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295年-349年),字季龍,上黨郡武鄉縣(今山西省榆社縣)人,趙明帝石勒之侄,海陽王石弘堂兄,後趙第三位皇帝(334年–349年)。建平四年(333年),石勒駕崩,太子石弘繼位,因石虎專權,劉太后與養子石堪擁立石勒子南陽王石恢,欲舉兵反對石虎,事洩被殺。延熙元年(334年),石虎篡位,自稱大趙天王。
西晉滅亡後,東晉南渡,五胡亂中華。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連年混戰,石勒建立後趙政權。後趙開國君主石勒的侄兒叫石虎,字季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他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的第三位皇帝。石勒青年時期曾從事耕田、漚麻等農業活動。荒年時曾被人販子販賣,後來與馬牧帥汲桑一起闖天下,投劉淵,混上了大將軍。在不斷地徵戰中,石勒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終於在公元330年,石勒改稱「大趙天王」,同年改稱「皇帝」。
石勒能當上皇帝,他能幹的侄子石虎是立了大功的。史稱石虎作戰英勇,弓馬嫻熟。十八歲時,被封為徵虜將軍。
石虎生性殘暴,少年時喜歡用彈弓打人為樂。石虎好殺,每次攻下一座城後,不論男與女都一律殺死。一次,石虎攻下青州後又下令屠城。此次血腥屠城,僅餘七百多人保全性命。
石虎奪取皇位前,得到天竺僧人佛圖澄幫助他「預言成敗」,多次驗證,因此對其十分信服。等到他登基為帝,君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後,便將佛圖澄奉為國師,厚加禮遇「衣以綾錦,乘以雕輦」,朝會之日,其太子、王公皆對佛圖澄十分禮敬,口稱"大和尚"而不名。時,後趙舉國境內也大建寺廟,出家僧眾不事生產,更可免除各種沉重的徭役、兵役和租稅。
中國的盜墓史一向發達,從三國起就沒斷過。三國是大家一起「盜」,到了十六國時期是「亂盜」。反正打劫死人也不犯法,還能獲得海量財富、補充軍餉,何樂而不為?
石虎盜了多少墓,史書上沒明說,但名氣都不小,其中有兩座墓特別出名:一座是春秋名人趙簡子的墓,再一座是中國古代第一帝陵,始皇帝嬴政的墓。他派人發掘秦始皇冢,估計贏政的陵墓數百萬民工修了幾十年,太難發掘,以石虎之不恤人力,只能挖及陵墓的附屬建築遺址,挖出些大銅柱子來後,也只好罷手。
這個喜歡盜墓的皇帝,死後倒是自己墳墓也被挖開,還被鞭屍。一個叫麻襦的僧人曾對石虎說:「陛下當終於一柱殿下。」石虎至死未見應驗,人們也就把它忘記了。後來前燕皇帝慕容俊夜夢老虎咬肘,認為是石虎陰魂作怪,遂找到他的墳墓,挖出屍體,屍體居然僵而未腐。慕容俊讓人鞭打毀辱,拋進漳河。石虎的屍體被橋柱攔住,不肯漂走。後來,前秦丞相、大將軍王猛收殮了他的屍體,大家才又想起麻襦的預言,原來所謂「一柱殿下」是指橋柱子,預言在死後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