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高韌性樹脂基複合材料研究進展

2020-09-10 復材網

復材網


目前,碳纖維按照原絲類型主要分為3類。即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和粘膠基碳纖維。粘膠基碳纖維基本停產,有可能完全退出碳纖維市場;瀝青基碳纖維保持約1000噸年產量,日、美企業平分秋色;聚丙烯腈基碳纖維一枝獨秀,其技術被日、美控制,產業被日本控制(約佔70%)市場被日、美、歐盟控制(80%)。依仗其牢固的技術和市場壟斷地位,多年來日、美、歐等西方國家對中國進口碳纖維實施嚴格控制,對我國先進複合材料的科研生產造成嚴重困難和重大衝擊。

在碳纖維的發展過程中,各國已經開發出若干類用於結構材料的聚丙烯腈(PAN)碳纖維,以東麗碳纖維為例,其產品主要分為4個系列:高 強系列碳纖維(T300,T400,T700等)、高強中模系列碳纖維(T800,T1000,T1100等)、高模系列碳纖維(M40,M46,M50,M55,M60等)和高強高模系列碳纖維(M40J,M46J,M50J,M55J,M60J,M70J等)。從碳纖維的應用看,老的機型(如F-16,F-18,B737,B747,B757,B767,A320,A330,A340等)基本以使用高強型碳纖維為主,而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展的新機型(如F-22,F-35,B-2,CH-53K,B777,B787,A380,A400M,A350等)主要應用高強中模碳纖維,但在一些次承力結構中仍然使用高強型碳纖維。因此,在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高強中模碳纖維仍將在航空結構複合材料中佔據絕對主導的地位。

01.國產高強中模碳纖維進展
在技術積累、需求牽引和資本市場的共同推動下,2015年前後國內已有多家碳纖維企業的高強中模T800H級碳纖維的力學性能達到了東麗T800H碳纖維的水平,並在碳纖維需求單位的牽引下進一步解決了影響複合材料製備工藝的碳纖維毛絲問題、影響複合材料綜合力學性能的界面問題等,逐步把國產高強中模碳纖維複合材料向工程應用推進。
國產高強中模T800H級碳纖維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國產高強中模碳纖維強度和模量在高強型碳纖維基礎上的顯著提高,為高強中模碳纖維的系列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後,有企業報導突破T1000S的製備關鍵技術,並繼續向下一代高強中模T1100級碳纖維性能邁進。表1是某公司國產T800S級、T1000G級和T1100G級碳纖維的力學性能。

表1 東麗與國產典型T800S級、T1000G級和T1100G級碳纖維的力學性能比較


雖然國產高強中模碳纖維在T800H的基礎上,性能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高強中模碳纖維繫列。但是,增強纖維僅僅是高性能複合材料的關鍵原材料之一,要實現高性能樹脂基複合材料綜合性能的全面提升,還需要從複合材料界面、樹脂基體、複合材料製備工藝等多方面開展系統研究。

02.國產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高韌性樹脂基複合材料技術現狀
國內複合材料樹脂基體的發展跟國外一樣,經歷了從基本型樹脂(非增韌)、第一代韌性樹脂基體、第二代中等韌性樹脂基體,再到第三代高韌性樹脂基體的發展歷程(圖1)。與國外樹脂基複合材料發展不同的是,由於我國碳纖維技術滯後美國、日本大約25-30年,因此國內基本型、第一代韌性和第二代韌性複合材料的增強碳纖維基本為高強型碳纖維(即T300級和T700級碳纖維),而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從第一代韌性複合材料開始即選用高強中模碳纖維(T800級)。

圖1 國內碳纖維增強高韌性樹脂基複合材料現狀

近年來,結合國內T800級碳纖維的成功研製,研製的新一代高韌性環氧樹脂基複合材料AC531/CCF800H的衝擊後壓縮強度達到了335 MPa以上(表2),達到了第三代韌性複合材料的水平。從複合材料韌性和綜合力學性能水平來看,國內與國外的差距較小。通過國內新一代高韌性環氧樹脂基複合材料AC531/CCF800H與國外新一代高韌性複合材料的130 ℃耐溼熱性能對比(圖2),以及它們的衝擊損傷目視可檢性(Barely Visible Impact Damage,BVID)比較,AC531/CCF800H不僅抗衝擊韌性與國外先進的高韌性複合材料相當(圖3),而且其耐溼熱性能和目視可檢性優於國外高性能複合材料。

表2 國內典型航空高強中模碳纖維環氧樹脂基複合材料


圖2 AC531/CCF800高韌性複合材料與國外複合材料的溼熱性能對比

圖3 國產T800級高韌性環氧樹脂基複合材料與國外複合材料CAI比較

雖然國內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高韌性環氧樹脂基複合材料的綜合性能已經達到了國外當前材料的水平,但國外高韌性複合材料技術已經得到大量的工程應用,技術成熟度很高,而國內高韌性複合材料的應用剛剛開始,綜合技術成熟度還比較低,在工程上的考核驗證還不足。
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開始了雙馬來醯亞胺樹脂基複合材料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以5405和QY8911為代表的第一代韌性雙馬來醯亞胺T300級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和以5429,5428和QY9511,QY9611為代表的第二代韌性雙馬來醯亞胺高強型碳纖維(T300級和T700級)複合材料體系,也成功開發了第三代韌性水平的AC631高韌性雙馬來醯亞胺樹脂高強中模碳纖維複合材料,AC631/CCF800H雙馬樹脂基複合材料的衝擊後壓縮強度顯著提升(圖4),與美國最先進戰鬥機應用最廣的複合材料的力學性能比較,其綜合力學性能優於國外相關高強中模碳纖維雙馬來醯亞胺複合材料5250-4/IM7。

圖4 AC631/CCF800H雙馬來醯亞胺樹脂基複合材料衝擊後壓縮強度比較

目前,國內應用的航空航天複合材料主要以高強型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為主,而航空航天發達的西方國家已經普及了採用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因此,高強中模碳纖維複合材料將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航空航天複合材料的骨幹結構複合材料體系。
03.國產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液體成型複合材料技術
液體成型樹脂基複合材料作為熱壓罐成型複合材料之外的最重要的低成本複合材料,也是高強中模碳纖維複合材料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經完成了與高強中模碳纖維匹配的液體成型環氧樹脂基體、定型劑和預定型織物研究,複合材料力學性能和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研究,具備了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液體成型複合材料穩定批量生產能力,形成了液體成型高強中模T800級複合材料技術體系。
04.國產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高韌性樹脂基複合材料自動化工藝適應性
隨著複合材料工藝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範圍的不斷拓展,針對手工鋪層工藝難以實現外形複雜和大尺寸製件製造、手工鋪層工藝效率低下、質量一致性難以保障等問題,自動鋪放工藝在航空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同時,不論是自動鋪帶還是自動鋪絲工藝對預浸料都提出了不同於傳統手工鋪貼工藝的要求。
手工鋪貼、自動鋪帶和自動鋪絲3種複合材料鋪貼工藝對材料的鋪放工藝特性和容度要求各有不同。相對而言,人工對預浸料的工藝性能容度更寬,而自動化鋪放尤其是自動鋪絲工藝對預浸料的工藝容度更窄、要求更高,因此,為了滿足自動化設備的工藝要求,波音公司材料規範(BMS8-276N)對3種鋪貼工藝的預浸料提出了差異化的要求。但是為了簡化未來工程應用過程管理,在技術上儘量實現人工鋪貼、自動鋪帶和自動鋪絲預浸料「三合一」,也就是要求這3種工藝的預浸料是完全相同的技術狀態(圖5)。

圖5 3種鋪貼工藝預浸料之間的關係

圖6是自動絲束鋪放工藝常見問題。因此,這3種工藝對預浸料的要求從高到低的順序是:自動鋪絲>自動鋪帶>手工鋪貼。為了滿足3種預浸料按照統一的技術要求,基於國內尚未有成熟的自動鋪絲預浸料的相關技術經驗,航空工業複合材料技術中心優化高強中模高韌性樹脂基複合材料預浸料製備工藝,解決了AC531/CCF800H和AC631/CCF800H預浸料黏性控制、分切工藝、預浸絲束接頭連接方法等關鍵技術,形成了自動鋪放預浸帶和預浸絲束的生產規範、評價方法和相關技術標準,實現了一種預浸料同時滿足3種鋪貼工藝的嚴格技術要求,在工程應用中獲得了應用驗證。

圖6 自動絲束鋪放工藝過程中常見的4種工藝故障

(a)絲束間間隙過大;(b)輸送過程堵絲;(c)絲束粘連;(d)絲束接頭拉脫
05.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高韌性結構複合材料發展趨勢
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高韌性結構複合材料具有高強型、高模型和高強高模型複合材料都不具備的優異的綜合性能,是目前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國外主要發展和應用的骨幹航空結構複合材料,也是我國具有跨代特徵的新一代骨幹複合材料體系,將廣泛應用於在研和下一代軍民航空航天裝備。但是,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高強中模碳纖維複合材料尚有不小的性能潛力和應用潛力有待挖掘,或者說目前的高強中模碳纖維複合材料尚有不足,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進一步提高其綜合性能。
(1)提高高強中模碳纖維複合材料壓縮力學性能,克服複合材料性能短板。
(2)進一步提高高強中模碳纖維模量,提高其複合材料剛度。
(3)以BVID為特徵的高設計許用應變高韌性高強中模碳纖維複合材料是航空主結構複合材料高效應用的基礎。
(4)提高碳纖維樹脂基複合材料的耐熱性能,擴大其應用範圍。

十八年的行業資源活力

十八年的品牌傳播實力

十八年的活動舉辦能力

新品發布,首選復材網

18653463667 於珍

來源:《材料工程》

更專業更精彩內容請瀏 覽 器搜索:復材網

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僅用於複合材料專業知識和市場資訊的交流與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任何個人或組織若對文章版權或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存有疑義,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焦點

  • 【行業資訊】國產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高韌性樹脂基複合材料研究進展
    02.國產高強中模碳纖維增強高韌性樹脂基複合材料技術現狀國內複合材料樹脂基體的發展跟國外一樣,經歷了從基本型樹脂(非增韌)、第一代韌性樹脂基體、第二代中等韌性樹脂基體,再到第三代高韌性樹脂基體的發展歷程(圖1)。
  • 熱固性和熱塑性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有什麼區別
    增強纖維主要有碳纖維(CF)、硼纖維(BF)、凱芙拉縴維(KF)、碳化矽纖維(SF)和氧化鋁纖維(AF)五大類,就綜合性能而言,碳纖維位居五大增強纖維之首。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主體性能是高的比強度(強度/密度)和比模量(模量/密度),可以用來製造輕而強、薄而剛的結構件,如無人機、醫療床板、體育器材等。
  • 【復材資訊】熱固性和熱塑性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有什麼區別
    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主體性能是高的比強度(強度/密度)和比模量(模量/密度),可以用來製造輕而強、薄而剛的結構件,如無人機、醫療床板、體育器材等。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以及市場的需求,要求碳纖維複合材料具備更多的功能特性,如耐磨性、電磁屏蔽性、耐熱性等。
  • 碳纖維增強熱塑性複合材料幾種常見的界面改性方法
    碳纖維增強聚醚醚酮( PEEK) 、聚苯硫醚( PPS) 、熱塑性聚醯亞胺(TPI) 、聚醚碸( PES) 等高性能熱塑性複合材料具有耐熱性高、耐腐蝕性好、高強度、高韌性、可回收再利用等優勢,相比於熱固性碳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其在軌道交通、航天航空、國防軍工以及高端醫療等領域具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
  • 樹脂基結構/透波複合材料研究進展
    隨著現代航空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先進探測設備、新型雷達及中遠距精密制導武器的不斷問世,雷達罩技術向高性能、多功能、低成本、可維護性方向發展,對樹脂基結構/透波複合材料在輕量化、寬頻帶、高透波、耐大功率輻照、耐高溫、耐環境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技術要求。本文主要從增強材料、樹脂基體、夾芯材料及膠接材料等方面介紹樹脂基結構/透波複合材料的研究進展。
  • 碳纖維增強熱塑性複合材料製品常用成型工藝比較
    PEEK、PI、PPS這類熱塑性樹脂不僅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性、耐損傷容限、抗衝擊性和斷裂韌性等突出優勢,還具有受熱軟化熔融,可以反覆利用的特性,以此為基體加上具有高強度、低密度、蠕變小、耐腐蝕等高性能的碳纖維作為增強體,這種碳纖維增強熱塑性複合材料從一面世就迅速成為航天軍工及高端民用領域的應用熱點
  • CFRP(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特點
    正如碳纖維的材料特性:輕質,堅固且不會腐蝕」把傳統的金屬零部件,變更為碳纖維複合材料,可以減小尺寸,重量和能耗什麼是CFRP?
  • 知識科普 | 樹脂基複合材料的界面(一)
    圖1 碳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界面層示過去曾把複合材料界面設想成一層沒有厚度的面1.1 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中纖維承擔主要載荷基本原理推導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可簡化為以下模型,如圖2所示:針對以上情況,有兩種可以克服的方法供選擇:一是基體樹脂的韌性特別好(這也是目前環氧樹脂體系增韌的主要研究動力),利用基體樹脂的充分變形來分散K點處的應力集中;另一種方法就是讓界面具有迅速產生一定程度滑移的能力,那麼當外力施加於複合材料,造成纖維斷裂後,K點所產生的應力集中會因界面上有限程度的脫粘或滑移而分散,同樣也可達到保護K點處的基體樹脂不遭破壞的目標。
  • 【行業資訊】高分子複合材料在裝甲防護上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具有高比強度、高比模量、正向的複合效應、性能和功能的可設計性等特點,其密度只有裝甲鋼的1/8~1/4,比強度是裝甲鋼的(4~10)倍;其防護機理不同於裝甲鋼和陶瓷主要依靠高硬度抵禦彈丸侵徹,而主要是能量吸收機制,即通過材料塑性變形和斷裂吸收能量,不僅具有良好的防穿甲性能,還具有優異的防碎片、防爆轟波性能。
  • 複合材料樹脂基層間增韌新材料-納米纖維聚醯胺薄膜
    因為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特殊性,基體通常採用樹脂,樹脂的抗衝擊性、斷裂韌性和分層強度通常較差,所以需要韌性增強材料輔助改善複合材料的抗分層性、損傷容限(CAI)和抗疲勞特性。確切的說,Xantu.Layr 是樹脂的韌性增強劑。 例如:代替樹脂中使用的增強顆粒,Xantu.Layr作為樹脂韌性增強材料放置於每一層預浸料或者增強纖維之間。使用Xantu. Layr的預浸料,納米纖維很容易被樹脂浸溼,由於增強了疏水性,不會吸收水分,避免基體產生空隙,實驗數據證明(附後)可有效提高複合材料層合板的抗分層特性、衝擊強度之後的壓縮(損傷容限CAI)和抗疲勞特性。
  • 聚苯硫醚PPS/纖維複合材料研究進展
    將高強度高模量的增強纖維與 PPS 樹脂複合後,可以改善 PPS 質地脆抗衝擊差的缺點。在提高複合材料性能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目前,常用的增強纖維有玻璃纖維、碳纖維、玄武巖纖維和芳綸纖維等。
  • 應用在軍事裝備中的碳纖維複合材料
    可用於軍事裝備中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碳纖維「外柔內剛」,不僅具有碳材料的本質特性,又兼備紡織纖維的柔軟和可加工性,是新一代高性能增強纖維。比頭髮絲還細幾倍的碳纖維與樹脂、碳、陶瓷、金屬等基體,經過特殊複合成型工藝製造,即可獲得性能優異的碳纖維複合材料,能夠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能源、交通、軍用裝備等眾多領域,是國防軍工和民用生產生活的重要材料。
  • 中國· 丹陽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鏈創新發展論壇召開
    對於「十四五」時期碳纖維行業如何發展,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樑華給出的思路和建議是:在正視碳纖維的難度和風險的前提下,要以國防和國民經濟重大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自主保障和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以纖維研製生產和複合材料擴大應用為主線,布局國產碳纖維產業化製造的成套裝備與工藝技術、國產碳纖維複合材料擴大應用技術、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前沿創新技術,並圍繞這些思路和布局構建國家級聯合創新平臺
  • 中國•丹陽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鏈創新發展論壇
    錢京進一步介紹,用到的是公司研發生產的中模碳纖維HF40(T800級)。公司目前已具備HF40溼法紡絲和幹噴溼紡生產工藝技術,產品包括6k和12k,已開展了多批次性能驗證,性能數據離散性小,產品質量穩定。公司還把HF40與自主研發的高溫高韌性環氧樹脂、雙馬樹脂,以及改性聚醯亞胺樹脂匹配,研發出應用於航空領域的多款預浸料產品。
  • 【科普知識】軍工材料:複合材料用途詳解
    1、按基體材料類別,複合材料可分為金屬基、有機非金屬基與無機非金屬基,如樹脂基、鋁基、鈦基複合材料等;2、按增強材料形態,複合材料可分為纖維增強、顆粒增強、短纖維增強、片狀增強等,如納米碳管、碳纖維複合材料等;3、按材料功能,複合材料可分為結構複合材料、功能複合材料及智能複合材料,如導電複合材料、光導纖維、形狀記憶合金等
  • 全球汽車用碳纖維複合材料(CFRP)研究報告
    碳纖維(CF)及碳纖維複合材料(CFRP)在汽車產業的應用,為其提供了可能;事實表明:CFRP是汽車工業輕量化道路上的主要材料。但是,CFRP的高量產應用受到成本高、循環時間長、回收性難等挑戰。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國內外已經開始形成「碳纖維、複合材料供應商+零部件供應商+主機廠」的聯盟式產業化布局,在原料及加工技術的低成本化、零部件及車體製造技術一體化、零部件回收再利用方面已逐步取得進展。
  • 環氧-亞胺樹脂研究進展1
    環氧樹脂(EP)有優異的粘結性、熱性能和機械性能,以其為基體的複合材料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電子電氣等領域;但純環氧樹脂的脆性大,其熱性能以及電性能等不能滿足這些領域的要求,必需對環氧樹脂進行改性以增強其韌性、熱穩定性及電性能。
  • 碳纖維對聚苯硫醚(PPS)複合材料性能的影響
    其在力學強度、熱穩定性、耐腐蝕性、耐老化性和阻燃性等多方面都表現出良好的性能優勢,但是,純的PPS樹脂也具有脆性大、韌性不夠等性能缺陷,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通過複合材料改性的方式來實現最佳的應用效果。其中,碳纖維增強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碳纖維提升PPS複合材料的性能應該根據PPS複合材料的實際應用需求來決定,同時也要兼顧製造成本。
  • 【復材資訊】車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性能及成型工藝
    碳纖維複合材料(CFRP)具有高強度、高剛度、高斷裂韌性、耐腐蝕、高阻尼等特點,可大幅提高汽車服役壽命、燃油效率和安全舒適性,已被公認為汽車工業領域最理想的輕量化材料。
  • 碳纖維複合材料阻燃性能的應用意義
    碳纖維複合材料是具有輕質、高強度等特點的新一代結構材料,在汽車、航空航天、工業軌道交通等領域有著良好的應用,但由於碳纖維複合材料中最常見的環氧樹脂具有耐高溫性差、點火點低等最大缺點,因此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應用受到限制,使得碳纖維複合材料具有阻燃性能,不僅可以提高產品的安全性,而且還可以拓寬碳纖維在未來的應用局限。