和熵的論文,將溫度和熵的概念擴展到了真空中的輻射,在這篇論文中,他定義了一種能夠完全吸收所有輻射的理想物體,並稱之為黑體。1896年發表了維恩公式,即維恩輻射定律,給出了這種確定黑體輻射的關係式,提供了描述和測量高溫的新方法。雖然後來被證明維恩公式僅適用於短波,但維恩的研究使得普朗克能夠用量子物理學方法解決熱平衡中的輻射問題。

  3. 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頓1922年諾貝爾化學獎,湯姆遜和阿斯頓使用威廉·維恩發明的方法,通過磁場使陽極射線的粒子發生偏轉,並通過電場使具有不同電荷和質量的離子分隔開,發現了同位素。

  4. 哈羅德·尤裡,1934年諾貝爾化學獎 1931年年底,尤裡教授及其團隊發現了重氫。根據尤裡的建議,重氫被命名為DEUTERUM(中文譯為氘),符號D,在希臘語中是「第二」的意思。後來英、美的科學家們又發現了質量為3的tritium,中文譯為氚,符號T,是具有放射性的另一重要氫同位素。

  5.喬治·佩傑特·湯姆生193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證實電子是一種波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6. Hans Georg Dehmelt1989年諾貝爾物理獎,發明離子阱技術。

  7.沃爾夫岡·鮑爾,1989年諾貝爾物理獎,發明離子阱技術,並於1947年成功建成一臺6mev的電子螺旋加速器。

  8.小羅伯特·卡爾,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發現C60。1985年9月與美國人斯莫利(R.E.Smalley)、英國人克魯託(H.W.Kroto)一起,在氦氣中氣化石墨,產生碳原子束。從氣化中他們獲得了一些與含40-100個以上偶數碳原子相應的未知形式碳的譜線。從而他們發現了碳元素的第三種存在形式—C60(又稱「富勒烯」「巴基球」),他們命名為「富勒烯」。這種獨特結構的發現創立了一個嶄新的化學分支。為此,他與克羅託、斯莫利三人共獲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

  9. 哈羅德·克羅託,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發現C60)。

  10. 裡查德·斯莫裡,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發現C60)。

  11.中國化學家李遠哲,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將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應用於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較大分子的化學反應,並利用雷射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化學反應的類型。

  12.約翰·本內特·費恩,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

  13. 田中耕一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發明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離子化。

  二. 有關同位素的基本概念

1、同位素(Isotope): 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

  2、穩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同位素可分為兩大類: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 isotope)和穩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凡能自發地放出粒子並衰變為另一種同位素者為放射性同位素,無可測放射性的同位素是穩定同位素其中一部分是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的最終穩定產物。

  3、同位素豐度(Isotope abundance)

  ①絕對豐度:指某一同位素在所有各種穩定同位素總量中的相對份額。

  ②相對豐度:指同一元素各同位素的相對含量。例如12C=98.892%,13C=1.108%。大多數元素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同位素組成, 少數元素為單同位素元素 例如19F=100%

  4、R值和δ值

  ①一般定義同位素比值R為某一元素的重同位素原子豐度與輕同位素原子豐度之比.例如D/H、13C/12C、34S/32S等,由於輕元素在自然界中輕同位素的相對豐度很高,而重同位素的相對豐度都很低,R值就很低且冗長繁瑣不便於比較,故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樣品的δ值來表示樣品的同位素成分。

  ②樣品(sq)的同位素比值Rsq與一標準物質(st)的同位素比值(Rst)比較。比較結果稱為樣品的δ值其定義為:

  δ(‰)=(Rsq/Rst-1)×1000

  即樣品的同位素比值相對於標準物質同位素比值的千分差

  三. 常見同位素質譜儀分類:

 

此處列出部分在儀器信息網參展同位素儀:

賽默飛 DELTA V Advantage氣體同位素質譜儀

  可與元素分析儀、GasBench、氣相色譜或液相色譜等裝置聯用,用於測定C、N、S、H、O等多元素的穩定同位素比值,可用於食品安全、農業、環境、地質、海洋等領域,進行食品真實性鑑定、原產地判別以及環境汙染物溯源等研究。

詳情請點擊: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12805.htm

 

Elementar isoprime 100r穩定同位素質譜 

  100V超寬動態範圍信號放大器,有利於高C:N, C:S 比樣品的測定; 離子源底置分子渦輪泵、源內磁鐵以及氧化釷保護燈絲,確保離子源長期在零交叉汙染、高靈敏度、長壽命下連續工作,提高質譜耐用性;可擴展多杯接收器,最多可擴展至10杯,用於二元同位素特徵表徵(clumped Isotope);快速質譜峰跳躍,可以勝任CHNS四元素同時測定;標配皮拉尼真空規和潘寧真空規,實時反饋系統真空狀態,進行自動診斷以及安全鎖定保護;IonVantage質譜工作站軟體,兼容可控全部外設,項目組管理模式,方法設定簡便易行,支持腳本控制,增加第三方外設。

詳情請點擊: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81402.htm

 其他未列入本文的儀器信息可點擊此處了解: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49.html

     

 

相關焦點

  • 2017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學術會議召開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研究員郭冬發致開幕詞  郭冬發在致詞中談到,從1912年湯姆遜研製第一臺簡易同位素質譜儀到現在,共有11個諾貝爾獎授予了在質譜技術的誕生、發展以及應用方面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可見,質譜技術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無機、同位素質譜技術發展歷史最為悠久,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從最早的簡單同位素質譜測量技術發展到現在的高精度、高靈敏度、高通量的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學科。廣泛用於各類檢測對象中元素含量及其形態、同位素組成的分析,以及成像分析等,很多質譜分析方法已經實現了標準化。
  • 打破國外壟斷 支持國產質譜發展
    如果不只是談ICP-MS,而是質譜儀的使用經歷,郭冬發老師實驗室幾乎使用過世界上各種主流的無機、同位素質譜,比如:氣體同位素質譜儀(早期前蘇聯產氣體同位素質譜儀、德國產MAT251、MAT253、Delta-plus、Helix等)、熱電離質譜TIMS(無機質譜德國產MAT261、MAT262,英國產ISOPROB-T, ISOPROB-X等)系列同位素質譜儀。
  • 2019年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學術會議(第三輪通知)
    由中國質譜學會(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儀器專業委員會、無機質譜專業委員會和同位素質譜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2019年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學術會議》將於2019年9月20日至23日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
  • 聚焦儀器研發——2017年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學術會議
    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8月20日,為期兩天的「2017年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學術會議」落下了帷幕。另外,為了充分發揮ICP-MS沒有光譜幹擾、ICP-OES沒有同位素幹擾的優勢,侯賢燈團隊搭建了一套ICP-MS/OES同時測定裝置,即一次進樣同時獲取元素的質譜信號和發射光譜信號,該技術在某些領域有著獨特的應用優勢。
  • 質譜技術在檢驗醫學領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
    目前常用於臨床診斷領域的質譜技術包括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LDI-TOF)、四極杆液相色譜-質譜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等。早期質譜技術主要用於同位素測定和無機元素分析。隨著技術的進步,其應用涵蓋了石油工業、化學工業以及有機物分析等領域。
  • 長安大學氣體同位素質譜儀中標公告
    西北(陝西)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長安大學的委託,就「長安大學氣體同位素質譜儀」項目(項目編號:0617-184121HZ1092)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0617-184121HZ1092項目名稱
  • 聚焦地礦微區原位分析新技術——2019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9月21日, 2019年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學術會議在貴陽隆重召開。大會共邀請18位專家做大會報告並開設主題為雷射剝蝕等離子體質譜、生命科學與醫學、同位素質譜、儀器研發與應用、環境與食品等多個分會場。會議同期還設置了青年論壇專場和學術牆報展示,以促進我國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展示我國在該領域取得的成績及增進同行間的學術交流。儀器信息網對本次會議中針對地礦領域樣品的微區原位分析新技術及應用新進展進行了整理,以饗讀者。
  • 第一屆全國氣體同位素技術與地球科學應用研討會召開
    世界著名同位素地質研究專家、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主席丁悌平作了「氣體同位素與地球科學的發展」的發言。他指出,氣體同位素的技術是自然科學院領域研究中強有力的工具,在解決地球各大圈層物質的形成、演化和遷移過程等重大科學問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2020年美國質譜年會獲獎科學家一覽
    Fenn的質譜傑出貢獻獎。蛋白質快速光化學氧化(FPOP)的發展使蛋白質的共價修飾可在微秒級的時間範圍內與羥基自由基發生,從而使蛋白質構象,摺疊,聚集和細胞外結構域的鑑定成為可能。此外,Michael Gross博士將質譜與氫-氘交換(HDX)結合起來作為FPOP的補充,用於確定蛋白質親和力,他還開發了蛋白質化學方法來檢測天冬氨酸和穀氨酸側鏈的甘氨酸乙酯(GEE),整合使用這些方法使研究者獲得了對許多具有重要治療和臨床意義的蛋白質研究成果。
  • 【國際】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進展快速隨著國際上幾個主要的放射性同位素製備用反應堆接近壽期和對核不擴散的限制越來越重視,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都在關注高濃鈾生產裂變產物鉬-99的替代技術,包括用低濃鈾直接堆照生產和用加速器製造。
  • 郭冬發力促國產質譜儀器發展——訪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分析測試...
    在2013年11月召開的全國無機及同位素質譜會議上,郭冬發向與會人員呼籲一定要多使用國產質譜儀器,當時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前,儀器信息網(www.instrument.com.cn)編輯專程採訪了郭冬發,請他為我們介紹了他目前的主要研究工作,質譜技術在核地質分析領域的應用情況,以及對於國產質譜儀器發展的看法和建議。
  • 廣州地化所揭示電子電離源質譜上裂解反應的氯/溴同位素效應
    單體氯/溴同位素分析(CSIA-Cl/Br)是當前環境分析化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近十餘年來,基於氣相色譜-四極杆質譜(GC-qMS)和氣相色譜高分辨質譜的CSIA-Cl/Br方法開始出現,較之傳統方法具有靈敏度高、分析物譜寬及操作簡單等優勢,而且具有與傳統方法相近的分析精度。
  • 質譜技術及其應用
    21世紀的最前沿科學之一,隨著人類第一張基因序列草圖的完成和發展,生命科學的研究也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後基因組學,即蛋白質組學時代。正如基因草圖的提前繪製得益於大規模全自動毛細管測序技術一樣,後基因組研究也將會藉助於現代生物質譜技術等得到迅猛發展。本文擬簡述生物質譜技術及其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的應用。
  • 如何拓展二次離子質譜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訪中科院化學所...
    可以說,正是離子源的發展將SIMS帶到了生命科學研究的門口。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有人嘗試基於SIMS在同位素質譜研究中的優勢,從生物代謝的角度去了解生物合成過程。汪福意提到:「在這方面,哈佛大學醫學院有一支有名的研究團隊,他們自己搭建SIMS裝置,研究的重點就是利用SIMS成像探索生物合成和生物代謝過程,如DNA的合成、複製與轉錄。
  • 《質譜分析技術原理與應用》序
    臺灣質譜學會組織幾位學者撰寫了《質譜分析技術原理與應用》一書,我有幸先睹為快,讀後頗有收穫。這既是一本很好的質譜入門教科書,又是一本系統的專業著作。陣容強大的作者隊伍均來自科研第一線,而且是在質譜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的知名學者。該書內容幾乎涵蓋了當今質譜發展的各個方面,既闡述了質譜技術的原理,又詳細介紹了各種質譜儀器的構造,還專門討論了質譜在諸多領域的應用。
  • 金玉滿堂 第三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大會篇)
    從1906年誕生至今,質譜學已經是一個發展成熟、具有活力和重大影響力的研究領域,共11位科學家因與質譜相關的傑出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放射性同位素質譜旨在研究放射性元素及其同位素組成,廣泛應用於天然核反應推研究、放射性核素追蹤、含量極低同位素檢測等。
  • 一抔黃土,照亮東亞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之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1868年9月起,德國科學家李希霍芬用了近4年時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風沙過後黃土高原但他在著作中也寫過對中國地質學的判斷,大意是:中國文人的傳統是在窗明几淨的書齋中吟詩作畫,顯得風流儒雅;如果說中國人若干年後在基礎理論研究領域中會有進步的話,那麼,以野外工作為基礎的地質學研究則很難發展。
  • 第二屆質譜論壇:質譜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
    質譜論壇將長期定期舉辦,每年1-2期,每期將圍繞當前質譜技術應用的熱點科學問題,邀請傑出的科學家做學術報告,並提供相互間充分的交流和溝通。  第二屆質譜論壇的主題是質譜技術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本期論壇合辦和贊助方為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分析測試百科網(www.antpedia.com) 將長期協助組織論壇,並進行宣傳和報導。
  • 從中國質譜年會看質譜技術與市場
    此次大會收到報告、論文200餘篇,涉及有機質譜、生物質譜、無機質譜以及同位素質譜、質譜儀器與教育等方面,內容基本反映了近期及最近一年國內國際質譜學工作的進展概況,約超過300位質譜工作者出席了此次大會。本文將在大會期間了解到的質譜技術與市場信息匯總成文,供讀者參考。
  • 中國化學會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在浙江大學召開
    陳洪淵在報告最後預測,高分辨質譜、小型化質譜、具備新型離子化技術的臨床診斷應用質譜將是質譜技術未來發展方向。傳統離線多步樣品預處理方法會導致樣品丟失、汙染和預處理時間長,準確度和精密度低,重複性差,發展集成化樣品預處理接口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基於SILAC標記的集成化蛋白質組定量分析平臺,其所有過程均自動化運行,包括蛋白質變性、還原、酶解、分離以及質譜的檢測,樣品與處理時間由離線方法1天以上縮短到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