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IST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具有昆蟲眼睛結構的超薄相機
【來源:cnBeta.COM】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科學家宣布開發出一種超薄相機,該相機使用蟲眼結構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該相機採用獨特的視覺結構,可模擬昆蟲的眼睛,與任何商用相機相比,其鏡片輪廓更薄,視角更廣。
-
科學家基於昆蟲眼睛結構設計一款複眼相機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受蜜蜂和蒼蠅複眼結構的啟發,最新設計一種「複眼」數位相機。這款相機半球狀排列著180個顯微透鏡,使其具有160度的視野,能夠同時聚焦物體的不同深度。
-
伯克利研究人員開發出可誘騙熱像儀的「誘餌」塗層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塗層,能夠誘騙紅外熱像儀對特定區域的溫度感知。光有時會迷惑我們的眼睛。對於看起來很光亮的表面,人眼的響應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周圍的環境和光照條件。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將視覺「誘餌」植入物體表面的方法,可以誘騙紅外熱像儀檢測到實際不存在的特定圖像。
-
受昆蟲複眼啟發:研究人員製造了一款僅2毫米厚的超薄攝像頭
(原標題:受昆蟲複眼啟發:研究人員製造了一款僅2毫米厚的超薄攝像頭)
-
韓國開發出可拍攝160度超廣角的昆蟲眼相機
韓國光州科學技術院(GIST)發布消息稱,該校信息機電工學系宋英民博士開發出了模擬昆蟲眼睛的超廣角數位相機。 報導指出,該款相機擁有180個橡膠材質的鏡頭,具有像彈簧一樣能夠伸展的形象傳感器,整體呈半球形狀。相機能夠像昆蟲的眼睛一樣,可以清晰拍攝位於任意位置(-80度~80度)和距離的影像。預計該相機將被用於無人飛行器(MAVs)或超小型光學內窺鏡。 報導說,螞蟻、蜻蜓等昆蟲的複眼由數百乃至數萬個單眼組成,不用轉頭便能看到四面八方的情況。
-
研究人員開發出比人的頭髮細一千倍的平面透鏡
它可以用作智慧型手機中的相機鏡頭,也可以在依賴傳感器的其他設備中使用(使用metalens獲得的高解析度廣角自拍照。圖片來源:Augusto Martins / USP聖保羅大學聖卡洛斯工程學院(EESC-USP)的研究人員在巴西開發了比人的頭髮細一千倍的透鏡。
-
科學家根據生物複眼研製出仿生180度視角相機
>研究人員仿造昆蟲的眼睛製造出了新型透鏡550倍之後的效果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科學家根據昆蟲眼睛的特性設計出了一款配備「蟲眼」透鏡的相機。 據報導,該相機的鏡頭曲面上嵌有許多獨立的微型透鏡,這與蜻蜓、蜜蜂的眼睛結構類似。該相機的優點在於能夠捕捉到180度範圍的清晰圖像,傳統相機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一特點。 研究人員相信,他們所開發的複眼相機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長遠益處,該相機在監管設備以及醫用內診鏡檢查工具上有著極大的應用前景。
-
昆蟲身上發現一種天然的拒水納米結構:可啟發設計防水塗料、抗病毒...
通過對蚊子、蟬等昆蟲表面的調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一種以前未被識別的納米結構,可以用來設計更強、更有彈性的防水塗層。這種模仿蚊子複眼獨特納米結構的塗層,甚至還可以改善防病毒面具的性能。
-
三星開發多角度、高分辨超薄全像顯示器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開發超薄平板全像顯示器,試圖吸引追求極致畫質的消費者。 超薄平板全像顯示器的發展受到運算能力和像素的限制,只能從正前方觀看時,才能看到清晰的圖像。三星先進技術研究所(SAIT)攜手首爾大學研究人員和俄羅斯研究人員,研發可從多角度提供高解析度3D影片的超薄交互式全像顯示熒幕。
-
鏡頭|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微型相機鏡頭,有望將未來的量子計算機連接到光纖網絡
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國際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微型相機鏡頭,有望將未來的量子計算機連接到光纖網絡。
-
三星研究人員:超薄交互式全息顯示屏,集成到行動裝置中
三星的研究人員表示,未來,一款超薄交互式全息顯示屏,可以集成到行動裝置中,支持辦公或家用,可以從多個角度提供高解析度的、真實度極高的4K 3D 視頻。 傳統的全息圖是一種照片,當被照亮時,基本上就像觀察3D場景的2D窗口。每幅全息圖的像素將光波散射到它們身上,使光波相互作用,產生一幅具有深度錯覺的圖像。
-
科學家發明一種柔軟的機器人昆蟲 被蒼蠅拍拍扁也不影響飛行
,聽起來可能像科幻小說,但實際上比你想像的更有可能。EPFL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柔軟的機器人昆蟲,它由人造肌肉以每秒3釐米的速度移動。該團隊開發了兩個版本的軟體機器人,稱之為DEAnsect。第一種是用超薄電線拴起來的,非常結實。它可以摺疊,可以經受住蒼蠅拍拍打,也可以被鞋子踩扁,而絲毫不會影響移動能力。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為了揭示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還原CO2性能的影響,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雜化模型材料體系,即數原子層厚的金屬/金屬氧化物雜化超薄結構。 謝毅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從事低維固體的電聲輸運行為調控與能量轉化應用這一交叉領域研究,在無機二維超薄材料的精細結構、電子結構與光、電催化性能的調控規律方面開展深入研究,相關工作在國際重要刊物上發表了系列論文,是目前國際上在該領域持續活躍的幾個主要研究小組之一。
-
科學家研究比頭髮細一千倍的透鏡,可為手機相機提供更廣闊視野
【極果播報】據外媒報導,聖保羅大學聖卡洛斯工程學院(EESC-USP)的研究人員在巴西開發了一種比人的頭髮細一千倍的透鏡。它可以用作智慧型手機中的相機鏡頭,或在依賴傳感器的其他設備中使用。通過光刻法印刷結構,光刻法是用於製造電晶體的公制技術。 這種鏡片被稱為金屬鏡片,於十年前首次開發發布,並使用超薄的微型波導陣列(稱為超穎表面)實現了物理上可行的最高解析度,其中超微型陣列稱為超穎表面,當光通過透鏡時會彎曲。
-
受昆蟲表面啟發,研究人員發明防水塗層應用廣泛
蓋世汽車訊 據報導,通過研究昆蟲的表面,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納米結構,可用於設計更強、更具彈性的防水塗層。此種設計增強了防水能力,可應用於個人防護裝備(PEE),以更好地抵禦COVID-19等病毒顆粒。
-
美國研究人員發明新型超薄光學透鏡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8月31日報導,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與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超薄光學透鏡,通過「元表面」(metasurface)技術實現對光路的控制,可應用於先進顯微鏡、顯示器材、傳感器、攝像機等多種儀器,使光學系統集成度大大提高,並使透鏡製造方式產生革命性變化。
-
研究人員開發出類似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磁波成像技術
來自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萊頓大學、東北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物質結構與動力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MRI掃描儀,可以對超薄磁體中的波進行成像。與電流不同的是,這些所謂的自旋波幾乎不產生熱量,使其成為未來綠色ICT應用的信號載體。MRI掃描儀可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觀察人體。
-
仿生複眼相機(圖)-中新網
>) 每個透鏡配有各自單獨的光電二極體,就像是昆蟲複眼中的一個個「小眼睛」,擁有各自的鏡頭、錐體和感光器官。
-
瑞士研究人員為無人機打造類昆蟲多面「複眼」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癮科技8月4日報導,日前,來自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電子信息工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為無人機打造了一種新型電子眼。這種電子眼以昆蟲的複眼為原型,主要針對的是新一代迷你監視無人機,類似於今年EPFL開發的四軸飛行器。昆蟲的眼睛不能達到足夠高的空間解析度(一張圖像上的像素量)。
-
研究:昆蟲眼睛反應速度比人類快4倍
研究:昆蟲眼睛反應速度比人類快4倍 中化新網訊 綜合媒體報導,最新一期日本《動物行為學雜誌》(Journal of Ethology)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指出,昆蟲和鳥類等小動物通常會用慢動作來感知時間,有許多種昆蟲的眼睛對刺激動作的反應速度,比人類的眼睛快4倍以上,因此牠們可以在1秒鐘內看到的信息,比其它大型動物多很多,更能在極短時間內觀察到周遭的動態行為,並在面臨被捕食危險時能夠及時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